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语出《孟子·尽心下》“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即出自他手,《大戴礼记》有《曾子》十篇,相传《大学》为他所著。曾参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人。他的思想主要承传孔子,他重视仁德,提倡孝道,主张内省。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还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在曾子的思想中,最为突出,影响也最大的是他的孝道思想。曾子的孝道思想符合后世当政者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越来越被朝廷重视,曾子的社会地位和谥号,也随之被抬高。后被尊为“宗圣”。东汉明帝时,包括曾子在内的孔门弟子,就不断受到官府的祭祀。唐高宗时,封曾参为太子少保唐开元时,封曾参笈伯。到了宋代,遂改“笈伯”为“笈侯”,政和元年(111),又改为“武城侯”,咸淳三年(1267),封为“笈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更封为“笈国宗圣公”,至此,曾子的谥号达到了“圣”的高度。
父亲曾皙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名。本名叫君迁,或君迁子。长椭圆形,初生色黄,熟则黑,似羊屎,俗称“羊屎枣”。俗名又叫牛奶柿,比柿子甜),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弟子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脍炙,但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脍是细切的肉,炙是烤肉,皆为佳肴。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唐五代王定宝《唐搪言·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又‘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皆脍炙人口。”唐代诗人林嵩《周朴诗集序》∶“一篇一咏,脍炙人口。”宋代《宣和书谱》卷十∶“(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现代诗人闻一多《歌与诗》∶“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现代作家林语堂《红牡丹》∶“有一天他们到虎跑寺去喝茶,那儿的春水脍炙人口。”当代作家秦牧《花城》∶“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