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窦和相关静脉的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 者 : 黄勇
学位授予单位 : 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名称 : 硕士
导师姓名 : 黄承光
学位年度 : 2017
关键词 : 海绵窦;面静脉;眼上静脉;外侧裂静脉;岩上窦;岩下窦;解剖;弹簧圈;Onyx;栓塞;临床研究
摘 要 : 目的:目前关于海绵窦结构、海绵窦段颈内动脉、海绵窦内颅神经等解剖研究较多,但海绵窦及其相关静脉解剖研究甚少、个体变异较大,深入研究海绵窦及相关静脉的概念及解剖结构,不仅对神经外科手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临床介入治疗同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课题旨在:(1)通过尸头解剖标本,观测海绵窦及与相关静脉的形态、尺寸和相互位置关系等指标;(2)结合临床介入治疗病例,探讨海绵窦及相关静脉解剖对颈动脉海绵窦瘘一类疾病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提高治疗成功率和降低治疗风险。方法:本课题分两部分:1对5例(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沿颅底与颅盖分界线锯开颅骨,保留脑膜,仔细分离并保留面静脉、眼上静脉、眼下静脉、侧裂静脉、岩上窦、岩下窦等静脉系统,利用肉眼下和显微镜分别观察海绵窦范围、分区,观察相关静脉走行、毗邻关系及相关尺寸。2总结上海长征医院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的部分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和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病例,探讨海绵窦及相关静脉解剖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1解剖部分:通过对5例(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解剖充分暴露海绵窦及其邻近结构,观测结果如下:(1)海绵窦的范围:海绵窦前方延伸至前床突和眶上裂的内缘。后部在后床突后方。上壁由前床突下缘的硬膜以及后床突和岩尖的硬膜构成。海绵窦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在下方汇合,构成海绵窦的下缘,下缘超过颈内动脉以下。(2)海绵窦的分区:以颈内动脉为界,海绵窦分为前下间隙、后上间隙、内侧间隙和外侧间隙。(3)海绵窦内侧壁距离中线距离分别为:垂体窝水平内侧缘和中线间的距离:7.36±1.01mm(左)、7.58±1.98 mm(右);位于蝶窦的上方水平内侧缘和中线间的距离:13.76±0.87mm(左)、12.56±1.08mm(右);蝶窦下方水平内侧缘和中线间的距离:22.96±2.23mm(左)、23.05±1.15mm(右)。(4)相关静脉或静脉窦:基底窦位于斜坡上方,较宽,左右两端与两侧的海绵窦相通,并分别与两侧的岩上窦和岩下窦相通。眼静脉在海绵窦前下间隙汇入海绵窦。外侧裂静脉有5侧直接汇入海绵窦,4侧先汇入蝶顶窦,再引流到海绵窦,1侧无汇入点。岩下窦起自海绵窦后部,分垂直段和水平段,本组10侧岩下窦均直接汇入颈静脉球。2临床部分:(1)基本资料:患者资料共47人,其中男性21人,女性26人。其中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tCCF)15例,均首选以经动脉球囊栓塞,3例球囊治疗失败改行经动脉行弹簧圈+ONYX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DAVF)共32例,其中有3例(均为单侧颈外动脉供血),采取经动脉以胶栓塞,29例首选经静脉入路栓塞。其中岩下窦显影明显病例13例,其中1例因海绵窦分隔改行眼静脉穿刺插管,12例均行岩下窦插管以弹簧圈(或辅助ONYX)栓塞。岩下窦不显影病例16例,10例经不显影岩下窦插管栓塞,经面静脉2例,岩上窦1例,颞中静脉1例,眼静脉切开插管1例。15例t CCF病人栓塞后瘘口完全不显影14例,其中1例球囊栓塞失败,因经济原因未做进一步治疗。32例DCAVF病人栓塞治疗后即刻动静脉瘘完全不显影29例;1例眼静脉不显影,但外侧裂静脉仍显影;2例眼静脉不显影,但同侧岩下窦仍显影。1例外侧裂静脉显影的病例3个月后随访不再显影,2例岩下窦仍显影的病例3个月后随访1例岩下窦不再显影,1例仍显影。47例病人除1例因经济原因未进一步治疗外,46例病人经3个月后随访症状均恢复正常且均无复发。(2)解剖知识的临床应用:关于海绵窦范围、分区、和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和骨性标志的关系等以及关于眼静脉、外侧裂静脉、岩下窦等静脉窦的开口、走行以及分段等解剖概念的掌握,对相关疾病的介入治疗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岩下窦不显影、海绵窦间隔存在等原因导致微导管到位困难及多处静脉插管的病例,提供了较重要的解剖学依据。结论:将海绵窦及相关静脉解剖学基础研究所测的相关数据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如微导管的插管、栓塞等操作)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明显提高介入插管及栓塞的手术成功率和降低手术风险。
-
-
下载参考地址:
-
海绵窦和相关静脉的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caj
-
-
-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