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CONTENTS
序 从《诗经》到《红楼梦》
自序 我就这样写了一本国文讲义
夫妇第一
关雎
蒹葭
锦瑟
鹊桥仙
摸鱼儿·雁丘词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父子第二
《论语》(选段)
《离骚》(选段)
情商第三
《红楼梦》(选段)
陈情表
与山巨源绝交书
咏史
《世说新语》(选段)
文艺第四
登楼赋
别赋
行行重行行
曹植诗选
陶渊明诗选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
识见第五
《牡丹亭》(选段)
诸子略序
《列子》(选段)
序
从《诗经》到《红楼梦》
孙明君
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张一南博士集学者与诗人于一身,在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古体诗词创作与研究、大学国文教学等方面的成绩斐然可观。
一南自进入北大中文系任教以来,一直担任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深受全校各系选课学生的好评。在此基础上,一南还根据课程的部分内容,举办面向中学生的宣讲,以及开设面向网友的线上课程,都受到了听课者的热烈欢迎。在学生的要求下,一南将讲稿整理成文,陆续发布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在毫无营销的情况下,收获了不错的点击率。现在,这些文章被集结成为这部书稿。
为适应通识教育的需要,这部书稿广泛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时段,从《诗经》到《红楼梦》,涉及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不同文体,内容丰富,较为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面貌。与此同时,本书的篇目选择又有自己的特点。一南的研究领域为“从曹操到李煜”的中国中古文学,本书也以她最为熟悉的这一时段为核心。一南近年来热衷于士族文学研究,而“士族文化”也成为本书中重要的关键词。借助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文本,她努力向大家介绍士族文学的前沿研究,也向我们传递中国传统士族文化的精华。即使在介绍先秦两汉、宋元明清等时代的文学时,也仍以中国士族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传承贯穿其中。这些看似散漫的文章汇聚在一起,实际指向了“士族文化”这一共同的主题,描绘了士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了作者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思考。
全书并非以文学史顺序组织,而是按照作者的理解,分为夫妇(爱情)、父子(亲情)、情商(人际交往)、文艺(美文修辞)、识见(思想哲学)五个专题,每个专题贯穿了不同时代、文体的文学经典。
“夫妇”篇按照中国诗教的传统,以《诗经·关雎》开篇,结合生物进化的原理和当代大学生在恋爱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非文学专业的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介绍儒家的爱情观。这个别具一格的开场,每每吸引到大量的“粉丝”。在此之后,作者又通过《诗经·蒹葭》、李商隐《锦瑟》、秦观《鹊桥仙》、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纳兰词等经典爱情诗词,介绍古人的爱情观,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生命观,借助古人的智慧,为读者提供人生的参考。作者还凭借自己专业的文献学及文体学知识,修正人们对这些作品的常见理解误区,以较中学语文更为深入的角度解读作品,为读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往往能激发出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强烈兴趣。
“父子”篇以《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开篇,以儒家解经传统为根基,结合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对传统话语做出阐释和反思,向读者揭示中国传统士族文化中“孝”这一重要命题的实质,试图做出自己的文化建构。在作者看来,“孝”的本质是对个体生命的珍视,是自我意识的发现,我们需要理解古人面对的问题,以他们的精神面对现代社会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应对。在解读过《论语》中的“孝”精神后,作者又引入了屈原的《离骚》,把《离骚》提高到“经”的地位,结合战国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将其中的爱国精神解读为“孝”精神的延伸,从自己的角度释读《离骚》。在释读《离骚》的同时,作者引入了大量相关的文体学及文化史知识,力图向读者展示一个立体的屈原,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的高贵精神感染读者。
