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江淹(444——505),南朝梁文学家,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曾连续在南朝的宋、齐、梁三代做过官,在梁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并被封为醴陵侯。

江淹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勤奋,故能作得一手好诗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赞誉。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反而不如以前写得好了。诗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即是偶尔来了灵感,诗倒是写出来了,依然是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所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以前曾寄放在他那里的一段绸缎,于是,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给了他。从此,他写的文章便再不精采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晋代著名文学家)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枝笔放在你那儿已经多年了,现在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枝五彩笔来还给他。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精彩的文章了。

“江郎”为什么“才尽”了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仕途上,因为做了大官;二是在文坛上,因为享有盛名。位居高官,生活优越,便满足于物质享受;享誉文坛,便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不思上进。于是,不知不觉就退步了。

“江郎才尽”,或“才尽江郎”,或“江郎失笔”,或“失笔江郎”意义一样,都是比喻才思衰退。清代小说家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十六回“炀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蛮草诏,便觉江郎才尽。”清代学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一∶“(刘)芙初本惊才绝艳,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尽。”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