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
巴巴拉少校
悲观论集:英汉对照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博兹札记:场景
博兹札记:我们的教区
第一哲学沉思录
都柏林人
法律之路
妇女再研究
高尔吉亚篇
高老头
给这最后来的
公墓里的妓女及其他
公务员公主
古物陈列室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思考
会饮篇
局外人
觉醒
卡门
凯尔特的薄暮
懒人闲思录
猎人笔记
流动的盛宴
论灵魂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生成与消亡
漫游东西世界
某某人的行李

农民
漂亮朋友
普通法
塞文山驴伴之旅
商业性质概论
神秘的杰作
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
式样哲学
势利者集
四季随笔
琐事集
谈谈方法
童年
外遇
文艺复兴
我的童年
我的知识之路
雾都孤儿
小城畸人
修辞学
寻找精神家园
一个自己的房间
伊利亚随笔集(一)
伊利亚随笔集(二)
悠游度过一天的24小时
远大前程
真理的意义
政府论.上卷
政府论.下卷
芝麻与百合
自然的概念

返回总目录

目 录
ACT I  第一幕
ACT II  第二幕
ACT III  第三幕
返回总目录

ACT I  第一幕  

(It is after dinner on a January night, in the library in Lady Britomart Undershaft’s house in Wilton Crescent. A large and comfortable settee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 upholstered in dark leather. A person sitting on it (it is vacant at present) would have, on his right, Lady Britomart’s writing table, with the lady herself busy at it; a smaller writing table behind him on his left; the door behind him on Lady Britomart’s side; and a window with a window seat directly on his left. Near the window is an armchair.

(这是一月某天的晚餐后,事情发生在薄丽托玛·安德谢夫太太的威尔顿新月区住宅的书房里。在书房中间有一张宽大而又舒适的长沙发,表面还包着暗色的皮革。要是有人坐上去——现在是空着的——就会看见薄丽托玛太太坐在右边的书桌前,正专心写着什么;在左后方有一张小一点的书桌;他的背后,即太太的侧面则是房门;而在正左方有一扇窗,窗下是可以坐的窗台。窗户旁边是一把扶手椅。

Lady Britomart is a woman of fifty or thereabouts, well dressed and yet careless of her dress, well bred and quite reckless of her breeding, well mannered and yet appallingly outspoken and indifferent to the opinion of her interlocutory, amiable and yet peremptory, arbitrary, and high-tempered to the last bearable degree, and withal a very typical managing matron of the upper class, treated as a naughty child until she grew into a scolding mother, and finally settling down with plenty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worldly experience, limited in the oddest way with domestic and class limitations, conceiving the universe exactly as if it were a large house in Wilton Crescent, though handling her corner of it very effectively on that assumption, and being quite enlightened and liberal as to the books in the library, the pictures on the walls, the music in the portfolios, and the articles in the papers.

薄丽托玛太太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士,她衣着得体,但好像又不注意个人服饰;她有良好的教养,但好像对培养孩子又漫不经心;她举止得体,但又直言不讳,对谈话者的意见也不理不睬。她为人亲切,却又独断专行、随心所欲,脾气倔得让人无法忍受。她是上流社会那种喜欢指手画脚的贵妇人,孩提时就任意妄为,终于变成一位苛刻严厉的母亲。如今她阅历丰富、老于世故。说来也奇怪,由于局限于自己的家庭和本阶层之内,她认为宇宙好像就只是威尔顿新月区的一栋大房子,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她有效地管理着她的这个角落;而书房里的书籍、墙上的画、收藏的乐谱以及报纸上的那些文章,这些无一不表明她很有见识,而且宽宏大度。

Her son, Stephen, comes in. He is a gravely correct young man under 25, taking himself very seriously, but still in some awe of his mother, from childish habit and bachelor shyness rather than from any weakness of character.))nbsp;

她的儿子斯蒂芬走了进来。他是个行为端正、严肃正统的年轻人,还不满二十五岁,却自命不凡,但对母亲还依然有些敬畏。这并不是他性格软弱,而是自童年时代就养成的习惯,以及单身男子的腼腆。)

STEPHEN::nbsp;What’s the matter?

