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是由两个典故组成的。
“悬梁”语出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汉朝信都(今河北冀县)有个读书人名叫孙敬,字文宝,从小就勤奋好学。每天一大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更半夜,常常是废寝忘食。邻居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到了晚上,时间一长很容易疲劳瞌睡。古时候,男子蓄有长发,于是,孙敬就找来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端悬在屋梁上,另一端系住自己的头发。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一痛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马上就能继续读书。孙敬每天晚上都用这种办法迫使自己读书,十余年如一日。由于他刻苦用功,博学多才,终于成为名重一时的儒学大师。
“刺股”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归至家,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乘里轩有一个人名叫苏秦(? ——前284),字季子。年轻时,他曾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家的言论。当时,苏秦的家境贫寒,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更没有钱买书读了。为了读书,他时常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来卖掉,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业。由于苏秦勤奋好学,在开始的一段时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然而,就在苏秦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他却渐渐地骄傲起来,自以为已经学到了纵横术的所有知识,能够“运筹帷幄”了。于是,他收拾好行李,告别了老师和朋友,一个人外出游说他的“合纵连横”理论去了。苏秦先主张“合纵”,于是他去求见周天王,劝弱小国家联合起来,阻止强国的兼并。由于没人给他引见,被冷落了一年多。一气之下,他又到了秦国,向秦惠文王宣传“连横”的意见,劝他用此办法来兼并各诸侯国,以统一天下。他先后写了十多封意见书给秦惠文王,但都没有引起秦惠文王的重视。就这样,苏秦在秦国住了一年多,离开秦国,返回家里。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苏秦心里难受极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道∶“唉,妻子不认我这个丈夫,嫂子不认我这个小叔子,父母也不认我这个儿子,这全是由于自己不争气造成的啊!”
这件事对苏秦的触动很大,苏秦遂发奋努力。找出《太公阴符》等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常读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就这样,苏秦勤学苦读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觉得比以前学得深了,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苏秦于秦惠文王四年(前334),以“合纵”抗秦的观点开始游说六国,终于得到了六国君主的信任,并担任了六国的宰相。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就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16章。
在古代成语典故中,一个成语说两个人,两件事的不乏其例。如“囊萤映雪”,前指车胤,后指孙康。“悬梁刺股”亦属此类,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明代戏剧家徐霖《绣襦记·剔目劝学》∶“岂不闻古人之悬梁刺股,以志于学。”
亦作“刺股悬梁”。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可怜刺股悬梁志,险作离乡背井魂。”明代学者胡居仁《叹古人读书》诗∶“刺股悬梁辛苦志,其如一敬得功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