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上下)》是2000年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课题。《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上下)》中阐述了中国道教石刻艺术研究的对象,并分为三大块:一为北朝至隋唐的道(佛)教造像碑、石;
二为巴蜀隋唐至宋的道教造像龛窟;三为宋元之际的山西太原龙山道教石窟。《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上下)》内容涉及考古、造像宗教内容、造型艺术等内容。在研究它们的同时,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民俗、宗教传播和信仰审美情趣的实物资料进行研究、描述。并对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简明的阐述。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知识系统、结构明晰、概念准确、体力规范、重点突出,《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上下)》系统简明、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随文所附大量插图,以突出视觉艺术教材的直观感和特殊性为旨归,将文字描绘和图像展示作了有机的结合。
-
下载地址:
-
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pdf
目录
凡例
前言
一关于中国道教石刻艺术研究对象的组成
二对中国道教石刻艺术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三本课题在海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第一卷北朝至隋唐的道教造像碑、石
壹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分布及保存现状
(一)耀县药王山博物馆碑林
(二)临潼市博物馆碑廊的造像碑
贰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内容及发愿文题刻
中国早期道教祭祀神像产生的历史概述
(一)北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二)北朝、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
(三)西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四)北齐道(佛)教造像碑、石
(五)北周道(佛)教造像碑、石
(六)隋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七)唐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八)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发愿文题刻
叁 北魏至隋唐道(佛)教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l北魏(386-534)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2北朝、南齐一萧梁(480-557年)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3西魏(535-556)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4北齐(550一577)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5北周(557-581)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6隋代(581-618)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7唐代(618-907)道(佛)造像碑、石统计表
表8补遗
肆 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一)北魏(386-534)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I
(二)西魏(535-556)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三)南朝(479-557)道教造像石的类型~
(四)北周时代(557-581)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五)隋代(581-618)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六)唐代(618-907)道教造像碑、石的类型
伍 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的宗教内容研究
(一)北天师道初期的斋仪内容
(二)北朝道(佛)教造像碑发愿文中的佛教思想
陆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的历史价值
(一)道(佛)造像碑、石在北地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二)南朝道教典籍已流传至北地并对北天师道产生影响
(三)南朝文化生活习俗对北朝的影响
(四)提供了历史地理沿革的新资料
第二卷巴蜀道教石窟
壹 巴蜀道教石窟遗址的分布
(一)剑阁县道教造像龛窟
(二)蒲江县道教造像龛窟
(三)丹棱县道教造像龛窟
(四)绵阳市道教造像龛窟
(五)潼南县道教造像龛窟
(六)乐至县道教造像龛窟
(七)安岳县道教造像龛窟
(八)大足县道教造像龛窟
(九)仁寿县道教造像龛窟
贰 巴蜀道教石窟的分期
(一)隋代的道教龛
(二)唐代的道教龛窟
(三)宋代的道教龛窟
叁 巴蜀道教石窟题材内容的研究
道教神祇系统,造像的由来、发展和演变
(一)道教尊神
(二)道教俗神
(三)经变图类
肆 巴蜀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一)巴蜀隋唐道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二)大足宋代道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伍 巴蜀道教石窟的历史价值
(一)天师道在巴蜀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二)唐代老君像兴盛、道佛像和合的历史背景
(三)巴蜀唐代道教造像的构图模式和题刻内容所反映的唐代道教的斋仪形式
(四)宋代道、释、儒三教合一造像的兴起原由
陆 中国唯一的石刻唐代道藏经目
第三卷 山西太原龙山道教道窟
壹 历来对龙山道教石窟的考察研究述议
贰 龙山道教石窟的形制和造像内容
叁 龙山石窟每窟内容和名称辨证
肆 龙山石窟的形制、形象造型及服饰特征
(一)窟的形制和构图模式
(二)形象造型和服饰特征
综论
(一)道教制作的民间性
(二)道教制作的摹仿性
(三)道教教义对其艺术造型的制约性
插图索引
图版索引
参考图版
附录壹
附录贰
附录叁
后记
-
下载地址:
-
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