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语出《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北方的山戎国(今河北迁安县一带)不断侵犯燕国,闹得燕国不得安宁,燕国国君便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带着宰相管仲和大夫隰朋出征。结果,山戎国被打得大败,山戎王带着残兵败将逃往东部的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至辽宁朝阳市一带)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吓得钻进了深山老林之中,最终还是遭到了齐桓公军队的围歼。
齐国的军队出征的季节是明媚的春天,而班师凯旋时已是寒冷的冬天,加上白雪的覆盖,沿途的草木全都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回归的路。在大家不知所措时,管仲对齐桓公说∶“大王,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作我们的向导,带引大军走出山谷。”齐桓公大喜,同意试试看。于是,管仲挑选了几匹老马,解开缰绳,卸下鞍具,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了山谷。
《管子》中也有这段记载,迷路的原因不是凯旋,而是中了敌人的奸计。当齐国的军队打到孤竹国时,孤竹国王答里呵设下圈套,故意让黄花元帅退却,结果,把齐桓公诱进了迷谷瀚海。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带,荒无人烟,狂风呼啸,因此迷了路。后来,还是管仲利用老马作向导,才把军队带出了迷谷。
据传,管仲之所以知道老马识途,主要缘于他亲身的经历。早年他和鲍叔牙在一起做买卖,有一年,他在外面买了一匹良马,这匹马浑身上下墨黑,惟有四只蹄子洁白如雪,卖马的人告诉他,这马名字叫“雪里站”,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后来,鲍叔牙在管仲的参谋下也买到了一匹良马,这匹马浑身上下雪白,惟有四只蹄子漆黑如炭,也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有一次跑买卖,两人住进了一家客栈,当晚遇到了盗贼,结果,二人的马也被偷了去。他二人和店主一起报了官。几天过去了,官府没有任何消息。鲍叔牙就和管仲商量,准备次日回家。二人正在店中闲坐,忽然远出传来“得、得、得”的马蹄声,愈来愈近,他俩急忙跑出去观看,是两匹马,一黑一白,朝着这家客栈奔了过来,停在了客栈的大门口。鲍叔牙和管仲定睛一看,喜出望外,正是自己被盗贼盗走的那两匹马。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引导作用。明代小说家余邵鱼《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臣闻老马识途,无须与山戎连界,其马多从漠北而来,可使虎儿斑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清代诗人黄景仁《立秋后二日》诗∶“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亦作“识途(涂)马”。清代诗人黄遵宪《题樵野丈运璧斋话别图》诗∶“谓我识涂马,招我来咨陬。”清代史学家赵翼《重赴鹿鸣宴恭记四首》之四∶“智可识途推老马,才渐横海掉长鲸。”现代作家茅盾《子夜》四∶“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罢。”
亦作“老马知道”。唐代诗人杜甫《观安西兵过赴观众待命二首》之一∶“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亦作“马老知道”。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费县道中三首》之三“枥中老马空知道,爨下车劳枉作薪。”
亦作“老马知路”。南宋诗人陆游《东窗遣兴》诗三首∶“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
亦作“老识途”。清代诗人、史学家赵翼《稚存见题拙著<瓯北诗话>》诗∶“老始识涂输早见,贫堪凿壁借余明。”
亦作“识途骥”。林则徐《送蝌筠赐环东归》诗∶“漫道识途仍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天山古雪成秋水,替浣劳臣短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