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穿杨”语出《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苏厉的谋士,当他听说秦国的名将白起将要领兵攻打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赶忙去见周朝的国君,说∶“如果大梁被秦军占领,您的处境就危险了。”当时,周朝的国君只是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对各诸侯国并没有管辖权。魏国如果被秦国攻灭,秦国的势力将会更强大,对周天子的威胁也就更大。周天子问苏厉怎么办。苏厉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使白起能够取消攻打魏都的念头。
于是,周天子委托苏厉前去游说白起。苏厉见到白起后,便给白起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画了一个红色的靶心。这时,只见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箭箭都射中靶心,博得围观者的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靶心,距离太近,目标太大,还是射百步外的杨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颜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正好射穿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在场的人都看得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红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顺序再射。只见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过路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你有了百步穿杨的本领,就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话里有话,不禁转过身来问道∶“阁下您准备怎样教我射箭?”只见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射箭的,而是来提醒你应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的力气用尽,只要有一箭不中,就会前功尽弃!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势必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苏厉又讲道∶还有一次,晋厉王攻伐郑国(今属河南),楚共王出兵援助郑国,行至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即历史上著名的“鄢陵之战”发生的地方)便和晋军相遇,双方在激烈的交战中,晋将魏琦射伤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气急败坏,就交给养由基两枝箭,叫养由基代他报仇。结果,养由基只用了一枝箭,就把魏琦射死。而把另一枝箭交还楚共王复命。苏厉又把话题拉了回来,说“您是秦国的有功之臣,听说您又准备发兵攻打大梁,如果这一仗打不胜,那么,你就前功尽弃,您的名声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白起听完这个故事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是不能再轻易出战的。便借口有病,取消了攻打魏国大梁的计划。
“百步穿杨”意思是说射箭的技艺高超,比喻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唐代诗人李涉《看射柳枝》诗∶“万人齐看翻金勒,百步穿杨逐箭空。”唐代诗人周昙《咏史诗·春秋战国门·苏厉》∶“百步穿杨箭不移,养由堪教听弘规。”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云长吃了一惊,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清代小说家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三回“即如当日养由基百步穿杨,至今名传不朽者,因其能穿杨叶,并非说他射中杨树,就算善射。”
亦作“百发百中”。唐五代诗人王琚《射经》云∶“其的(箭靶)始于一丈,百发百中,寸而加之,至于百步,亦百发百中,乃为术成。”《北齐书·皮景和传》∶“每与使人同射,百发百中。”《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宝玉)那身子顿觉健旺起来,只不过不似从前那般灵透,所以凤姐的妙计,百发百中。”
亦作“穿杨叶”。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第一,旧穿杨叶真自知,暂蹶霜蹄未为失。”唐代诗人白居易《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翟中丞》“幸穿杨远叶,谬折桂高枝。”
亦作“穿杨”。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北史·隐逸传·崔廓》“况复桑榆渐暮,藜藿屡空,举烛无成,穿杨尽弃。”唐代诗僧贯休《送卢秀才应举》
诗∶“明年公道日,去去必穿杨。”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次韵和子由闻余善射》∶“穿杨自笑非猿臂,射隼长思逐马军。”
亦作“穿叶”。唐代诗人元稹《戴光弓》诗∶“不拟闲穿叶,那能枉始生。唯调一只箭,飞入破聊城。”
亦作“射叶”。南朝梁诗人何逊《哭吴兴柳恽》诗∶“百步均射叶,八体妙临池。”
亦作“杨叶穿”。唐代诗人刘禹锡《寄和东川杨尚书慕巢兼寄西川继之二公近从弟见情分偏睦早忝游旧因成是诗》“杨叶百穿荣会府,芝泥五色耀天庭。”唐代诗人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忆昔龙图盛,方今鹤羽全。桂枝香可袭,杨叶旧频穿。玉籍标人瑞,金丹化地仙。”
亦作“杨叶箭”。唐代诗人唐彦谦《试夜题省廊桂》诗∶“今日竞飞杨叶箭,魏舒休作画筹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