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致谢
绪言:必要的血与火
序言:死在遥远之地
序曲 圣徒、恐怖分子、鲜血与圣水
第一部分 南斯拉夫:历史的前奏曲
第1章 克罗地亚:“于是他们就可以去天堂”
第2章 旧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巴尔干“西岸”
第3章 马其顿:渴望摘星的手
第4章 白色的城市及其预言家
第二部分 罗马尼亚:拉丁人激情的释放
第5章 布加勒斯特雅典娜宫酒店
第6章 多瑙河的烦恼之角
第7章 摩尔达维亚:习惯于仇恨
第8章 德拉库拉的城堡那边的土地:布科维纳有壁画的修道院
第9章 特兰西瓦尼亚的声音
第10章 特兰西瓦尼亚的故事:花衣吹笛人的孩子回到了哈默林
第11章 最后的一瞥:蒂米什瓦拉和布加勒斯特
第三部分 保加利亚:来自共产主义的拜占庭的故事
第12章 他人身体的温暖
第13章 友谊的代价
第14章 恶与善
第四部分 希腊:西方新娘,东方新郎
第15章 告别萨洛尼卡
第16章 “佐巴,教教我。教我跳舞吧!”
第17章 秘史
尾声 通往阿德里安堡之路
作者报刊评论集萃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里面的镶嵌画,呈现的是东正教圣像风格的耶稣形象。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了拜占庭帝国,圣索菲亚教堂从一个基督教教堂转变成伊斯兰教清真寺。
但其基督教的底色并没有完全消除,而是和后来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战争与融合,正是巴尔干地区千年历史的写照。巴尔干群山。这是从保加利亚境内的一段巴尔干山脉北麓远眺斯特拉平原。
“巴尔干”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山岭”,特指北自多瑙河、南到达达尼尔海峡,西自伊斯特里亚、东到伊斯坦布尔的这片狭小区域,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国和土耳其的一部分,尽管匈牙利人和希腊人都不喜欢被套上这个标签。这曾经是一个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半岛,岛上的人们活泼热情,嗜好加了辣椒的食物,痛饮烈酒,偏爱艳丽的服装,敢爱敢恨,甚至一言不合就动粗杀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战斗欲。想象力不那么丰富的西方人表面上看不起他们,私底下却对他们满是羡慕,对他们的忠诚嗤之以鼻,对他们的装模作样冷嘲热讽,却又对巴尔干那些足智多谋的恐怖分子充满畏惧。卡尔·马克思把他们称作“废物的民族”。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对他们崇拜得五体投地。
C.L.苏兹伯格《烛光摇曳》
绪言:必要的血与火
这本书背后的故事,至今想来,仍不免心有余悸。基本上说,这是一本为20世纪80年代、战争爆发之前而写的文化与历史行记,但90年代在波斯尼亚发生的持续数年的激烈冲突,让该书在国家战略方面呈现出某种意义,却是我始料未及的。
20世纪80年代,我作为自由撰稿人生活在希腊,报道发生在非洲、中东和阿富汗的战争。巴尔干各国逐渐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这虽是一个看似没有新闻的地方,但你不难明白,经济的持续衰退,原来社会主义权力机构的不断式微,以及漫长的民族争斗的历史,迟早有一天会失控而导致激烈的冲突。因此,1989年7月,即柏林墙倒塌前数月和东德难民危机前夕(而后者无疑加速了前者的发生),我在《大西洋月刊》上警告说: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人已经清楚地看到,在越南和阿富汗这样的地方,超级大国已经难以为所欲为,其影响是有限度的。九十年代,在欧洲自身的某个第三世界的区域内,超级大国影响的局限性也很可能变得显而易见。巴尔干各国有可能左右这一世纪末尾的世界大势,正如它们在世纪初所做的那样。
1989年11月30日,即柏林墙倒塌的同一个月,我在《华尔街日报(欧洲版)》上说:
有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概念,正在从东欧的灰烬中显露出来。其一是“中欧”,媒体正在对这个概念进行不遗余力的鞭挞;另外一个则是“巴尔干各国”,媒体对此尚未发现……
