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萧墙”语出《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春秋时,鲁国自鲁文公后,实际执政者是季孙氏。季孙氏,即季友的子孙。到鲁哀公时,卿大夫季康子的权势早已大大超过了国君。当时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属于季康子的私邑。他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一心想把颛臾(今山东费县西北)并吞过来,颛臾,一个不大的小国,位于鲁国国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商朝时被称为方国,在周成王时就已经成为鲁国的附庸国。于是,他以种种借口为由,欲出兵攻伐。
当时,孔子极力反对季康子的这种做法,而孔子的学生冉有(名求,字子有)和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恰恰都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当然拥护他们的主子,因此,孔子严厉责备他们不应该不顾道义和良知去支持季康子。孔子说∶“君子最讨厌的就是那种有贪婪之心的小人。我曾经听一个智者说过∶不论是被称为君王的国家,还是被称为诸侯的国家,财富的多少并无所谓,关键在于财富上的分配不均;百姓的多少也无所谓,关键在于内部的不安定。如果财富很平均,那就便没有了贫穷。如果不发生战争,那就不会再出现什么灾难。这样的话,远方的人就会羡慕地前来归顺你,如果你嫌归顺的人不够多,还可以广泛施行仁义礼乐这种文治教化来招引他们。一旦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居下来。古代良史周任说∶’身在其位,应尽其责。如果做不到,就别干了。’今天,你们两人辅佐季氏,季康子要进犯颛臾,你们却不能制止,究竟都干了些什么?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来感召他们。一个国家如果支离破碎,百姓的性命就不能得到保证。大家离心离德,国家迟早是要崩溃的。我想,季氏的忧患,恐怕并不是来自颛臾,而是来自萧墙之内吧。”孔子说了这话不久,季氏兄弟之间果然发生了问题。
萧墙∶“萧”是“肃”的假借字。古代国君在宫门内设置的屏风。臣子拜见君王,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萧墙之内”,指宫内,暗指鲁哀公。当时,季康子和鲁哀公之间的矛盾很大,季康子恐怕鲁哀公利用颛臾的有利地势来袭击他的费邑,于是,他先下手攻打颛臾,占为己有。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内部。西汉易学家焦延寿《易林·豫之随》∶“忧在腹内,山崩为疾,祸起萧墙,竟制其国。”东汉辞赋家、散文家、书法家蔡邕《刘镇南碑》∶“俄而汉室大乱,祸起萧墙。”清代小说家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八回∶“无如族人甚众,良莠不齐,每每心怀异志,祸起萧墙。”现代小说家蔡东藩、许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不照这么办法,恐祸起萧墙,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