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语出《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学识渊博,门下有弟子三千,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在当时,从民间的老百姓到朝中的王公大臣,甚至国君,凡遇到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的眼中,孔子简直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然而,孔子并没有因国人的极力推崇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谦虚谨慎。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问这问那,包括祭祖典礼的事,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当时就有人在背后讥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明白的事,

孔子画像

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如

果明明不知道,却要假装知道,而耻于向别人请教,那就是我不懂礼仪了!”

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拜许多人为师。他跟苌弘学过音乐,跟师襄学过瑶琴,还跟老子学过周礼,在当时,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远在孔子之下,孔子能向他们虚心请教,取长补短,因此学问日益精进。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为人正直,虚心好学,深受卫国国君的尊崇。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国君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

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圉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微笑着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不把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当成耻辱的事。形容虚心好学,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清代作家刘开《问说》∶“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