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后,南方崛起楚辞。屈原写《离骚》,离骚即牢骚,离牢两声可以互相转化。满腹牢骚,只需愤慨地说,不须细致地画。他的《天问》是问,问也是说。他的《九章》多有独白,少有画。他的《九歌》乃是戏剧唱词,也很少画。《九章》里偶尔有画得好的,在《涉江》一首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画)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画)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说)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说)
这里也是先画后说,画出环境,说他住在那里,孤独地,忧愁地。其实,暗山也有明亮的时候,寒雪也有消融的时候,沉云也有吹散的时候,晦雨也有转晴的时候,只是屈原不画罢了。他只画那些给人平添愁苦的暗山、寒雪、沉云、晦雨,作为他的环境,来说他在流放中的孤独,孤独中的悲哀,悲哀中的顽强。前面的画,后面的说,配得恰到好处。
《九歌》里偶尔也有画得好的,在《湘夫人》一首的开头: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画)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画)
信不信由你,真有那样巧,在同一时刻,湘水女神从天上翩翩而降,洞庭秋叶从树上飘飘而落,就像预先配合好了似的,一齐从上面降落下来。这不是巧合,这该是屈原的巧思。从古到今,激赏这四句的读者很多。这四句话,画得很好。好在哪里?好在整幅画面给观众以自上而下的动感,这是一幅动画,一个电影镜头!那些木叶岂是偶然地被那袅袅的秋风吹下来的吗?
《离骚》说很多,画很少。屈原叙述自己走投无路,到处都碰钉子,说他决定弃人间而远游。他带着仆人,驾着飞马车,向昆仑奔去。早晨告别天河的渡口,黄昏到达西方的终极。后来又越过流沙,顺着赤水,路绕不周山,直奔西海。当此时也,飞马腾腾,车旗飘飘,奏歌跳舞,快活极了。紧接着是一幅奇画:“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四句译文如下:
升到高空,亮亮煌煌,低头看见了楚国故乡。仆人悲哭,马匹哀叫,停车不走,痴痴地向下望。
当时中国最长的一首诗,三百六十八行的《离骚》(作为尾声的四行不算正文),写到这里突然结束,就像电影放映机突然停止转动,银幕上只映着静止的影像作为剧终一样。《离骚》以奇画结尾,留悬念给观众:
“屈原怎么办?驾车继续前行吗?回车驰返楚国吗?”因为他在诗中不作交代就突然结束了,所以观众要这样问。
年轻的时候,我读过《离骚》,后来渐渐忘记了。只有一个印象至今不忘,就是结尾的这一幅奇画:屈原的飞马车悬停在高空里,进退两难,他陷入痛苦的矛盾中,不知如何是好。屈原真是大手笔,他把一个激烈的矛盾悬在空中。
声明:本文章资源来源于网络整理,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方式QQ:2879219949,Emil:28792199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