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春秋末年,许多诸侯国的大臣为了争权夺利,进行着残酷激烈的斗争。比如晋国,六卿混战,晋出公的大权就旁落到智伯瑶、赵襄子无邮、魏桓子驹、韩康子虎四卿手中,这四卿又在暗中将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土地进行了瓜分。晋出公心想∶范氏和中行氏既然被消灭了,土地理所应当归公,怎么能让这四家大夫自己瓜分了呢?于是,他派使者去齐国和鲁国约兵讨伐四卿。四卿闻讯后,先发制人,周贞定王十一年(前458),四卿联合出兵攻打晋出公。晋出公无力抵抗,只好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出公死后,这四卿就急急忙忙将晋昭公的孙子、晋出公的儿子拉出来当了个挂名国君,史称晋哀公。智伯瑶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无邮、魏桓子驹和韩康子虎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瑶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以国家的名义分别向魏桓子驹和韩康子虎要了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当他要求赵襄子无卬割地时,却遭到拒绝。智伯瑶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驹和韩康子虎,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无卬,并许愿说“灭赵之后,赵家的土地三家平分。”

赵襄子无邮得知智伯瑶要发兵攻打他,知道寡不敌众,连忙召见谋臣张孟谈商量对策。张孟谈建议先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晋阳镇,春秋属晋,战国归赵)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无邺发现能够用来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高的梏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瑶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瑶卖命,所以,智伯瑶也就无法取胜。

晋阳被智伯瑶围困了两年多,到了第三年,即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智伯瑶命士兵挖河,引来晋水淹晋阳城。由于正值雨季,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了,很多人冻饿成病,

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见到赵襄子无卸,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见韩康子虎和魏桓子驹,让韩康子和魏桓子都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然后再说动他们和我们联合起来共同消灭智伯瑶。”赵襄子无卸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桓子和韩康子的军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事成之后平分智伯瑶的土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伯瑶的军队四散逃窜,智伯瑶被擒。张孟谈之举为赵国立下了大功。赵国君主赵襄子为了感谢他,封赐给了他大量的土地和丰厚的俸禄。

一天,张孟谈突然向赵襄子提出告别。赵襄子大为不解。张孟谈说∶“大王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而我想的是赵国的安定团结,正因为我的功劳大,位高权重,名声甚至超过了你,这样对你的统治是非常不利的。而且,据我观察,自古以来,凡君臣权势基本相同时,为臣的必定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所以,我才决心离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即是您不同意我离去,我也没有能力辅佐您了。”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于是,张孟谈挂冠,退还了封地,便隐居到负亲丘去了,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师表,榜样,提醒人们不忘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唐代诗人陈子昂《谏用刑书》∶“臣每读《汉书》至此,未尝不为戾太子流涕也。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伏愿陛下念之。”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