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致读者的按语
第1部 普洛维纳尔
第2部 大隙节
第3部 选遴
第4部 诅革
第5部 唤召
第6部 游方
第7部 游方
第8部奥利森纳
第9部 归戒
第10部 膳席
第11部 降临
第12部 安魂
第13部 大改组
外篇
前言
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好作鸿篇巨制,算是一位十分高产的作者。1984年初出茅庐,12年后便以一部《钻石时代》(TheDiamondAge,1995)夺得了当年的雨果奖。此后,创作的势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又以新作《失落的星阵》(Anathem,2008)再度入围同一奖项。他凭借地理学和理论物理学的教育背景踏入科幻小说创作领域,其著作在科学构想方面可谓一丝不苟,极富说服力,却又不乏奇绝瑰丽。斯蒂芬森擅长消化各种前沿的学术理论,将它们巧妙地融入作品设定,总是给读者带来眼前一亮的新鲜感受。不仅如此,他也是一位”出格”的科幻作家,”贪婪”的触角甚至肆无忌惮地伸向了哲学、语言学、历史、宗教等诸多领域,并且皆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失落的星阵》便是这种野心的力证,理科生看得到量子力学、多宇宙论、核动力宇航船、轨道问题、基因编辑……文科生看得到认识论、语源学、语义学/句法学之争、后殖民文化论、反乌托邦,甚至还有一整部”哲学史”。可以说,这本书已经多元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甚至让人怀疑它到底能不能归入科幻小说的范畴。
当然,标准科幻的招牌元素在本书中有着十足的分量-自休·埃弗莱特在1957年提出量子力学多世界诠释论以来,多重世界和多重宇宙就成了科幻作家手中的法宝。短短五六十年里,包含这一元素的科幻作品便已汗牛充栋,更有不少登上大小荧幕。作家们脑中的多宇宙模型可谓花样百出,比如因果域隔绝的视界平行宇宙,比如多世界并存的量子平行宇宙,再比如跟弦论有关的膜平行宇宙,但通常一个故事只会采用一种,《失落的星阵》却霸气十足地占了两种,也让这本书变得格外烧脑。
本故事发生的舞台是另一重宇宙里的一颗行星,有了外宇宙外星,必然有飞船,宇宙际穿越自然也少不了。不仅如此,斯蒂芬森还找来一票语言学家,专为这个星球上的居民打造了一套”外星”语言。对于读者而言,外星语想必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凡在银幕上看过《星球大战》(StarWars)的都不会陌生:怪模怪样的外星人,非人的嗓音,听不懂的一串串音节,以及荧幕下方的一行地球语字幕。但此类”外星语”的创造,不外乎是为了营造陌生感和距离感,让外星的设定更具有说服力而已,导演可绝不会难为观众们通过它去理解情节。然而,本书的作者却不满足于小试牛刀的耍耍花腔。他所作的,是给这份文本加了一套密码,读者要用眼睛去识别陌生的书写,在里边搜索可能的语源,用头脑去拼凑它们的含义,必要时还得动手翻阅他附赠的”词典”。甚至合上书后,还要回味这些文字游戏的”妙趣”。
在接到本书试译稿的时候,译者曾惊讶于出版方的慷慨,虽然试译的字数并不是很多,但发来的原文稿子却不是常见的一两页书影,而是十多页的一整段情节,这对于理解上下文实在是有极大的帮助。但我只读了几段就开始气馁,一下子质疑起自己的阅读能力,一下子又质疑起手里的字典是不是不够全面。抱着如临大敌的心态,我搜索了大量关于这本书的资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套专为它打造的《词典》,《词典》的后边还藏着一伙精通小语种的语言学家。结果,为了一两千字的试译段落,脚注里几乎加上了同样字数的考据和译法说明。其实我也曾考虑,是否把这些”外星”词汇直接意译为它们的本义,比如把”speely”翻译成视频?但那就像是交给读者一本画满了答案的谜题游戏,想想都觉得失礼和讨厌。于是只好下了番功夫,狠狠地破解了一把幕后工作者的语言学游戏,拆词源,摸构词规律,查隐喻……这样便有了今天这个中文译本,夹杂着拗口的陌生词汇,还有让人轻易不敢念出声的异体字。而这,就是广大英语读者在看到这本书原文时的感受:
