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为玉帛”最早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禹,颛顼六世孙,鲧之子,姒姓,名文命,号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世称大禹。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在位八年而卒,传说他曾铸造九鼎。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代。

大禹在童年时,就随着父亲鲧东迁到中原。其父被尧帝封为崇(即嵩山),称崇伯。当时中原正闹水灾,尧帝便命鲧去治理水患。当时治水的组织是很庞大的,并且还属于半军事性质的,由于鲧在这个治水大军中的权势和地位得到了迅速的上升,其势力竟然发展到足以破坏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尧帝感到了一种致命的威胁。最后,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在羽山。

就在这时,舜又对尧说“现在鲧死了,可以让他的儿子禹接替治水的事。”尧帝爽快地答应了,于是,禹便走马上任。其实,禹心里很清楚这里面所包含的政治因素。所以,他便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规范在“仁、义、礼、智、信”之下。疏九河,开九州,功成而不居,仁厚而爱民。

从前,鲧为了保卫自己,在封地上建造了三仞(七尺或八尺为一仞)高的城墙,他属下的部落看到这种情况,纷纷离他而去,别的部落也对他虎视眈眈。禹当了首领之后,为了平息周边部落的不满,派人拆毁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所有的兵器,对天下施恩济惠,用道德的力量来教化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前来归附。禹就这样安定了天下。禹在涂山召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上万。借此机会,禹与万国诸侯结为盟友。舜觉得大禹属于贤能之辈,完全能够治理天下,所以,就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干戈,干∶即盾牌;戈,一种横刃长柄的兵器,泛指兵器,引申为战争;玉帛,圭璋和耒帛,即玉器和丝织品,是古代诸侯祭祀、会盟、朝聘等场合所用的礼器,比喻礼尚往来,变兵刀相见为玉帛相往,化战争为和平。现代剧作家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现代作家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袁宫宝派兄弟来的使命,是想劝都督化干戈为玉帛。”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