“不为五斗米折腰”语出唐代房玄龄等《晋书·隐逸·陶渊明传》∶“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陶潜(——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隆安元年(397)初仕,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不久解职归田。义熙元年(405),复为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八月,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丧于武昌,作《归去来兮辞》,弃官归田,以诗酒自娱。义熙十四年(418),征著作郎,不就。元嘉四年(427)卒。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作《五柳先生传》自况,故有“五柳先生”之称。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写山川田园之秀美风光及农村生活情景,自然朴素,而嫉世激昂之情,亦时有之。散文与辞赋亦质朴流畅。艺术特色兼有平淡和爽朗之胜,风格独特。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很有名。北宋欧阳修云∶“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在形式主义文风盛行的东晋时期,陶诗不为世重,直至唐时才被推崇,如王维、李白、杜甫等有成就的诗人,无不从中汲取营养。有《陶渊明集》。《晋书》、《宋书》均有传。

为了生存,陶渊明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三十七岁那年八月,被授于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县令,有一次,他的顶头上司要来彭泽了解情况。按照惯例,作为县令的陶渊明应当恭恭敬敬地去迎接。当他手下的人提请他要穿官服戴官帽时,陶渊明不情愿,冷冷地说“做人要讲求气节,我一介堂堂名士,怎么能为小小县令的区区五斗米的官俸而去向一个庸俗的小人折腰呢!”陶渊明说到做到,到底没有出去迎接。不久,他的妹妹病死于武昌,他便弃官归田,前后任职共八十多天。随后,他一面读书,一面与妻子耕前锄后,辛勤劳作。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为,介词,表示目的。五斗米,泛指酬劳,官俸。折腰,指屈膝弯腰。“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为人清高,表示有骨气,不愿屈身事人。唐代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邪!”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现代学者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陶渊明的典型意义》∶“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

亦作“五斗折腰”。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次韵寅庵四首》之二∶“五斗折腰惭仆妾,几年合眼梦乡闾。”南宋诗人杨万里《归去来兮引》词∶“五斗折腰,谁能许事,归去来兮。”

亦作“折腰五斗”。南宋词人辛弃疾《鹊桥仙·席上和赵晋臣敷文》词∶“叹折腰五斗赋归来,问走了,羊肠几遍?”又《水龙吟》词“自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亦作“为米折腰”。北宋词人秦观《送刘秉仪解职归养》诗“为米折腰知我拙,下车入里见君荣。”

亦作“五斗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不为五斗折,自无三径资。”现代诗人柳亚子《浙游杂诗》∶“彭泽羞为五斗折,秦庭肯受大夫封?”

亦作“折腰”。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代诗人杜甫《官定后戏赠》诗∶“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康有为《将至桂林望诸石峰》诗∶“今日桂林落吾手,丈人儿孙纷走趋。或拜或抚吾岂厌,胜于折腰向紫朱。”

亦作“五斗米”。唐代诗人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诗∶“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南宋诗人范成大《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诗“怀哉千金躯,博此五斗米。”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