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平泉澄=皇国史观”,这是现今日本学界绝大多数人的观念。
平泉澄从大正十二年(1923)起,直到昭和二十年(1945)日本战败投降为止,都在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教授日本中世史。当时,他还常到海军大学、陆军大学演讲,在政界和军界都有巨大的影响力。日本战败后,平泉受到了撤销公职的处分,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白山平泉寺(即白山神社,福井县胜山市)。虽然平泉此后没有再回到大学任教,却一直没有停止演讲等各种活动。
昭和四十五年(1970),已76岁高龄的平泉澄写下《少年日本史》,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物语日本史》。平泉澄作为一位老者面对日本青少年讲述了他自己理解的本国历史。书中的论调,是他战前的一贯主张,即“皇国史观”。
所谓皇国,即以天照大神为皇祖的万世一系的天皇所统治的国家。皇国史观,就是认为日本国是皇国,将日本的历史看作皇国的历史的史观。
关于这一史观,日本中世史学者永原庆二在《皇国史观》(岩波ブックレットNo.20,岩波书店,1983)中有一针见血的分析。正如永原氏所指出的,皇国史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的儒者、国学者的国体论和尊皇论。并且,其与明治时代之后的天皇制与民族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史观以彻底、强有力的形式出现在日本社会,是在进入昭和时代之后,例如昭和十八年(1943)文部省编纂的《国史概说》,它是文部省直接向日本民众展示日本历史的最终版本,即“正统的国史”。
平泉澄及其部分弟子,就是皇国史观的代表人物。
《物语日本史》的叙事特色
暂且抛开平泉的“皇国中兴”等论调,《物语日本史》和目前各种各样的日本通史普及读物相比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正如书名显示的,本书是以“物语”的形式来讲述日本历史的。全书语言简明,叙事生动,节奏轻快,每一章节即是一个小小的物语,虽然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内容几乎涵盖整个日本历史,却不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非常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零散阅读。
第二,本书大量引用了日本的古典资料,包括和歌、物语等文学作品,也有“六国史”、《风土记》、《吾妻镜》等基础史料。如上卷中大量引用了《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和“百人一首”等和歌集中的著名和歌,不仅展现了大和、奈良时期等日本早期文学的风采,更将平安时期的贵族文化的华美优雅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卷在描写乱世中的各种战斗画面,以及著名片段中的人物对话时,大篇幅地引用了《平家物语》和《太平记》;在描述日野俊基、后醍醐天皇、宗良亲王等朝廷一方的人被流放,或者逃亡各地的场面时,又引用了他们的和歌,抑或是后人为其所作的和歌来代替叙事,从而更加细腻地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心理动向。
第三,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叙事。特别是下卷,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三位著名的“天下人”,到本居宣长、吉田松阴,再到明治天皇等人,基本每章都以人名作为标题。人们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而历史又是由人们的具体活动所构成的。在历史的舞台上,人们扮演着“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双重身份,既充当了历史的主体,又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活跃在历史前台并起重要历史作用的历史人物,亦不例外。[1]
以人物为线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历史事件,我们阅读的不是一个个写在史书上的既定史实,而是曾经真实地发生在某个历史人物身上的故事。
《物语日本史》对于中国读者的意义
强烈的主观性以及贯穿始终的“皇国中兴”的说教口吻,是《物语日本史》全书的主调。平泉用这种方式向日本的少年儿童去宣扬他一生的主张。正如他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提取历史的精华,诚实地将父辈祖辈的辛苦与功业传达给子孙,期待着子孙们能够继承这一精神”。
那么,我们中国读者应如何来读这一部《物语日本史》?