斯蒂芬:有事吗?

LADY BRITOMART::nbsp;Presently, Stephen.

薄丽托玛太太:斯蒂芬,稍等。

(Stephen submissively walks to the settee and sits down. He takes up The Speaker.))nbsp;

(斯蒂芬顺从地走到长沙发边坐下。他拿起《演讲者》来。)

LADY BRITOMART::nbsp;Don’t begin to read, Stephen. I shall require all your attention.

薄丽托玛太太:不要看,斯蒂芬。我要求你全神贯注。
… …

Contents目录
总序
译者 序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WORLD
论人世的痛苦
ON THE VANITY OF EXISTENCE
论存在的虚空
ON SUICIDE
论自杀
IMMORTALITY: A DIALOGUE
不朽:一则对话
PSYCHOLOGICAL OBSERVATIONS
心理观察
ON EDUCATION
论教育
OF WOMEN
论女人
ON NOISE
论噪音
A FEW PARABLES
几则寓言
尾注
返回总目录

总序
外研社自创立之日起就一贯秉承“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的宗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陆续出版了“九十年代英语系列丛书”、“大师经典文库”、“英美文学文库”等系列经典图书,在最大限度满足国内英语学习者阅读需求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引进和吸收海外优秀文化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多年出版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原版图书简单地以外语形式呈现,会使一些初级和中级外语学习者望而却步;而纯粹的译著,在翻译过程中又容易失掉原著中的某些精妙之笔,甚至丢失信息,因为每种语言都蕴含着其他语言无法精确对应的情致、智慧和对真善美的洞见。文化交流本身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大量引入外文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本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即把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应时推出“外研社双语读库”,立足经典,涵盖中外名家名作,涉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以书系划分,采用双语编排,对文化背景附有注释。旨在积累世界各民族精粹文化的同时,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为国内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题材广泛、质量过硬的双语经典读物,也为社科各领域学者了解西方学术经典提供优质的研究素材。
2010年1月,双语读库“文·书系”出版问世,该书系收录了20部西方经典著作,多出自19和20世纪著名作家、学者、思想家和哲学家笔下,作品的题材丰富,包括传记、小说、游记、杂文、回忆录等。该书系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英语爱好者的欢迎和好评。
2010年3月,外研社和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设立“外汉翻译教学研究基金”项目,选取百余部国外经典学术著作,面向全国高校公开招募翻译项目组,参与投标者遍及全国近百所高校,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中标的译者多为全国重点高校的翻译专家、学者及中青年翻译人才,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每个中标项目组还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顾问,为其提供专业领域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此次推出的双语读库“学·书系”拟收录该“基金”项目中的优秀译作分批次进行出版,并细分为哲学辑、经济学辑、历史学辑、地理学辑、语言学辑、社会学辑、教育学辑等。“学·书系”依旧采用英汉对照编排,可作为社科各领域的学术研究读物以及中、高端英汉双语读物使用。
“学·书系”所选原作虽为经典名著,却也无法避免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各篇译作均为译者倾尽全力、呕心沥血之作,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序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1930)中写道:“〔有一句话〕从我的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让我的人生观给了幽默应有的地位。”这句话就是“人虽然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而说这句话的人正是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唯意志论代表之一。
