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接触的物件,称为“六尘”。“六识”是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
佛教认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但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嗔、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
一个凡夫,除非进入禅定的境界,否则就会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也就快要接近超凡入圣的境界了。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佛教的“七情”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高诱注释曰:“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