首先,前文已提到过,因为本书是“物语”,引用文学作品会让读者觉得更有趣,平泉引用的古代和中世的古典文学作品,确实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作为外国读者,在了解日本基本历史的同时,也能从中对日本各个时代的著名古典作品获得一定了解,并且进一步由此窥探日本人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方式。
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平泉对古典作品的引用和对描述对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更好地输出他的观点。永原庆二早已指出,平泉引用《太平记》,是要让少年儿童感动、兴奋,加深他们尽忠报国的信念。另外,不仅是《物语日本史》,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手法还常见于皇国史观的各种教科书和读物。平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基本都与现在史学界的认识有差异,比如对足利尊氏、织田信长、明治天皇的评价。读者们可以参考各卷中的译者注来体会,特别是下卷,例如,在对近代日本的国际关系以及大东亚战争的叙述中有诸多不符合史实之处,这也是其历史观的一种体现。本书为维持其书写的完整性而对这部分未做删减,但对于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中国读者应当有理性认知。平泉呼吁日本的少年儿童去敬仰这些经他雕刻过的历史人物,通过这种方式让少年儿童的心灵受到感动,这是皇国史观教化的一种手段。了解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中日之间时不时就会纠结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本质所在了。
其次,客观评价平泉的历史研究。众所周知,平泉早已被日本学界驱逐,现在的日本史研究者大部分不会再引用平泉的论著。但是,确实有部分学者对平泉的研究成果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平泉的各种著作中被评价为较有学术意义的是《中世社寺与社会的关系》(『中世における社寺と社会の関係』,至文堂,1926)。二战结束后,石井进、网野善彦等几位日本中世史学者对平泉这本书中有关“アジール”(避难所、圣地)部分给予了一定评价。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在日本中世史学界中,有一些年轻学者呼吁:不能将“平泉史学”一棍子打死并动辄认为平泉澄等同于“皇国史观”,而应该重新审视、评价他的各种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将平泉澄的历史观和他所做的史学实证研究分开来评价。这样的呼吁主要出现在南朝研究的领域中。
的确,作为研究日本史的人,阅读平泉的论著时要多少找一些学术观点上的共鸣并不难。以前面提到的《中世社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平泉从社寺和民众生活等角度将社寺评价为社会的中心(social center),的确和不少现在的区域社会史的学说是相似的[2]
。如何准确把握、评价平泉的实证研究,以及其实证研究和史观的关系,是我们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最后,《物语日本史》与其说是一部日本通史,不如说是一部日本现代版的《神皇正统记》,一部渗透着平泉个人的历史观的历史书,一部古典作品。我们在把平泉澄作为一位日本历史人物去理解的同时,将这套《物语日本史》当作一部古典作品去阅读即可。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物语日本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的史学史。更进一步来说,当代的日本学者怎么评价平泉,也是反映当今日本人,特别是日本学界的思想变化的一面镜子。
这套书分为三卷,基本对应日本古代(壹)、中世(贰)、近世和近代(叁)的历史。专攻日本古代史的梁晓奕负责壹卷,专攻中世史的黄霄龙负责贰卷,专攻近世史的刘晨负责叁卷。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这篇小序的完成,很大程度得力于梁晓奕、刘晨两位译者兼同行所分享的翻译心得,在此对他们表达真挚的谢意。
《物语日本史》的翻译中有两个很大的难题,一是文中大量引用了古典作品和史料原文,二是必须结合现在日本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去解说原文。虽然我们三人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水平有限,仍难免出错。甚望博学高明的读者予以指教,以待将来有机会改正。
黄霄龙
2016年7月31日于神户
[1]
《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光明日报》2014年2月1日,第3 版。
[2]
例如宫岛敬一的《战国时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浅井、六角氏与地域社会》(『戦国期社会の形成と展開—浅井·六角氏と地域社会—』,吉川弘文馆,1996)。
