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语出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东海承(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匡谈村,一说苍山县鲁城匡王村)人。匡衡论《诗》见解独特。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青年时代的匡衡,在当时已经是一位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人物。匡衡进京赴试,未能按条令应对,故未能取得郎中,而被授以太常掌故。公元前48年,汉宣帝刘询死,汉元帝刘奭即位。元帝随即召匡衡进京授官郎中,后又迁任博士、给事中,掌握经学教授,又兼殿中顾问,参与议论政事。
汉元帝宠爱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定陶王胜过了皇后和太子。匡衡对此提出了恳切的规劝,透彻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国家的祸乱。匡衡在朝廷中参议大政,引经据典,阐明法理道义,很受赞赏,由此升任御史大夫。初元二年(前47),匡衡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在任少傅的数年间,他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建昭三年(36)官拜丞相,总理全国政务。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汉元帝时,宦官中书令石显专权,排挤陷害贤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责。汉元帝去世之后,汉成帝刘骜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谭联手弹劾石显,使石显及其爪牙都受到了应有的惩办。但朝中也有大臣认为,匡衡身为辅政大臣,早年不及时参奏揭发,却阿谀曲从,没有尽到责任,司隶校尉王尊对他提出弹劾。匡衡也自感惭愧,一再请求辞职,后来终因多占封地而被罢官。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匡衡虽然出身农家,但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靠给人打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家里没有蜡烛照明。而邻家灯烛通明,却又照不进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过来,他捧着书本,就在洞前借着光读。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的藏书很丰富。于是,匡衡就去他家打工,声明不收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您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就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最终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
“凿壁偷光”原指凿穿墙壁,借邻家之烛光以照读,后比喻人勤奋苦学。《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数年学剑攻书苦,也曾凿壁偷光路。”元代杂剧家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则学乱作胡为。”
亦作“凿壁借辉”。清代诗人、史学家赵翼《穆庵侍读见余近作枉赠佳章依韵奉答》∶“旅祗喜仍邻近在,可容凿壁借余辉。”
亦作“穿壁借光”。唐代诗人岑参《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诗∶“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