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借。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敌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赵孝成王九年(前257),秦军围困了赵国(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及河北西南部)都城邯郸(今河北)。大军压境,邯郸危在旦夕。为解邯郸之困,赵王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便派公子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游说。平原君打算从自己三千名门客中挑选出二十名文武兼备的宾客一同前往,可挑来挑去,只挑选出了十九名,还差一人,再也选不出合适的人了。正当平原君发愁的时候,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自告奋勇,说∶“大人,我自己推荐自己,愿随大人前往,效犬马之劳。”平原君上下打量了一下毛遂,问道“先生到我这里几年了”毛遂答“三年。”平原君带着讽刺的口吻说,“大凡有才能的人,就像锥子装在布袋里一样,那锋利的锥尖立刻就会露出来。你在这里已经三年了,我还没有听到过你有什么才能,这次去楚国,肩负着求援救兵救社稷的重任,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人是不便同去的。依我看,你还是留下来好了。”毛遂对平原君说“我现在向你作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布袋去。要是你早能将我放进布袋,恐怕连整个锥子都已钻出来了,哪会只露一点尖呢?”平原君觉得毛遂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同意毛遂等二十人随他出使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在楚国的宫廷上与楚国考烈王谈判,说明赵国的危急,要求楚与赵联合抗秦。楚考烈王害怕秦国,不肯出兵。两人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平原君的那十九个门客早已在殿下等得不耐烦了,便对毛遂说∶“你去试试!”毛遂便提剑登阶上殿,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本来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怎么说了半天还定不下来呢?”楚考烈王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楚考烈王一听是个门客,怒骂道∶“我正在和你的主人商量国家大事,哪能轮到你来多嘴?还不快给我滚下去!”毛遂也不甘示弱,只见他按着宝剑向前跨了一步,对楚考烈王说∶“你也太仗势了,别因为我在你的地盘上,就随意遭你训斥?告诉你∶我现在距离你仅有十步之远,你的性命就握在我的手里。”楚考烈王看他带着宝剑,而且气度不凡,有点害怕,于是,缓和了一下口气说∶“那您有什么高见?”毛遂说道∶“你给我听着∶你们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兵士,国土虽广,但不强盛。秦将白起不是轻而易举地打败过你们吗?不但攻破了你们的都城,而且你们楚国国君楚庄王还当了俘虏,最后死在了秦国。这才是你们楚国最大的耻辱!这才是刻骨仇恨!看你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们赵国人都替你感到羞愧。现在,咱们两国联合抗秦,主要还是为了你们楚国,你以为仅仅是为了我们赵国吗!”
毛遂的话,真正像一把锥子戳在了楚考烈王的心上。只见他涨红着脸,接二连三的说道∶“说得是,说得是。”毛遂紧接着问了一句∶“联合抗秦的事决定了吗”楚考烈王说“决定了”
这时,毛遂叫楚考烈王的左右侍从取来鸡、狗、马的血,于是,楚考烈王和平原君当场敌血为盟,随后,楚考烈王拜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赵国援助。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待毛遂为宾上客,随行的那十九人也对毛遂佩服得五体投地。毛遂从此名声大振,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毛遂自荐”,就是自己推荐自己。“锥处囊中,其末立见”,比喻有才能的人随时都可以显露锋芒。
亦作“锥处囊”。唐代诗人李商隐《为盐州刺史奏举李孚判官状》∶“锥处平原之囊,必将脱颖剑拭华阴之土,粗雪幽沈。请依资赐授一官,充臣防御判官。”
亦作“囊锥”。无名氏《锥处囊赋》∶“惟国生贤,囊锥喻焉,囊之体也,柔不能挫其锐;锥之资也,利自可攻其坚。”
亦作“藏颖”。唐代诗人骆宾王《浮槎》诗序∶“怀才幽薮,藏颖重岩,绝望于廊庙之荣,遗形于斤斧之患,固可垂荫万亩。”
亦作“颖脱锥”。唐代诗人周昙《咏史诗·春秋战国门·毛遂》∶“不识囊中颖脱锥,功成方信有英奇。”
亦作“颖脱”。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北史·魏收传》∶“收本以文才,必望颖脱见知,位既不遂,求修国史。”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彩凤飞·十月十六日寿钱伯同》词∶“这些儿,颖脱处,高出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