目录
序言
1 国家建设
2 神武天皇
3 皇纪(上)
4 皇纪(下)
5 神代(上)
6 神代(下)
7 日本武尊
8 神功皇后
9 应神天皇
10 继体天皇
11 圣德太子(上)
12 圣德太子(下)
13 大化改新
14 天智天皇
15 藤原京
16 平城京
17 记纪、风土记
18 万叶集(上)
19 万叶集(下)
20 大佛
21 和气清麻吕
22 坂上田村麻吕
23 最澄与空海
24 平假名
25 片假名
26 《古今集》
27 《竹取物语》
28 《源氏物语》
29 延喜式
30 菅原道真
31 延喜、天历
32 藤原氏的全盛期
33 八幡太郎义家
34 后三条天皇
35 院政
36 保元之乱(上)
37 保元之乱(下)
38 平治之乱
39 平家的全盛
40 源三位赖政
41 平家逃离京城
42 源义经(上)
43 源义经(下)
44 源赖朝(上)
45 源赖朝(下)
46 承久的计策(上)
47 承久的计策(下)
48 北条时宗
49 后醍醐天皇
50 楠木正成
51 建武之中兴
52 吉野五十七年(一)
53 吉野五十七年(二)
54 吉野五十七年(三)
55 吉野五十七年(四)
56 室町时代
57 织田信长
58 丰臣秀吉
59 德川家康
60 德川家光
61 山鹿素行
62 山崎暗斋(上)
63 山崎暗斋(下)
64 本居宣长
65 水户光圀
66 井伊直弼
67 桥本景岳
68 吉田松阴
69 孝明天皇
70 明治维新
71 西乡隆盛
72 明治天皇
73 两大战役
74 大东亚战争
序言
希波克拉底有云“人生矩促,技艺长存”,又有俗话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为了让艺术成就能够长久流传、身后的名声荣誉能够万世不朽,就有必要让子孙后世理解和继承自己的功业。如果这些事情子孙不能理解、后世无法继承的话,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就和泡沫一样转瞬即逝,他的所有成就也随着他的去世而烟消云散了。因此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让子孙后代理解和继承先人的功业,自古以来国家重视教育、家族严持庭训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然而,自明治以来日本就以西洋文明的引进为要务,我的本意虽然不愿如此却也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到昭和二十年以后,由于占领政策的压制,想要继承父辈祖辈的精神、彰显他们的功业,变得完全不可能了。我在当时的小学生身上,看到了这一政策留下的惨痛伤痕。
这是终战两三年之后的事情。为了参加某个深山里的小村庄的秋天的祭典,我穿着木屐走在一条山道上。日光遍照山间,天气不太冷也不太热,风景秀丽,这一段山道我走得十分惬意,渐渐地放慢了脚步,被三四个开心地唱着歌儿的放学归来的儿童追上了。我问他们:“你们知道‘君之代’吗?”
“‘君之代’?没有听说过啊。”
“那你们知道日本这个国家吗?”
“日本?这也没有听说过啊。”
“那么,你们知道美国吗?”
“美国?这个倒是有听说过。”
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不禁愕然。世界上曾经有过几个国家被征服、毁灭,以至于整个民族的命运与文明的传承都就此断绝的先例,而我现在痛感同样的事情正切实地发生在我的身边。
到了昭和二十七年的四月,占领终于结束,日本成为独立的国家,长年处在监视居住之下、被禁止公开发言的我也终于得到了解除禁令的通知。在一年后的昭和二十八年五月二日,我为了庆祝前辈的八十岁生日而前往福井县,顺便受托在成和中学进行了一场演讲。我并不知道这所学校,学校的学生也并不认识我,这次演讲可以说是互相并不了解的双方之间的一场遭遇战。演讲的时间很短,中心内容也非常简单。
诸君!你们很不幸地长年生活在美军的占领之下,接受了无法了解事实真相的教育。然而现在占领结束了,你们必须要正确地认识这些重要的史实。
我以这样的一句话开始了演讲,然后简单地介绍了两三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当时学生们的表情和因感动而发光的眼睛,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千位学生的视线,无论是我站在讲坛上的时候还是结束了演讲以后都一直集中在我身上。这些视线与其说是看着我,不如说是像箭一样射在我的身上。当我结束演讲准备回去的时候,学生们都主动地跟出来围在我身边,当我坐上出租车以后也紧紧地围着出租车,甚至爬到了出租车顶上。他们沉默着什么话也没有说,也没有任何粗暴的行为,只是始终看着我,不愿从我的身边离开。在和他们告别离开的两三天之后,我收到了多封来自学生们的真情流露的信,其中既有男生寄来的,也有女生写的。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一生中最为感动的一次演讲。
