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字见于古籍,乃是今之轿字,原非水上桥梁。又有井桥,乃汲水之桔槔。还有一种树木,名桥。《孟子》书中不见桥字,但有杠字梁字。书中说:“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冬天到了,修步行桥,修车行桥,民不涉水受寒。当时只说杠梁,不说桥梁。杠就是桥。朱熹注:“方桥也。”两木并置小水之上,谓之方桥,供人步行。推测远古,必定是先有独木桥,工这个字,你看,一木搭在两岸之间,不正是独木桥的象形字吗?后来考虑到是用木造的,加个木旁成杠。这样说来,我们祖先最早的工程建设就是造独木桥了。难怪鲁班(公输般)的传说总要说到他造桥。进入文明,所造渐多,皆名曰工,所谓“百工”是也。
杠跨度小,搭在溪流上,水面宽了就不行。后来工艺进步,发明桥墩,河流上能分段搭了,杠体也升高了,改名为“桥”。乔者高也。为何早不叫桥,而叫杠,想想也就明白。杠与岸平,离水面近,谈不上高,怎能够名之曰桥。
秦以后,这个桥字才取得桥梁的资格。《说文解字》“水梁”训桥,“水桥”训梁,这叫互训。桥既即位了,杠就下岗了。《说文解字》叫杠去当“床前横木”,也就是蜀语的前床枋,资格大降,莫可奈何。今日杠更没落,变成抬重物的杠子。一根杠子搭在两人肩上,联想起从前的独木桥。至于认工字为独木桥,只是在下一孔之见,《说文解字》不这样看。许老夫子释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两横夹一竖,人在哪儿?规在哪儿?矩在哪儿?像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