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题诗”出自唐代范撼《云溪友议· 题红怨》∶“中书舍人卢渥,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即省宫人,初下诏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独获所退宫人。宫人睹红叶而吁叹久之,曰‘当时偶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迹无不讶焉。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相传,唐宣宗时,中书舍人(中书,即中书省,国家的决策机构。舍人,即掌管诏令、制敕、侍从、宣旨、慰劳等事,属正五品)卢渥,有一年到京城长安赶考。时值“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秋风萧索,残阳西坠,不由得使他生发出了无限乡愁。于是,他便和书僮在皇宫外的护城河上漫步。忽然,他面前的这条从皇宫流出来的溪水水面上有一枚红叶飘然而至,隐隐约约可看见上面似有墨迹,卢渥出于好奇,便顺手将那片红叶拾起。果然,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看到题诗,感慨万端∶这是一位宫女有感于自己孤寂无依的宫廷生活,将心迹题于红叶之上,又放于溪水之中,溪水顺流而下,流出了宫廷。也许是书生卢渥爱诗的原因,于是,他就将此叶作为一枚书签,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携带的箱子中的书卷中。连日来,那首充满幽怨伤感的诗始终让他难以释怀,自此便开始思慕那个宫里落寞的写诗女子,尽管她的身影是虚幻飘渺的。后来,他也找来一枚红叶,在上面题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与谁?”随手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卢渥曾将此事讲给几个朋友听,有笑他痴愚的,但也有被他这片诚意感动的。

后来,宣宗下诏,放出宫女三千,准许嫁给朝廷的官吏。这时,在范阳作官的卢渥也配得一位名叫韩翠萍的宫女,花烛之夜,卢渥突然想起御沟漂叶之事,便心血来潮地将红叶取出,问韩氏可否认得是宫中何人手笔?韩氏一看,说她就是那位红叶题诗的宫女。同时她也取出一叶,说∶“妾在水中也曾得到一枚红叶,不知是何人所作?”卢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写的。两人皆默然,相对感泣良久。真是∶千里姻缘红叶牵。

当这件事传开之后,时人莫不惊叹!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韩氏看到了那枚题诗的红叶,惊讶于天意使然。于是,取笔再题诗道∶“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情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后来,曾有某人为这段人间奇缘赋诗∶“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流。水上有红叶,于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千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儿女满跟前,青紫盈门户。此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

在《全唐诗》中,有一首《书桐叶》诗。据五代无名氏《玉溪编事》载∶前蜀尚书侯继图出身于书香世家,年轻时勤奋好学,终日手不离卷,口不停诗。在一个秋风萧飒的日子,他在成都大慈寺的楼上凭栏观景,忽然有一片梧桐叶飘落而下,上面题诗一首∶”拭翠敛蛾眉,郁郁心中事。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字。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

侯继图吃惊之余,便把这片梧桐叶保存在衣箱里。五、六年后,他和一位任姓女子结婚。一天,侯继图吟咏此诗,夫人听到诗的前句后,急切地说∶“这是当初我在绵州写的桐叶诗,你是怎么知道的?”侯继图也一样激动,就让夫人当场默写全诗,结果竟和他保存的桐叶上的诗句完全一样。这个故事令人不可思议之处在于秋风居然能把写在梧桐树叶上的诗句从绵州吹到四百里之外的成都

宋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云芳子魂事李茵》里却无故地将“红叶题诗”演绎成了进士李茵与宫中女侍书云芳子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一次,进士李茵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后来,僖宗在藩镇之乱中到了蜀地,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见到一个流落民间的宫

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名叫云芳子。她很有才识,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哀叹说∶“此妾所题也。”于是同行到蜀地去,一路上云芳子详细讲述了宫中的事。到了绵州时,一个宦官认出了她,宦官问∶“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逼令她上马,强行带走,李茵十分伤感,却又无可奈何。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子忽然进来了,她对李茵说∶“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佳人失而复得,李茵欣喜若狂。于是,两人相伴回到了襄阳。几年后,李茵染病,身体日渐消瘦,有个道士说他面有邪气。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那年绵州相遇。妾其实已死。感君之深意,故相从耳。但惜人鬼殊途,不敢再连累君。”说毕置酒与李茵对饮,酒后飘然而去,遂不知所终。

宋代王铎《侍儿小名录》载∶唐贞元年间,有贾全虚在御沟捡得一题诗红叶,悲思其人,德宗皇帝知其情由亦为之感动,便将宫女赐与全虚。

元代白朴作杂剧《韩翠萍御水流红记》,李文慰作《金水题红怨》,而明代王骥德《题红记》最为著名。

“红叶题诗”的故事,表现的是宫女们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她们不甘心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在无声无息中枯萎、消逝,实际上是宫女们不满宫中非人的生活以及对皇帝忿恨之情的真实写照。

“红叶题诗”比喻良缘巧合。南宋词人张孝祥《满江红》词∶“红叶题诗谁与寄,青楼薄俸空遗迹。”

亦作“诗题红叶”。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等他诗题红叶,白了少年头。”

亦作“红叶留诗”。吕渭老《梦玉人引》词∶“自检罗囊,要寻红叶留诗。”

亦作“红叶诗”。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

亦作“题红叶”。宋代词人侯真《满江红·困顿春眠》词∶“海阔锦鱼传不到,洞深紫凤期难约。谩彩笺,牙管倚西窗,题红叶。”

亦作“题红”。南宋文学家周密《南楼令·又次君衡韵》词∶“湖外霜林秋似锦,一片片,认题红。”

亦作“叶题”。宋代词人张炎《渡江云·次赵元父韵》词∶“惟只有,叶题堪寄,流不到天涯。”

亦作“红叶御沟流”。明代作家高明《二郎神·秋怀》曲∶“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亦作“御沟红叶”。明代作家瞿佑《剪灯新话·秋香亭记》∶“月老难凭,星期易阻,御沟红叶堪烧。”

亦作“传波红叶”。明代张景《飞丸记》第十二出∶“若是传波红叶机缘辕,坦腹何须另觅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