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晚清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亲手创建了北洋水师,功高至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忍辱负重的李鸿章,却因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视其为平生之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履日地。后来,当因外交事宜只能借道日本,才能转行他国时,他命人用椅子抬他上船,双脚绝不沾日本土地。国耻在心,痛彻心扉,可见一斑。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新兴科技的倡导者、洋务运动的推广者,李鸿章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很多时候堪称是中流砥柱。其实,除了这些以外,他的文笔极好。诗兴一来,即能挥笔成篇。他的诗抒发情怀,彰显魄力。而李鸿章生命最后时刻写下的《绝命诗》,令人感叹的同时,更令后世之人深思。

 

李鸿章的《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熄, 诸君莫作等闲看。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西归前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清泪滚出。老部下周馥问他:“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须臾气绝,终年78岁。

李鸿章临终把所有的心酸和期待都写在了这首《绝命诗》里,诗中只字未提家事,心心念念的只有国事,尤其是《绝命诗》的最后两句则体现了李鸿章的强烈忧国忧民的情感。尽管《辛丑和约》已经签订,但是李鸿章很清楚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还远远没有结束,已知天命已尽的李鸿章在临终前还是表达了自己对于后人的警示与希望。

一句“海外尘氛犹未熄”,李鸿章意在提醒朝臣们要警示这种现象;一句“诸君莫作等闲看”,是李鸿章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的召唤,他召唤中国当时所有的仁人志士,希望他们能够扛起自己的大旗,改变中国的命运。这个“诸君”不仅包括了朝廷上的臣子,比如奕劻,袁世凯,也包括了革命党人孙中山,梁启超!其实从李鸿章密见梁启超就可以看出他对革命党并非赶尽杀绝的态度了,大家的目的都是救中国,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李鸿章是想依靠朝廷,袁世凯是想靠自己的独裁,梁启超想改良,而孙中山是革命。

可悲的是,李鸿章去世不到三十年,东邻小国的铁蹄就踏上了我们的国土。

忍辱负重,一生沉浮的李鸿章,他的《绝命诗》,令人感叹,同时也令人深思。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