叔本华1788年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的一个富商家庭,1793年举家移居德国。1809年,他就读于哥廷根大学,1811年入柏林大学专攻哲学,1813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研究过印度哲学。1819年,叔本华任柏林大学的无俸讲师,与黑格尔竞争失败后辞去教职。1831年,他定居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专事著述。其哲学著作一直不为人注意,直到1851年他出版了一部主要著作《附录与补遗》。这是一部涉及许多主题的论文集,本书《悲观论集》所译的九篇随笔就是由英译者托贝桑(T. B. S.),即托马斯·贝利·桑德斯(Thomas Bailey Saunders)从中选录并结集的。它们分别是:《论人世的痛苦》、《论存在的虚空》、《论自杀》、《不朽:一则对话》、《心理观察》、《论教育》、《论女人》、《论噪音》和《几则寓言》。这九篇随笔反映了叔本华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是其表述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叔本华文笔流畅,思路清晰,言辞犀利却不乏幽默,读来如于一静夜聆听智者的幽思独语。
在那样一个遥远的时空里幽思独语的叔本华对于中国读者却不是一个太陌生的名字。大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论喜欢哲学与否、无论真正阅读过哲学与否,叔本华的名字都曾经或正在或明或暗地摇曳在他的意识中吧。到百度上,输入叔本华的名字,搜索出来的结果则以数百万计;如果想找人聊聊叔本华,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上找到“叔本华吧”、“叔本华小组”。在这样一个并不太热衷哲学的国度,叔本华受到如此礼遇是有原因的——这原因既有社会的,也有文化和文艺的。叔本华是20世纪初中国在敞开思想之门拥抱世界时,最早被中国知识精英所注意、欣赏、译介的西方哲学家之一。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他的热爱。王国维在《〈静安文集〉自序》中说:“余之研究哲学,始于辛壬之间。癸卯春,始读汗德之《纯理批评》,苦其不可解读,几半而辍。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
王国维之所以对叔本华“大好之”,在我看来,除了由于王国维在精神气质上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气质相近之外,还主要因为叔本华与东方哲学思想有着独特的渊源。叔本华哲学的三大来源是康德、柏拉图和古印度经典《奥义书》。尽管都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基石,此三者作用却各不相同。是东方哲学思想从根本上决定了叔本华的哲学气质,使其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重要历史地位,并赋予其内在超越性。这里的东方哲学思想不仅限于古印度的吠檀多派哲学和佛教思想,还包括中国文化。叔本华在其两部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和《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中都不同程度地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了解这一点后,读者就断然不会惊诧于叔本华文字间弥漫的与佛家“四大皆空”思想近似的虚无主义以及其禁欲主义与朱熹惊人的相似了。作为深谙中国文化精神的王国维,相比较康德而言,自然更为喜爱叔本华思想中浸润的东方哲学气质,也就无怪乎“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
叔本华对王国维的影响加深了国人对叔氏的兴趣,却也有人因此诟病王国维于1927年自沉昆明湖是其二十余年沉溺于叔本华之悲观哲学的恶果。余译《悲观论集》之前有此同感,但译后却有了不同看法。毫无疑问,悲观主义的确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甚至我们可以说,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体系不仅仅是处理形而上学问题的另一种方式,而且还是从形而上学角度,对生命和存在的悲观看法所做出的精细辩护。然而,消极厌世乃至自杀却并非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终极指向。叔本华在肯定人世的痛苦与存在的虚空的同时,在谈及人该如何承受这人世的痛苦与虚妄和人生于世的矛盾时,却主张要直面现实的冷漠、丑恶及惨淡:“我们的箴言应当是决不屈服,决不向人生的艰难困苦退却,让我们从不幸和灾难中汲取新的勇气。你绝不能向灾难屈服,而应勇往直前。”
悲观主义哲学虽然在客观上具有使人意气消沉的消极作用,但却可以使人认识到其自身以及全人类的局限,从而摆脱盲目乐观和幻想,提高人类面对现实的理性精神和自觉意识。他在《论人世的痛苦》中历数了人类的缺点和劣行之后说道:“它们是人性的弱点,而我们是人类的一员;他人的毛病我们一样都不少,是的,即使是那些我们正在为之如此愤慨的缺点,仅仅是因为它们在我们身上还没有显露出来……事实上,坚信这个世界和人类最好从未存在过几乎会令我们心中充满对彼此的宽容。”他甚至还不无幽默地提议人们彼此不要互称“先生”,而是“难友”,然后他解释说:“这也许听上去怪怪的,但是它却符合事实;它使我们正确看待他人,并提醒我们时刻记得人生中归根结底最必不可少的东西——宽容、耐心、尊重、爱世人,这些每个人都迫切需求,因而每个人也都有义务对他人不吝施与。”在《论存在的虚空》中,他又对那些孜孜以求,将人生陷… …

