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每年寒食(清明节前一日)取火,谓之新火,要用一年之久。厨下用火既毕,就要拨拢柴灰,捂盖灶内余烬,谓之蓄火。《史记》载,韩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甲曰:“燃则溺之。”溺即今之尿字。蓄火为活灰,熄灭是死灰。旧时人家用纸捻儿插入灶内活灰,引出火来,吹燃就成明火,点灯、吸烟、煮饭皆可用之。
古人不用纸捻儿(造纸非易),而用焠儿(抱歉的是焠字简化成淬了)。焠儿也属火柴一类。所不同者,今用摩擦火柴,古用引发火柴。焠儿便是引发火柴,名曰发烛。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五·发烛》云:“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焠儿插入活灰,引出硫黄燃烧之火。初为荧荧一点蓝星,继为煌煌一朵红焰,可供使用。这便是明代江南常见的火柴,商品名称就叫发烛(北方叫取灯儿)。那时小贩有专卖发烛的,见旧小说。
更早些,宋代陶谷《清异录·器具》云:“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燃。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这是用杉木签,长寸,一端熔涂硫黄。其形状与今之火柴梗很相似。不能自擦着火,不像摩擦火柴那样方便,此签仍有赖于灶内蓄火,以硫黄端插入活灰(寒冬插入烘笼亦可)方能引出火来。商品名称就叫火寸。发明人是谁,失载。猜想是秦汉时的方士,他们炼丹,熟悉硫黄易燃特点,知其能从蓄火的活灰中引出火来,由此发明火寸。
火寸一定早就传到日本去了。近代日文称西洋的摩擦火柴曰磷寸,显然是从火寸取名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