成和中学给我的感动之难忘,使得我在十几年后接受时事通信社的委托、准备写一本日本通史的时候,采取了向纯真的学生们发起号召的行文方式。当时我已经七十六岁了,不知余生还剩下几天,因此当时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抱着这就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后的礼物的心情写的,换言之,这本书就像是我的遗书一样。因此在这本书里我没有采取学者一样罗列事实、自夸博学的形式,而只是提取历史的精华,诚实地将父辈祖辈的辛苦与功业传达给子孙,期待着子孙们能够继承这一精神,痛切而又诚实地落笔叙述。这本书名为《少年日本史》。一旦定下了这一方针,我下笔如有神助,一泻千里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写出了原稿用纸一千页的底稿。
万幸我的这一心情得到了有志之士的理解,这本书不但得到了一般大众的喜爱,也受到了各界有识之士的好评。然而很不幸地,由于时事通信社的变革,这本书没能在时事通信社出版,此后改由皇学馆大学出版部出版。
我的一生可以说是饱经磨难,而我所撰写的书也往往和我一样要遭遇诸多苦难,我已经将这视为人生的一部分而坦然接受了下来,而这一次讲谈社却出乎我意料地提出了再版《少年日本史》并将书名改为《物语日本史》的请求。讲谈社提出,本书的精装豪华版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版,但是为了符合这本书作为祖父送给少年们的礼物以及遗书的双重性质,希望能够在讲坛社出版发行它的分册文库本,以求能够凭借其廉价的优势,让世间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最初,讲谈社的诚挚建议让看惯了挫折与磨难的我一度有些困惑,但我最终还是满怀感激之情地接受了这一提案。在此,我只希望这一份小礼物能够像一条满载希望的小船,在风平浪静中到达彼方。
昭和五十三年十二月十日晨 于白山寒林之中
平泉澄
1 国家建设元服
诸君!大家听说过牛若丸的故事吗?没错,他就是那个在五条大桥上,与武藏坊弁庆决斗并漂亮地获胜,由此获得了一位一生忠实于他的家臣的那个勇敢的少年。
那么大家知道这位牛若丸,与那位从鹎越[1]
的绝壁上飞驰而下、在一之谷大破平家大军的源九郎义经,是怎样的关系吗?不错,两人其实是同一人。他在少年时代被称为牛若丸,长大成年后就改称九郎义经。这一变化就发生在元服之时。
所谓的元服,可以说和现在的成人式差不多。儿童、少年在经过成人式之后,就被视为大人,一方面周围的人都会以对待大人的礼节对待他,另一方面他也需要开始肩负作为一个大人的责任。
正因为如此,古人都非常重视元服,家人会在孩子元服时为他举办隆重的仪式,只有牛若丸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个命运非常凄惨的人。他出生于平治元年,在那一年的年末,他的父亲源义朝战败,第二年的年初就被处死,牛若丸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将他抱在怀里东躲西藏、躲避追兵。后来他一度在鞍马山中修行,在出鞍马山前往奥州平泉的途中,于近江(现滋贺县)的镜之宿独自一人给自己举办了元服礼,改名为九郎义经。传闻那时候他十六岁,当然这算的是虚岁,用现在的算法他只有十五岁。
除了牛若丸这一例外,其他人的元服仪式都正式而庄重。例如八幡太郎义家,他是义经四代之前的先祖,也是著名的武将,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他的事迹。他被任命为陆奥守,前往镇压地方叛乱,在路过勿来关(现在的福岛县磐城市勿来町)时,看见盛开的樱花被风吹落,有感而发,咏歌一首:
吹く風を なこその関と 思へども
道もせに散る 山桜かな
(此关名为“勿来关”,因此我一度以为就连山风都不会吹到此处,但是没想到被风吹落的山樱已经铺满了道路。)
这首歌后来很有名,歌中的“なこそ”是一个地名,用汉字写作“勿来”,也就是“不要来”的意思。“道もせに散る”的意思是吹落的山樱铺满山道,使得道路都显得狭窄了。源义家身为一名武士,手中的弓箭就连鬼神也感到畏惧,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英勇的武士,却为樱花散落而感动,并能在马上咏歌一首,他的这一风流姿态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传唱。这位源义家,在儿童之时被叫作源太,七岁时,在石清水八幡宫的神前举办了元服的仪式,此后才改名为八幡太郎义家的。
义家有两个弟弟:一个是义纲,我们不知道他的幼名,只知道他元服后称为贺茂二郎义纲,由这个名字可以推测他的元服礼一定是在贺茂神社里举办的;另一个是最小的弟弟义光,这一位的名气更大,他听说兄长义家在奥州苦战,为了援助兄长也奔赴奥州。有一个名叫丰元时秋的青年,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义光。他虽然出身于音乐世家,然而由于父亲时元过世时年纪尚幼,没有获授吹笙的秘曲,时元在将曲谱托付给义光之后就去世了。时秋见到义光奔赴战场,也一路追寻他的足迹而来。关于曲谱的事情,时秋一句话都没有提,只是默默地追随义光,然而义光也知道他的心情,就在走到足柄山(现在静冈县与神奈川县的分界线)的时候下马,屏退下人,以盾牌为席坐在地上,一句话也不说,默默地吹起了笙,希望将秘曲教给时秋之后他就能回京都去。由此可见,义光不仅是一位勇敢的武将,也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同时还特别重视人情,知道为他人考虑。源义光的幼名也没有流传下来,然而从他元服之后称为新罗三郎义光这一点来看,他的元服仪式毫无疑问是在近江(现滋贺县)的新罗明神(在三井寺以北的地方)前举办的。
… …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