总序
外研社自创立之日起就一贯秉承“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的宗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陆续出版了“九十年代英语系列丛书”、“大师经典文库”、“英美文学文库”等系列经典图书,在最大限度满足国内英语学习者阅读需求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引进和吸收海外优秀文化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多年出版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原版图书简单地以外语形式呈现,会使一些初级和中级学习者望而却步;而纯粹的译著,在翻译过程中又容易失掉原著中的某些精妙之笔,甚至丢失信息,因为每种语言都蕴含着其他语言无法精确对应的情致、智慧和对真善美的洞见。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在大量引入外文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本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即把中国传递给世界。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应时推出“外研社双语读库”,立足经典,涵盖中外名家名作,涉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以书系划分,采用双语编排,对文化背景附有注释。旨在积累世界各民族精粹文化的同时,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也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和实用的学习读物。
读库第一批收录的20部西方经典,多出自十九、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学者、思想家和哲学家笔下,作品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包括学术作品1部、传记2种、小说3本、游记4部、杂文9辑以及回忆录1册。文章难度介于普及性读物与专业性读物之间,可作为由一般英语学习者向专业英语使用者过渡时的教材使用。
翻开书,这边厢波涛荡荡,那边厢涟漪漾漾。在英语的海洋里戏水,水性再好的人也难免精疲力竭,那就到汉语的礁岛上歇歇脚吧。
买了书是缘,翻开书,则是海边度假了。
译者 序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一书记录了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位美国开国元勋从默默无闻到功勋卓著的奋斗历程。
也许很多人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已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位在许多方面均有建树的通才,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作家。他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之一,曾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和《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利坚合众国当之无愧的开国元勋;他担任了美国首任驻法国大使,受到法国人民欢迎,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他热心于公共事务,创办了美洲第一家会员制图书馆,建立了费城学院(常春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前身),他还成立了全美首家医院;他在电学、气象学等学科上卓有成就,拥有避雷针等多项发明;他的《穷理查年鉴》极为畅销,为当时许多普通民众的自我教育提供了参考,而其自传更是流芳百世,为人称道,其中记述的他自我完善的道德计划激励了许多代人奋发向上,影响十分深远。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一书分为四个部分,是富兰克林在不同时期所写。传记依照时间顺序,从对其祖父一辈的简要介绍开始,写到年轻时作者本人如何开始创业、走向事业成功,最后写到作者在公共事务和科学实验两大方面的成就。但第四个部分尚未完成,富兰克林就离开了人世。尽管《自传》只记录到1757年,富兰克林人生后期的辉煌我们无缘从他笔下读到,但这并不影响本书成为一本流传后世的好书。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与卢梭的《忏悔录》、歌德的《诗与真》一起,开创了现代西方自传的文学传统,成为研究其他传记作品的基础。阅读此书,我们将读到现代传记文学的奠基之作,并能对当时美洲的人情风貌有个大致了解。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的主人公富兰克林并非王公贵族,他的父亲为了寻求宗教自由来到美洲,在美洲也仅仅做着油烛匠的生意,甚至连他继续上学的费用都难以承担。尽管出身如此贫寒卑微,但富兰克林丝毫不以为意,他通过持之以恒的自我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从贫穷到富裕、从卑微到伟大的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历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们对“美国梦”的追寻。可以说,富兰克林是实现“美国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阅读此书,将使我们更深入地体会美国文化传统和美国精神的真正含义。
富兰克林是伟大的,但他走向成功的方法并非不可复制,正如他的朋友在写给他的信中所说的一样,他的自传“将为自我教育提供崇高的法则和范例”,使年轻人“早日意识到潜心事业、节俭生活以及自我克制的重要性”。所谓见贤思齐,当我们读到这位伟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曾付出怎样的努力、经历怎样的挫折时,当我们看到他为实现道德完善而制定的修身计划时,即使不去刻意模仿,我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被他刻苦勤奋、追求上进的精神所感染,从而激励自己在学习、工作和为人处世上努力实现自我完善。伟人就是有这样的感召力,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自首次出版就如此畅销,并被尊为成功励志的传世经典之作,得到众多成功学大师的一致推崇。阅读此书,能激励我们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李梦圆
2008年冬
目 录
PART ONE
  第一部分
PART TWO
  第二部分
PART THREE
  第三部分
PART FOUR
  第四部分
CHIEF EVENTS IN FRANKLIN’S LIFE
  富兰克林生平大事记
  返回总目录
PART ONE
(TWYFORD, at the Bishop of St. Asaph’s, 1771.)

