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语出宋代释道元《景德传灯录·赵州东院从途禅师》。唐代高僧从途禅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由于禅风恬淡朴实,人称“赵州古佛”。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非常严格,人人必须静坐敛心,集中精神,专注如一,绝不能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上参禅,从途禅师故意说∶“今天晚上答话,有闻法解问者出来。”此时,众僧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静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途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另一个传说是唐朝时,有一个名叫赵耀的人,诗写得非常漂亮。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载赵曾因七律《长安秋望》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诗句被诗人杜牧称为“赵倚楼”。同时,还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非常欣赏赵暇的才华。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暇要到苏州游玩,非常高兴。心想,“这是一个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留下诗句呢?”他想,“赵暇既然到苏州,肯定会去灵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庙里留下两句诗,他看到以后会补全的。”于是他就先赶到灵岩寺,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写了两句诗,然后就躲在一边观望。

赵暇后来果然来到了灵岩寺,当他发现墙壁上的那两句诗后,端详片刻,心想“诗意不错,为什么只写了两句呢”于是,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成为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赵走后,常建赶忙过来观看,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诗句,换来了赵的精彩诗句。

后来人们说,常建的这个办法,可谓“抛砖引玉”了。其实,常建和赵暇并不是同时代的诗人,赵(806—852)∶字丞祐,山阳(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官渭南尉,七律诗清圆熟练,有《渭南集》。常建(708—765?)∶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五言诗兴旨幽远,有《常建集》。两人生年相差99年。以上故事只是传说罢了。

抛,扔,投。引,招致。抛出砖,引来玉。这个成语的整体意思是说,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观点或文章引来别人的高见或佳作,是一个表示自谦的说法。清代小说家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刚才婢子费了口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现代画家傅抱石《〈郑板桥集〉前言》∶“仓促写了这些,既不完整,也很粗糙,姑为抛砖引玉,敬希读者教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