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为宝”语出《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真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鲁襄公十五年(前557),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时得到了一块玉。他高兴地拿回家,请来了一个玉匠进行鉴别,玉匠仔细看过之后赞不绝口∶“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瑕疵,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再在人面前显露,免得被人偷了去!”

其实,这人在请玉匠来家的时候,已经引起了邻居们的注意,都进来想看个究竟。这人心里感到不安,生怕有什么不测,于是,便把宝玉秘密藏好。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被别人占了便宜。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还是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过了几天,他见再没人注意,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拜见乐喜。乐喜,字子罕,孔子的弟子,当朝正卿。他便向子罕献上了宝玉,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从来不接受别人的礼物的。”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匠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你这宝玉。”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只听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假如我收了你的玉,我们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各自的宝?”宋人听后赶忙跪下磕头,说∶“我是个小小老百姓,藏着这么贵重的宝物,实在不安全,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家的平安啊!”于是,子罕便先找个地方让他住下,命加工玉石的商行帮他把玉琢磨好,把所卖的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历史上有许多如子罕一样“不贪为宝”的人。东汉年间,有位清官名叫杨震,他曾推举过一位叫王密的人做官。一日,杨震路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县,王密殷勤款待,报谢恩师。深夜,王密来拜见杨震,他见室内无外人,便从怀中捧出数锭黄金,要报答杨震的栽培之恩。杨震连忙说∶“以前我举荐你,是了解你有才学。可今日你这样做,太不应该了。”王密说“反正无外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人知,我知,怎么能说是无人知道呢?”王密只好收起了黄金。

“不贪为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明代洪应明说∶“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的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生。”(《菜根谭》)人如果有了贪欲,不但会“塞智为昏”,还会“销刚为柔”,使自己丧失骨气,变得软弱低贱。其实,那些大大小小的贪官,哪一个不是因为贪欲而走向了堕落呢?贪还会使人对亲人、对朋友“变恩为惨”,全不念亲情、友情,变得狠毒刻薄。

明代吕坤也说∶“只一个贪心,第一可贱可耻。羊马之于水草,蝇蚁之于腥膻,蛾螂之于积粪,都是这个念头。是以君子制欲。”(《呻吟语》)吕坤认为,贪是世间“第一可贱可耻”的东西,有了贪欲的人就会和丑恶的东西搅在一起,坏了一生的人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