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需要的不仅仅是耳朵,更重要的是大脑。因为对神经科学缺乏了解,大家一般想到听力,都觉得听不听得到,主要靠耳朵。稍微了解一点的人会说,导致听力减退的是脆弱的耳蜗(cochlea)。
耳朵只是听觉神经系统的第一阶段,外耳收集声音,中耳把声音转化为耳膜二维的前后振动,内耳的耳蜗将声音的机械运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左右两耳收集到不同的声音信号,沿着脑干分别送到右左两边的听觉皮层(位于颞叶,即大脑两侧),再通过这片大脑的不同区域的合作分工,一层层分析听到的声音的物理特征,包括频率、声强(注意,音量是个主观的心理量度,与声音的频率也是有关系的)等等。若是有意义的声音,然后还要把声音信号解析发送给语言和音乐中心,进行更加高级复杂的认知功能。
等等,什么是“听力减退”?
“听力减退”是个非常概括的描述。如果直接提问:每天听音乐一小时还是两小时,每过20分钟休息一下、音量正常、音乐并不过多使用高频声音、使用舒适的耳机或是用音箱的话,会不会对听力有什么特别的伤害?但你也看到了,我加了很多条件。
因为,即使是在美好的工业时代之前,没有工地噪音、没有天天听音乐,人的听觉也是随着年龄增长每一刻都在衰退。
其主要原因,就是耳蜗里的毛细胞(hair cell)逐渐死掉。下面我要解释一下背景耳蜗和其毛细胞的重要性。
在听觉的第一个阶段(耳朵中)耳蜗是最重要的。耳蜗是一个长得像蜗牛壳的内耳结构。
耳蜗是听觉转导器官,负责将来自中耳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神经电信号,交送脑的中枢听觉系统接受进一步处理,最终实现听觉知觉。
——维基百科
耳蜗有像花卷一样的结构,里面是一个连通的管道。而我们就是通过这个结构来感知声音中不同的频率的。没有耳蜗,耳朵就失效了。而这个像蜗牛的组织,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冷知识:人的耳蜗转了两圈半,小白鼠的则是半圈。我们知道,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很窄,只有20到20,000赫兹,而且这个算是正常人的极限,很多人就算很年轻的时候都只能听到15,000赫兹。实际上,人比较敏感的频率区间只有1000到4000。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听力是用来交流和发现危机的,与我们生活相关的自然声大多只在这个区间。
冷知识:声音也可以通过骨头传递到中耳,从而被听到。这就是“骨传导”(bonecouduction)。
耳蜗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排着一种很特殊的细胞,叫毛细胞。你看它的样子就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
声音导致耳鼓振动时,会使得耳蜗内壁上的这些毛细胞的毛也“摇曳”起来。每根毛的头顶都有根类似于旧式灯的拉绳开关的线,这根线连接着旁边的毛侧面上的离子通道。每当这些毛左右摇曳时,短毛就会带动这个线,进而将旁边的长毛上的离子通道拉开。这时毛周围液体中的钙离子和钾离子便会从这个离子通道一拥而入,激活这些毛的所属毛细胞。小鸡的内耳毛细胞。每个毛细胞(橘色部分)大概10微米宽,蓝色部分为“毛”。每一个毛细胞旁边有6个辅助它生存和工作的其他细胞(绿色部分)。请注意,这里的颜色并非细胞本身的颜色,仅是为了示意不同的细胞和细胞机构
耳蜗是将声音中的不同频率解码为神经信号的重要结构。把卷着的耳蜗拉直,位于耳蜗根部(就是更粗大的那一部分)的毛细胞负责高频率声音的转化,而另一头的毛细胞,就是本来裹在耳蜗中间的那个尖尖,负责低频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负责最高频的毛细胞的数量是要少于负责中频率区间的。所以听力的衰退是从对高频声音变迟钝开始的。
现在你应该知道毛细胞有多么重要了吧?没有它们,或者它们的数量过量减少,我们的听力肯定会出大问题。要命的是,毛细胞是不能再生的。(至少在自然的状态下,人类耳朵的毛细胞是不能再生的。虽然我们在实验室中再生毛细胞的工作已经有很大的进展了,但到广泛的临床引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冷知识:鸟的毛细胞在日常情况下也是可以再生的哦。