“Fraa”是什么?看起来有点儿像是“Fra”,怎么读?发音也和“Fra”一样 吗?意思呢?就是“Fra”吗?《词典》告诉大家:这就是阿尔布赫版的“Fra”,意思也和地球上的“Fra”有点儿像,又不大一样,就好像是这个“Fra”后边多 了一个“a”。
让我们来把上边这段完全汉化一下:
“士”是什么?看起来有点儿像是“修士”,怎么念?是念“xīushì”吗?意思呢?就是“修士”吗?《词典》告诉大家:这就是阿尔布赫版的“修士”,读音也是一样的,意思也和地球上的“修士”有点儿像,但又不大一样,就好像是这个“修”的肩膀上多了一“丿”。
同时,在阿尔布赫星上,人们用“”(Saunt)尊称学术先贤及相关事物。为了做出区分,文中涉及宗教相关事物时使用了“圣”的称谓。
硬科幻、密码,想必就是这本书给绝大部分读者留下的初步印象,但如果您以为烧脑和解谜就是此书的全部,可就低估了斯蒂芬森的”用心”。看其他科幻作品时,可能很少有人会为自己不懂位形空间,不懂弦论,不懂量子物理而感到恼火,因为作者多半会巧妙地避开枯燥的核心理论阐述,以防自己的作品从招人喜爱的通俗
文学变成惹人讨厌的理科教材,也避免在阐述的过程中暴露自己在科技理论方面的不足。斯蒂芬森却怀揣着满满的自信,不仅要把自己的设定暴露到每一个螺母,还要不厌其烦地给读者们上课,抛出一朵又一朵科技术语的蘑菇云,直到所有人都承认他是真正的行家,在这一方面,《失落的星阵》的”变态”程度远超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的《星际穿越》(Interstellar)。如果您幸运地拥有良好的理科知识背景,读到这些段落时,也许还有点儿温故知新的感觉;若非如此,又不甘心放弃的话,大概就只好不停地求助于各种百科,一边翻阅此书,一边龇牙咧嘴地吞下那些难以下咽的术语了。
另外,即便是擅长破译密码,精通科技理论,可以轻松破解本书的”外星话”和科幻原理,也不代表您的阅读体验会一马平川。在科幻类作品中,向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致敬的并不罕见,比如杰夫·范德米尔的《遗落的南境》(TheSouthernReachTrilogy)、薇若妮卡·罗斯的《分歧者》(Divergent)……当然,这类作品通常不会在科技理论方面大掉书袋,哲学之类的元素也主要是为作品的文学性服务,因此通常会被贴上软科幻的标签。欣赏这类作品时,读者不会为自己不熟悉康德,不了解胡塞尔,不清楚什么叫本体论、认识论,分不清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而读不懂核心情节;不会为搞不清哥特建筑每一个构建的名称而弄不清主人公身处何地。是的,说到这里,诸位大概已经看出来了,《失落的星阵》还是一部无情碾压读者文化常识的”刑具”。这本书大概是活百科全书和考据派眼中的乐园。
基于以上特点,可以说,在深入阅读后,这本书很难给不同读者带来一致或者相似的阅读感受。但我想引用《洛杉矶时报》的一句评论:”这是一个抽丝剥茧的故事……分量十足-多达九百多页,阅读过程还要伴随着陡峭的学习曲线,但花的每一分力气都物有所值。”这本书带给人的乐趣是另类的,也是独特的,或许可以简单概括为:苦思冥想-茅塞顿开-久久回味。其实这也是本书的翻译工作给我带来的感受。
现在,这颗魔方在我的头脑中已经完全还原,我希望译文呈现出的本书的面貌,是作者交到每个读者手中最初的模样。若论一个观众应有的”职业道德”,我或许不该对书中情节与关键谜题做任何剧透。但是考虑到作者本身的西方文化背景,在书中设置了太多与西方历史、宗教、哲学、艺术相关的知识点-毕竟并不是所有中文读者都熟悉的东西-在这里给需要的读者提供一点外挂,或许还不算是太大的罪过……
当然,如果您希望自己独立完成这个游戏,获得完整的一手体验,请忽略以下文本… …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