DEAR SON: I have ever had pleasure in obtaining any little anecdotes of my ancestors. You may remember the inquiries I made among the remains of my relations when you were with me in England, and the journey I undertook for that purpose. Imagining it may be equally agreeable to (After the words “agreeable to” the words “some of ” were interlined and afterward effaced.—B.) you to know the circumstances of my life, many of which you are yet unacquainted with, and expecting the enjoyment of a week’s uninterrupted leisure in my present country retirement, I sit down to write them for you. To which I have besides some other inducements. Having emerged from the poverty and obscurity in which I was born and bred, to a state of affluence and some degree of reputation in the world, and having gone so far through life with a considerable share of felicity, the conducing means I made use of, which with the blessing of God so well succeeded, my posterity may like to know, as they may find some of them suitable to their own situations, and therefore fit to be imitated.
That felicity, when I reflected on it, has induced me sometimes to say, that were it offered to my choice, I should have no objection to a repetition of the same life from its beginning, only asking the advantages authors have in a second edition to correct some faults of the first. So I might, besides correcting the faults, change some sinister accidents and events of it for others more favorable. But though this were denied, I should still accept the offer. Since such a repetition is not to be expected, the next thing most like living one’s life over again seems to be a recollection of that life, and to make that recollection as durable as possible by putting it down in writing.
第一部分
(1771年写于特怀福德的圣阿萨夫主教家中)
亲爱的孩子:我历来喜欢搜集我祖先的点滴趣闻轶事。你也许还记得和我同在英国的时候,我曾为此长途跋涉,拜访仍然在世的亲戚。想来你可能也同样想了解我生活的经历,其中许多你还并不熟悉;想到将在乡下度过一周清净无扰的闲暇时光,我就坐下来为你写下这些事情。除此之外,我提笔写作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我出身贫寒卑微,童年在穷困中度过,后来竟过上了富足生活,在世界上也有了些名望。我的人生走到今天,经历中有很多运气的成分,承蒙上帝眷顾,我的处世之道还算成功。我的子孙们也许希望对此有所了解,以便日后遇到适宜情况或许可以效仿一二。
当我回忆起那种幸运的时候,我有时忍不住想说,如果有机会选择,我会毫不介意从头至尾再过一遍这样的人生;但只恳求能拥有作家的特权,可以在再版时纠正第一版的一些错误。除此之外,我还想改变某些不幸遭遇,让人生更顺利些。不过,即使这个愿望实现不了,我还是会接受让人生重来一次的提议。但由于这样的重演是不会实现的,而与重演人生最相近的似乎就是回顾人生的一切境遇,并提笔写下这些回忆,让它经久不衰。
Hereby, too, I shall indulge the inclination so natural in old men, to be talking of themselves and their own past actions; and I shall indulge it without being tiresome to others, who, through respect to age, might conceive themselves obliged to give me a hearing, since this may be read or not as any one pleases. And, lastly (I may as well confess it, since my denial of it will be believed by nobody), perhaps I shall a good deal gratify my own vanity. Indeed, I scarce ever heard or saw the introductory words, “Without vanity I may say,” etc., but some vain thing immediately followed. Most people dislike vanity in others, whatever share they have of it themselves; but I give it fair quarter wherever I meet with it, being persuaded that it is often productive of good to the possessor, and to others that are within his sphere of action; and therefore, in many cases, it would not be altogether absurd if a man were to thank God for his vanity among the other comforts of life.

… …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隐藏内容
本内容需权限查看
  • 普通: 20金币
  • 会员: 免费
  • 永久会员: 免费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