前两个专题以“经部”书为本,穿插令读者感兴趣而又足以解释传统文化精神的“集部”文本,旨在培养青年人的情感模式,告诉青年:执着的爱不可耻,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不可耻,强烈的生命情怀是士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从而唤醒这些“新手成年人”的自我意识。
第三个专题相当于“史部”书,以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为最大特色,向读者介绍解读中国史料的思维方式,同时传达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这个专题首先讲述了《红楼梦》中“妙玉奉茶”的故事,把《红楼梦》中的虚构故事当作真实的历史事件,风趣地展示了解读历史事件的丰富视角。其次用解读《红楼梦》的方式,剖析了两篇与中古历史密切相关的经典古文《陈情表》和《与山巨源绝交书》,介绍了文本背后的历史故事,对文本做出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并穿插了文化史知识的介绍。作者对嵇康的形象建构尤为精彩,很多之前毫不了解嵇康的学生通过听课,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人物。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得以借助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之后,作者借左思《咏史》介绍了门阀制度,其用《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比拟中古门阀政治,将专业的知识讲得浅显易懂,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最后,作者选讲了《世说新语》中的几个故事,展示了东晋士族的风度,特别是塑造了王、谢家族诸位名士的形象。这种讲述故事的方法,在来源复杂的听课学生中大获成功。这个专题中的一些段落,成为单场讲座中的保留节目。低年级、外专业的学生也许一时不能理解复杂的文史理论,但生动的故事、鲜明的人物,足以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供他们在课程结束后漫长的时光中细细品味。作者的教学思想是强调印象、让古人成为读者的朋友,让读者记住足以代表古代制度的经典场景,让古人的精神魅力自然地渗入读者的心灵。
第四个专题相当于“集部”书,介绍经典的诗赋作品。作者首先介绍了“文艺”在士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以诗取士”的原理。其次介绍了王粲《登楼赋》、江淹《别赋》两篇经典的赋作,介绍了六朝赋的地位与相关的文体知识,并以优美的文学体验感染读者。再次介绍了曹植和陆机的贵族化创作,最后介绍了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田园诗。按照中古诗学的价值体系,向读者介绍了六朝最为重要的诗人。
在田园诗部分,本书的亮点仍然是诗人生平故事的讲述。作者结合前沿的研究成果,以自己的视角,介绍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士族子弟的一生,通过生动有趣的轶事,介绍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独特个性。作者将隐逸文化当作士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讲,将陶、谢的个性放在士族文化的背景下来看。作者对陶、谢的内心有着独特的体察,讲出了陶渊明的骄傲、谢灵运的无助,带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第五个专题相当于“子部”书,介绍古人的哲学思想及其流派。作者别出心裁地从汤显祖《牡丹亭》引入,借优美的戏曲文辞,讲解晚明的“心学”思想。此后,作者以刘歆《诸子略》为教材,介绍了诸子百家的流派。作者创造性地借用“生态位”“人格”等现代科学概念为喻,解释令人聚讼纷纭的“源出”之说,在介绍诸子百家时,不纠结于其与儒家之异,而关注其与儒家之同,关注其在士族文化体系下的功能。最后,作者还有些“另类”地介绍了《列子》,在魏晋玄学的背景下重新解读了《列子》中的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
作者并非从事思想史研究,但其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一直对中国思想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并曾得到名师指导,因而对思想史的前沿问题也颇为熟悉。她的论述看似维持传统观点,实则包含了当代研究者的思考。
