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为了整理历代文献典籍,命令解缙(jìn)编修一部类书。解缙接受任务后,第二年就编成了一部《文献大成》。成祖嫌这部书编得太简略,永乐三年(1405),又加派姚广孝协同解缙,选儒士曾棨(qǐ)等二十九人重修,并动员大批善于写字的文人担当书写任务。当时直接或间接参加编修工作的有两千多人。皇家藏书处文渊阁所收藏的各种书籍是这次编修的基本资料。另外,明政府又派人到各地征购各类古今图书七八千种。负责编修的人把这些书依照《洪武正韵》韵目,整部整篇或整段地按韵编次。永乐六年(1408)冬,全书编成,共两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有凡例、目录六十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明清以来对卷数、册数记载均不一),定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在南京编成的,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这部大书也随之被运到北京。该书自编成后,只有精写本,没有刻版印刷。嘉靖四十一年(1562),皇宫失火,《永乐大典》差一点被烧掉。为防万一,明世宗命令礼部选儒士程道南等另抄写《永乐大典》正副本两部。穆宗隆庆元年(1567),正副本抄写完成。自此以后,《永乐大典》就有了三部:第一部是永乐原本,第二部是嘉靖正本,第三部是嘉靖副本。原本存放南京,正本存北京文渊阁,副本存北京皇史宬(chéng)。后来,南京原本尽毁。清初,正本被移放乾清宫,副本被移放翰林院,缺失二千四百多卷。清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失火,正本全毁。藏翰林院之副本,以后又陆续有遗失。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永乐大典》遭受浩劫,劫后所存,仅三百余册。这些被抢掠去的《永乐大典》,现都分藏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公、私图书馆。
《永乐大典》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很高地位,它辑录古书,直抄原文,保存了今已散缺或已失传的许多重要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北京图书馆的努力搜集,现在藏在该馆的《永乐大典》共有二百一十五册。连同该馆从国外各国图书馆征集到的一部分复制本(照片和显微胶卷),合计七百一十四卷。1960年,中华书局将搜集到的《永乐大典》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