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语出《列子·力命篇》∶“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

春秋初期,齐国出现了两位贤人,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管仲(?——前645),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安徽颖上县)人。鲍叔牙(一前644),以知人著称。一个富有才华,一个谦恭厚道。管仲家里非常贫穷,而鲍叔牙家里却非常富有。但是,他们俩之间却彼此了解,特别信任,最为知己。后来,他俩一起又做了齐国公子的老师,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齐僖公死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兄弟即位,即齐襄公。齐襄公生性残暴,为了保全王位,不顾兄弟亲情而不择手段地加害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无奈之下,鲍叔牙带领着公子小白逃到公子小白母亲的娘家莒国(今山东莒县)去了而管仲也带着公子纠逃到了公子纠母亲的娘家鲁国(今山东曲阜县)。不久,齐国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得到消息后,便争相回国去继承王位。

管仲为了阻止公子小白赶在前头,便安排兵马在公子小白返回齐国的道路上设卡拦截。自己则亲自护送公子纠赶回齐国。谁知,在半道上,管仲就遇上了和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的车队。管仲劝他们返回莒国,鲍叔牙和公子小白不肯。情急之中,管仲拉弓搭箭,一箭过去,将公子小白射翻。他满以为公子小白已死,其实,公子小白是借机装死,以骗过管仲。管仲果然上当,不慌不忙和公子纠继续向齐国进发。这边的鲍叔牙连忙扶起公子小白抄小路飞奔回国,终于抢先到达国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公子小白被立为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发兵攻打尚在半道上的管仲和公子纠,这下,却惹恼了鲁国国君鲁庄公,鲁庄公派兵去攻打齐国,结果大败。齐桓公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鲁庄公无奈,只得杀死公子纠,交出了管仲。这时,鲁国的谋士施伯建议鲁庄公也把管仲杀死,因为他是个能人,为人过于聪明,恐怕将来对鲁国不利。但齐国的使者坚决不同意,说∶“管仲曾射杀过我们的国君,于是,我们必须押解他回国,交由我们的国君亲自处理。”于是,鲁庄公便命人把管仲装上囚车,交给了齐国使者。管仲心想,这一定是鲍叔牙的主意。果不其然,一到齐国,鲍叔牙就亲自出来迎接管仲,并把他推荐给了齐桓公,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助手。后来,鲍叔牙为了让管仲能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便悄悄地离去,隐居别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终成霸业。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坟墓前哭得死去活来,感慨道“我和鲍叔牙曾在一起做过买卖,每次赚了钱,他总是分给我一多半。有人在背后议论说我占了便宜,鲍叔牙却说‘管仲家境贫寒,应该多拿一些。’我先后曾三次到朝中作官,而三次都丢了官,有人背后议论说我无能,鲍叔牙却说∶’管仲是没有遇到明君啊。’我从军参战,凡遇到敌人进攻时,我就临阵脱逃,有人背后议论说我胆怯,鲍叔牙却说∶’管仲家中有年高的老母,是孝心孝道所致啊。’生我养我者父母,而知我者却是鲍叔牙啊!”

“管鲍之交”比喻深厚的友谊。管鲍之交,称得上千古知人的典范。亦作“管鲍交”。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北史·李彪传》“彪虽与宋弁结管鲍交……唐代诗人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亦作“管鲍”。西晋哲学家傅玄《何当行》“管鲍不出世,结交安可为。”南朝梁沈约《宋书·沈攸之传》∶“同功共体,世号三侯,当时亲昵,情过管鲍。”

亦作“管鲍亲”。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赠钱行人邦寅》诗∶“之子才名重,相知管鲍亲。”

亦作“鲍叔谊”。现代诗人柳亚子《寄赵伯先香江》诗∶“鲍叔谊原应指困,阮孚穷奈不名钱。”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