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语出《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干农活,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远处的草丛里窜出来,一阵狂奔乱闯,最后,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把脖子给折断了。农夫走过去一看,兔子已经死了。农夫心想∶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白捡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便高兴地带回家去,美美地吃了一顿。
到了第二天,这农夫便放下了农具,坐在那树桩旁,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撞树桩而死的事情发生。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他当然再也没有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宋国人听说后都嘲笑他的这种愚笨行为。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待,等待。后用以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怀有坐等意外收获的侥幸心理。东汉王充《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端,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宋代释道元《景德传灯录·钦山文邃禅师》∶“守株待兔,枉用心神。”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喻世明言·杨八老越国奇逢》∶“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清代谴责小说家吴跚人《<糊涂世界》序》∶“守株待兔之举,视若不法二门覆蕉寻鹿之徒,尊为无上妙品。”
亦作“守株伺兔”。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世易俗异,事执舛殊,不能通其变,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剑,守株而伺兔也。冒愧逞愿,必无仁以继之,有道者所不履也。越王勾践事此,故厥绪不永。”北宋文学家黄庭坚《送张沙河游齐鲁诸邦》诗∶“守株伺投兔,岁晚将何获?”
亦作“因兔守株”。唐代诗人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书怀一百韵》诗∶“定为鱼缘木,曾因兔守株。”
亦作“株守”。元代诗人陈高《丁酉岁述怀一百韵》∶“兔笑株旁守,蛙怜井底藏。”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第十三出“自株守,教怨谁让荒园,你存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余大先生道’愚兄老拙株守,两家至戚世交,兄和老弟气味还投合的来。’”
亦作“守株”。唐代史学家姚思廉《梁书·萧子云传》∶“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唐代诗人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书怀一百韵》∶“定为鱼缘木,曾因兔守株。”唐五代诗人罗隐《自贻》诗∶“纵无显效亦藏拙,若有所成甘守株。”
亦作∶“待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临川羡鱼赋》∶“亦犹射雉之子,即亡矢以胡为?待兔之人,非设置而奚可?”南宋词人陈人杰《沁园春·壬寅春寓东林山中有感而作》词“叹春风心事,已成待兔,夕阳时节,又听啼鹃。”
亦作“待兔守株”。明代戏曲作家徐霖《绣儒记》第五出∶“丈夫学飞黄远驰,肯待兔终朝守株。”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