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最早出自《吕氏春秋·本味》。别类典籍如《列子》也有记载,内容不尽相同。《列子·汤问》原文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春秋时代,有个风流才子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东北)人,在晋国作官,仕至上大夫。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深切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倾听大海的波涛。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贯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到家了。”

一天,俞伯牙奉命出使楚国。为了不辱君命,待公事完毕,他便选择水路赶回家乡,看一看祖先的坟墓,会一会亲朋好友。中秋节之夜,当船至汉阳江口,风狂浪涌,大雨如注,只得将舟泊于崖下。不多时,雨霁云开。面对清风朗月,俞伯牙思绪万千,于是,他一边命童子焚香,一边开囊取琴,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然,伯牙发现岸上有人驻足聆听。他走出船来,见是一个年轻的樵夫。见他谈吐不凡,伯牙问他∶“你听得懂吗?”樵夫说∶“大人方才弹的是‘孔仲尼叹颜回’谱入声琴。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刚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俺记得是’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闻言惊异,当即邀樵夫登舟细言,以礼相待。伯牙高兴地对他说∶“有一回,孔子正在室内弹琴,他的学生颜回从外面进来,忽听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不免一惊。后来,才知道孔子刚才是遇到一只猫在捕捉一只老鼠,由于在感情上受到了影响,所以,便在琴音中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出来。象颜回这样,真可算得上知音了。”说完,伯牙又兴致勃勃地为樵夫弹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听后说道∶“真好!雄伟庄重,巍巍乎意在高山!”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喜,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敢问先生尊姓大名?”樵夫回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子期转问“大人贵姓何处荣职”从此,二人对坐品茶,茶罢取酒共酌。话越攀谈越投机,真乃相恨已晚!遂在船上拜为兄弟,伯牙为兄,子期为弟。而二人在船上谈了一夜。天明临别,俞伯牙约定,明年这个时候,一定要到钟家去拜访。

到了第二年,俞伯牙如期到来,取黄金舍舟登岸,命童子携琴相随,直奔钟家。不料,却迷失了道路,恰巧遇到了子期的父亲。钟父悲痛地告诉他,钟子期已经亡故。俞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待苏醒后,又是一场大哭,哭声惊动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的山民,听说是晋国的大臣俞伯牙来祭钟子期,争相观看。俞伯牙在钟父和山民们的引领下,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只见俞伯牙命童子递来瑶琴,盘腿坐于坟前,泪洒两行,许久,当弹完最后一曲,俞伯牙突然把瑶琴举在钟子期墓前的祭石台上摔了个粉碎,说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表示从今往后不再弹琴,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惟一的一位知音。后来,伯牙将钟子期的父母亲接到晋国自己的家中赡养,直至送终。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还把这则故事改写成话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录在他的《警世通言》里。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还比喻友谊的深厚。宋人话本《大宋宣和逸事》前集∶“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黛玉道‘……书上说的师旷鼓琴能来风雷龙凤;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