我在该文中接着暗示说,南斯拉夫有可能走向民族分裂。在某种程度上说,本书即源自于这一洞见。
本书完成于1990年,其时南斯拉夫境内战争的第一枪尚未打响。本书在几家出版商那里都碰了钉子,他们认为巴尔干各国名不见经传,不会有足够大的销售量。这是一本充满个人偏好的游记,而最近一场巴尔干战争爆发的地点波斯尼亚,在我八十年代以及1990年穿越该地区的行程中,并未占有多大的分量,而且,在那个年代,能够在该地区出现的新闻记者并不多。那时候,在马其顿甚至找不到一个特约记者,而现在,该地区成了国际上的一个敏感地带,驻扎着美国士兵,因为人们害怕,在波斯尼亚发生的战事有可能向南方蔓延。
本书的精装本卖得不错,平装本也成为畅销书。1993年,在克林顿总统考虑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波斯尼亚战争的时候,据说他和夫人都读过本书。据报道,我详细描述的该地区的民族争斗,使得总统在思考该地区的形势时心情格外凝重,并且据说,他决定不采取公开的军事行动支持遭受塞尔维亚人围困的波斯尼亚的穆斯林,本书就是影响因素之一。
这一传闻令我感到不安,原因有两个。首先,本书中涉及波斯尼亚的内容极少。诸君会发现,本书虽然涉及整个巴尔干半岛,却是一本充满个人色彩的文化记行,而并非是一本可供决策参考的著作。十九章中只有四章专门描述前南斯拉夫。这四章有一章描述克罗地亚,一章描述塞尔维亚与科索沃,一章描述马其顿,还有一章则是描述已故的持不同政见者米罗万·德热拉斯。决策者,尤其是总统这个级别的决策者,竟然在做出重大的军事决策时依赖这样的一本著作,若传闻属实的话,的确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我的感觉是,在1993年那个时候,刚刚上任的克林顿心中几乎没有任何主见,于是便竭力寻找任何不采取军事行动的借口。
但是,这只能使得第二个原因变得更为突出,本书竟然被视为反对干预的传单,实在是让我感到无可奈何:我本人在这个问题上是属于鹰派。从1993年上半年开始,我就公开提倡采取军事行动支持波斯尼亚的穆斯林,甚至在CNN、C-SPAN(有线卫星公众事务网络)、《华盛顿邮报(展望版)》以及其他场合探讨派出地面部队的可能性。在过去的几年中,在列温斯堡(Fort Leavenworth)和卡莱斯(Carlisle Barracks),我多次向美国军方陈述出兵干预的理由。
我坚持认为,一本着重描述民族争斗历史的游记,和美国用军事力量终止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流血事件这一观念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原因如下:
艰难的民族历史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大量民众遭受类似于纳粹大屠杀那样的灾难,额外的因素也发生了作用:西方的困惑与不作为,最终导致了权力的真空状态。如果没有这些额外的元素,20世纪90年代的恐怖事件可能就不会发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围绕波斯尼亚人历史上是否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所展开的争论,其实是一个不能成立的命题。已有优秀的作家撰文雄辩地论证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的传统,尤其是在像萨拉热窝这样的城市。但是,这种种族之间的和谐往往只是刀锋之上的和谐。南斯拉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在短篇小说《来自1920年的一封信》中,描写了在波斯尼亚存在的一条无形的爱恨交织的边界,在“如此的柔情与蜜意”之下,“被约束的、压抑的仇恨的飓风,是如何地酝酿,等待爆发的机会”。另外,人们必须不仅要看到波斯尼亚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的和平的种族之间的传统,也要看到1992年(以及1941年和1945年)以来的冲突。杀死波斯尼亚穆斯林的既不是火星人,也不是克林顿总统,而是其他波斯尼亚人… …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