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语出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传》∶“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衔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受业于子思(孔子孙子)的门人。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圣人,于是,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立志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后游历宋、齐、滕、魏等国,以士的身
份游说诸侯,一度曾任齐宣王客卿。邹国和鲁国国君也都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富国强兵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不感兴趣。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很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于天下。于是,孟子便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行他的政策。孟子只得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被尊奉为“亚圣”。
孟子小时候就很调皮,他父亲死得早,母亲仉氏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花费了不少的心血。起初,他们住在墓地旁边,有一次,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孟母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此事又被孟母知道了,孟母又皱皱眉头∶”不行!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宫旁边,每月初一这天,官员们出出进进,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爱读书了。孟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有一天,孟子逃学了。孟母知道后很伤心,她把孟子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孟子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子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是指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曾三次迁居,成为后世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的典范,影响至今。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他背熟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
亦作“孟母择邻”。三国魏玄学家何晏《景福殿赋》∶“嘉班妾之辞辇,伟孟母之选邻。”元代戏剧家关汉卿《蝴蝶梦》∶“想当日孟母教子,居必择邻陶母教子,剪发待宾。”
亦作“慈母择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诗∶“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亦作“三迁之教”。东汉经学家赵岐《孟子题辞》∶“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亦作“孟母三徙”。西晋文学家潘岳《闲居赋》∶“此里仁所以为美,孟母所以三徙也。”
亦作“三移教子”。元代戏剧家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为甚我教你看诗书、习经史?俺待学孟母三移教子。”
亦作“三徙”。唐代诗人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邻里才三徙,云霄已九迁。”元代滕安上《有怀》诗∶“三徙终蒙黄卷力,百年不假白头亲。”
亦作“徙宅”。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率性》∶“由此言之,迫近君子,而仁义之道数加于身,孟母之徙宅,盖得其验。”
亦作“孟母邻”。唐代诗人杜甫《奉送十七舅下邵桂》诗∶“缥缈苍梧帝,推迁孟母邻。昏昏阻云水,侧望苦伤神。”
亦作“孟邻”。唐代诗人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历下辞姜被,关西得孟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