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语出《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战国中期,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谋求开拓疆域。那么,先从那里下手好呢?秦惠王九年(前318),秦将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就这一问题展开了争论。

司马错主张先攻打蜀国,而张仪主张先打韩国。张仪的理由是∶我们只有先亲近魏国,在与魏国亲近的基础上再和楚国搞好关系,然后就能顺利出兵三川(今河南洛阳一带。因境内有黄河、洛河和伊河三川),先阻断韩国出兵的关口,这样就等于掐断了韩国的咽喉。然后,再让魏国隔断南阳,让楚国逼近南郑,到那时,我们秦国就可以攻占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和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一直可以打到东、西二周的城郊,讨伐周王。陷入困境之中的周王为了保命,肯定要献出象征天下王权的九鼎宝器,我们拥有了这九鼎宝器,掌握了地图和户籍,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到那时,天下没有人不听从的。这就是王业!就是统一天下的功业!至于楚国和魏国,待回过头来再一占领不就得了。这时,司马错摇了摇头,面向惠王微微一笑,伸出了三个手指头,说∶“任何一朝一代,要想成就霸业,必须具备这样三个条件∶第一,富国;第二,强兵;第三,君民一心。这就是说,要想富国,就得设法开疆扩土。说白了就是占领地盘。土地广了,百姓就可以丰衣足食,强兵的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有了百姓,才能有国家。要想取得百姓的信任,就得广施惠政。只要这三点做到了,大王统一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所以,臣下还是觉得先攻打蜀地为上策,蜀地是戎狄之邦,虽然偏远一些,但首领残暴无比,百姓之心惶惶,国内已到混乱不堪的地步。只要我们秦军一到,还可以获得除暴安良、为民作主的好名声。像这样名利双收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他又转过头对张仪说∶“阁下的意思是先攻打韩国,挟持天子。但这样做是要承担恶名的,其他国家一旦晓得了利害关系,必然会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就凭我们现在的兵力,是万万难以击败六国联军的。所以,我们何必要自找麻烦呢?”

最后,秦惠王决定采纳司马错的主张,兴兵伐蜀,逐步扩展秦国的疆域。挟是挟持、挟制。挟持着天子,用天子的名义向天下发号施令。其实,“挟”字还有一义倚仗,倚以自重。“挟天子”就是倚仗天子,倚靠天子以自重。在古代,只有地位高的人或能接近天子的人才能倚仗天子,故“挟天子”便是一种政治优势。

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曰∶’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按∶如果“挟天子而令诸侯”含有贬义的话,沮授作为袁绍的谋士,对袁绍献计时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况且他的话中还有“西迎大驾”这样对皇帝尊敬的话语。

“挟天子以令诸侯”形容权势极盛,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十六章∶“其实,吴(佩孚)根本不知宪法为何物,而拥曹(锟)也不过是历代强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套伎俩。”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