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语出《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并吞,魏国在安鳌王元年(前276),就连续遭到了秦国的侵略。到了第二年(前275),秦国继续攻打魏国,魏国又失去了三座城池,并危及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韩国派兵前去救援,结果也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最后,魏国只得再割地求和。到了第三年(前274),贪心不足的秦国再次向魏国发起了进攻,除杀伤四万魏军外,还强行占领了魏国的四座城市。到了第四年(前273),秦国又一次发兵,打败了魏、赵、韩三国联军,三国联军的总伤亡人数已经超过十五万。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为换取暂时的和平,魏将段干子建议安鳌王再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儒弱的安鳌王听从了段干子的建议,再一次将大片的土地割给秦国。

就在这时,“合纵抗秦”的创议者和支持者苏秦的弟弟苏代很不赞成魏王的这种妥协政策。他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于是,便对安整王说∶“大王,您身边的这些大臣都是胆小怕死者,为了苟且偷安,根本不为国家着想,不为百姓着想。所以,才让您去卖国求和的。您想,您把大片大片的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有被占完,秦国就不会停止对魏国的侵略。”苏代接着再给安搬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着火了,别人都劝他赶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偏抱来一捆捆柴草去救火,结果,火势越来越大。这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一味拿着魏国的土地去求和,这不就等于是抱着柴草去救火吗?柴草不完,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胆小如鼠的安鳌王却顾及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大片的土地割让给秦国。过了数年,秦军以迅猛之势又向魏国发起进攻,并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就这样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西汉董仲舒《贤良对策》“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其亡益也。”西汉淮南王刘安等《淮南子·主术训》∶“止事以事,譬犹扬踝而弭尘,抱薪而救火。”北宋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长恐天下之事积而不已,以致于此,虽力挑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