作为一位“80后”学术新秀,作者兼具良好的学术背景与开阔的当代视野,关怀现实而不盲从时议,对传统学术问题往往持有独到见解。本书对经典文本的解说深入浅出,轻松幽默,很多看似贴合时尚的调侃,实际都出于专业的视角。此外,作者本以诗古文辞创作见称,本书竟以活泼的口语写成,也令熟悉她的一些朋友感到意外。本书是作者数年来教学实践的一个总结,经历了反复的打磨与课堂效果检验。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给更广大的读者带来知识和快乐,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一南是钱志熙先生的高足,继承了钱先生研究与创作并重的路子。一南博士毕业答辩时我忝列为答辩委员。其夫君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子,当年曾选修过我开设的“古代诗歌选”。如此说来,他们夫妻两人和我都有一定的缘分。喜一南学业有成,遂写出以上介绍性文字,充做序言。
2019年12月17日
自序
我就这样写了一本国文讲义
犹记从社科院向北大调动的那一年,我攥着一张商调函,连工作证也没有。看着我从大一的小孩子一路长大的教务老师“闵大爷”递给我一本《大学国文》课本,说:“你去上课吧。这本书讲肯定是讲不完,你自己挑着讲讲。”
就这样,我开始在北大讲课了,做上了我一生最向往的工作。
我妈说:“我怎么觉得你跟魏敏芝似的?”我说:“还不如魏敏芝呢,魏敏芝还有个村支书去介绍一下,我们系书记都不搭理我。课堂都是我自己找。”我妈感叹曰:“你们北大不光对学生天才教育,对老师也天才教育啊。”培训是不可能有的。
我没受过师范教育,只不过爸爸妈妈是老师,我又从小爱给小伙伴讲故事。后来读博士的时候,我因为特别想当老师,有意训练自己,在社团里办过好多讲座,所以在博士生里还算是会讲课的。可是我毕业去了社科院,没有课讲,“宅”了五年,等到回北大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都快不会说话了。
当时我很怕在课堂上丢人,怕助教师弟觉得,回来的不是那个会讲课的师姐了,更怕对不起选课的弟弟妹妹们。正好当时工作的事还没定,在社科院也没什么事做,于是我决定写逐字稿。最初一版讲稿的写作,陪伴了我那一段寂寥又有些惶恐的日子。
翻开由我的老师和师兄编订的教材,我猜测着他们选入每一个篇目的目的。这些篇目有的我喜欢,有的我不喜欢。既然反正讲不完,那我就只挑我喜欢的讲。我挑的篇目都是在我成长过程中留下过深刻印记的,所以我想我的学生也有必要知道这些。那些我当年读起来就头疼的篇目,我就悄悄地舍弃了,算是藏拙。又因为我的本行是中古文学,所以我选的篇目难免会偏重这个时代,其他时代的作品我也有选的,那往往是让我有过特殊感触的。
在拼凑讲课提纲的过程中,我发现,我随手选的这些篇目排在一起,渐渐有了它们自己的灵魂。它们先是汇聚成了几个主题,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人情,关于事理,关于文辞。它们在提示我,何必按课本讲呢?
想想我当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们很少有按课本讲的,因为课本是学生自己可以看的。我又是一个不太听话的学生,在老师给出题目之后,总爱加上点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决定,把课本抛到一边,按我的主题讲。我决定用自己的视角去诠释这些经典文本,并且加入了另外一些感动过我的作品。
在没有课讲的日子里,我整天挂在微博上。我在这里观察,人们都在想什么,什么话是大家爱听的,什么话又是不能说的。有时候,看到网友说了什么话,我总是会想,这个问题古代文学老师应该跟学生说清楚,这个阅读能力语文老师应该注意培养,想完以后总无非是失落,我什么时候才能教上课呢?现在终于让我讲课了,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哪些东西是我最迫切要传达给学生的呢?就这样,我在讲义里塞进了满满的“私货”。
我有什么要告诉学生的呢?其实我没有特别高的学问,也没有特别出奇的教学技巧。我唯一的长处,就是在北大听过不少年的课。在北大的弟弟妹妹面前,我自认就是一个课代表,在老师没时间讲课的时候,把我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东西传达给他们。老师说的曾经感动过我的话,我一定要再告诉他们;我们那时候的有趣的规矩,我也一定要告诉他们,就像我们那时候高年级学生给大一学生的启蒙那样。
后来我想,这大概就是传统。所谓传统,就是高年级学生想要告诉大一新生的那些事。校园有校园的传统,文明有文明的传统。之所以想要让那些事传下去,是因为那些事曾经陪伴过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让我们决定要让后面的人也体验一下。不是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有资格成为传统,只有那些让每一代人都决定要告诉下一代人的事情才是。
而我在这里,无非是做一张滤纸。传统从我的生命中流过,就像几千年来曾经从无数读书人的生命中流过那样。我会想要让我曾经感受过的美好继续流淌下去,会把这些告诉比我更年轻的学生;而那些曾经令我不快的,我想把它们挡在我这里,至少不急着告诉学生们。我的讲述,其实也是选择,我这一代的选择。只有完成了这一次的选择,才算是完成了这一次的传承。
感谢北大的同学,给了我比胡适之更高的礼遇,没有把初登讲台的我轰下来。我的课程意外地受到欢迎,竟然成了不太容易选到的课,在学期初不太忙的时候,教室居然会坐满,甚至需要站在过道听课。这实在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