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语出唐代房玄龄等《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左思(250——305)∶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左思出身贫寒,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因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善交游,但辞藻华丽,曾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泰始八年(272)前后,因为他的才女妹妹左芬被选入宫,他们全家人便迁居京都洛阳,他也被任命为秘书郎(属秘书省,或称秘书郎中,专门掌管图书经籍的收藏及抄写事务)。元康年间,与渤海石崇、欧阳建,荥阳潘岳,吴国陆机、陆云等人结为“二十四友”,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遂退出官场,寓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称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部将张方纵暴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隐》、《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等。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左雍与朋友聊天,朋友羡慕他这个可爱的儿子。不料,左雍却说∶“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比我小时候还差得远呐,看来以后是不会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再不好好读书确确实实就没出息。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才,要出人头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更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起初,人们并不知道左思的《三都赋》是杰作。左思先把他拿去向当时的著名学者皇甫谧请教。皇甫谧读后十分赞赏,还主动要求给写一篇序。紧接着,学者张载、刘逵分别为《魏都》、《蜀都》和《吴都》作了注释,并还写了序。卫璀又写了略解序。位居司空的张华,对左思的《三都赋》更是赞叹不已。

当时的另一文学家陆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那时他正在京都洛阳,他本来也计划写《三都赋》,听人说左思已经写过了,很不以为然。他曾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写道∶“洛阳城中有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此人就是左思,居然写了《三都赋》,哈哈,让他当废纸盖酒瓮去吧!”但到后来,陆机读了左思写的《三都赋》,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感慨道∶“有左思的《三都赋》就够了,我是绝对超不过他了。”故而取消了原来的写作计划。

《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上下的热烈赞颂,一时风行国都洛阳,人们把它和汉代班固的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提并论。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

亦作“纸贵洛城”。唐代诗人卢照邻《双槿树赋》∶“金悬秦市,扬子见而无言纸贵洛城,陆生闻而罢笑。”

亦作“纸价增”。北宋诗僧惠觉范《赠蔡儒孝》诗∶“江左相传纸价增,东坡一读不复和。”

亦作“增纸价”。唐代诗人白居易《赋赋》“振金声于寰海,增纸价于京师。”北宋诗人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