残酷的现实是,随着年龄增长,每一天,我们的毛细胞数量都在减少,当年龄过了35岁时,已经很明显地不能与青少年那样听到很多高频声音了。有个英国大叔非常讨厌社区里老是在他家门口玩耍的小孩,就制作了一个会不间断发出高频声音的音响,放在他家门口。因为他已经听不到了,所以对他无影响,但小孩靠近时,就会听到那些烦人的高频噪音,然后逃跑。
大多数年轻人,只要不是因为耳朵受到严重的物理损伤或患过精神疾病,不是一天到晚、一周七天、几十年如一日都在那种分贝很高的环境下生活工作,基本上我们不认为会有什么严重的听力问题。当然,某些特殊的职业可能难以避免,譬如说,专业录音师就比同龄人的听力要差一些。
当要做专门针对老年的听觉的实验时,年龄超过50岁的志愿者均需要提前做一系列听觉测试,让我们掌握其听觉能力的情况。实际上,像是研究正常人类听觉的,参加我的实验的志愿者不能超过35岁,过了35岁的听觉能力已经不在最好的状态了,衰退最明显的就是高频方面。
不过不要太担心,这都是自然和正常的。毛细胞就是这样的消耗品。手机使用都会有损坏,人类衰老更是无法避免的。但如果你过度地不正常使用毛细胞,譬如在过于吵闹的环境下生活,肯定会导致它更快速地消耗。随着年龄增长,听力衰退极为正常。
但也不要因为年龄增长而过于难过,时间带来的不仅仅是衰老,还有日复一日而得到的宝贵经验。在第一章节中的“关于大脑的十大流言”中已经提到,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大脑认知功能可能会因为一些疾病出现问题,但大多数的认知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熟练。对于听力,年长者比年轻人的听觉注意力更加集中,换句话说,两者都能听到的范围之内,年长者因更熟练地控制注意力,听觉反而更加灵敏和准确。换言之,可能耳蜗没有年轻的时候灵敏了,有些区间的声音听不到了,但由于大脑处理声音的能力相较年轻时更强大,弥补了“硬件”的不足。
那从小学乐器的人听力会比常人衰弱吗?对于从小接受音乐训练的人,抱歉,你们的毛细胞肯定是比正常人衰弱得更快的,倒算不上损伤啦。但是!但是!你们的听觉皮层绝对比小时候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更加优秀。绝对不要小看听觉皮层。你可以这么想,虽然我用的照相机不是特别好,但要是Photoshop技术不错,稍微调一下,照片说不定要比用更好更新的照相机的人拍的照片还要出彩。
有人在嘈杂的环境中听别人说话的能力更差,虽然耳朵是好的,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听觉注意力差于常人。而接受过长期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听觉注意力一定是优于常人的,因为在学习乐谱以及弹奏乐器时,一定会不断集中注意力在声音上。同时,会音乐的人的听觉工作记忆(简单来说就是短时间记住一些节奏、声音的特征等等)也会明显比普通人好很多。
长期听音量过大的激烈的音乐,肯定会对耳蜗里的毛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消耗。但是,只要正常听音乐、上课、与人交流,正常人过了20岁,毛细胞就会很自然地减少,然后35岁会开始明显逐渐听不见高频的声音。
衰老对于听力来说,是很明显的,也极为正常。但是一般来说,要到50岁以后才会逐渐发觉,因为平时交流和欣赏音乐并不需要那么高频的听觉能力。
但是,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请每天两三小时不间断地去听死亡金属吧!
大家都知道要“卫生用眼”,其实“卫生用耳”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老花眼,戴眼镜就好了,耳朵老化了,医生也很难帮助你。你想早早地戴助听器,甚至做手术装昂贵的人工耳蜗吗?
虽然助听器的发展已经很迅速,价格也越来越能够让人接受,但还是很不便宜(悄悄话:助听器在欧洲是暴利产业),而且戴着也很显眼。
现在大家觉得戴眼镜是很正常的,实际上这个概念就不正常。人的感知器官都非常脆弱,返厂重修的总是不如原装的好。不能因为医学和科技的发展,而放纵自己或自己的小孩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