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方舟今何在?

上帝为了惩罚人类,命令降雨四十昼夜。

那是1952年8月17日。在高纬度稀薄的空气中,两个男人艰难地前行。他们身上没有系绳子,却顽强地沿着玄武岩石和黑色的熔岩向上攀登,那些石头比纯冰块还要滑溜。当他们走到结冰区时,那些冰块时而平滑,时而尖锐锋利。

这两个人是法国人,名叫费尔南·纳瓦拉和让·德里凯尔。前者是波尔多的实业家,后者是格陵兰保尔-埃米尔·维克多探险队的前队员。他们试图攀登的山,叫亚拉腊山(1)。几千年的历史,也许是几千年的传说,使这一山峰具有奇特的含义。

这两个人使出的九牛二虎之力,本来只会以体育业绩而结束。但是,对让·德里凯尔和费尔南·纳瓦拉来说,此次登山意义非同一般:他们攀登亚拉腊山,是为了重新找到诺亚方舟(2)

费尔南·纳瓦拉看了看表,指针正标在14时。让·德里凯尔稍微落在后面一点,这位波尔多人一个人走在前面的冰帽上。有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天上有一只鹰随风大幅度地缓慢地盘旋……

为了喘口气,费尔南·纳瓦拉在一个冰碛上停了下来。他有一种奇异的感觉:自己被山包围起来了。他处的位置海拔4000米,岩石与冰块光怪陆离地堆积在一起。波尔多人在山坡一侧看见一个巨大的、布满裂缝的冰块;山坡另一侧,则是一个垂直冰面。他看见“冰层深处,有一团黑物”。

令人惊讶不已,意料之外、希望之外的是,那团黑物形状十分规则,轮廓好像一个巨大的图样。后来纳瓦拉写道:“它的垂直弯曲的线条相互交错,长约120米。总体形状使人想起一只船的舷缘。”

这位法国人欣喜若狂:“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在这寒冰世界里,这能是什么呢?是任何文献、任何民间传说从未提到过、任何到达过附近地带的人从未发现过的建筑、教堂,庇护所或房屋的废墟?是飞机的残骸?即使是在飞机建造业方兴未艾的年代,也从未有人使用过这样大的横梁来建造飞机。”

一线意外的希望逐渐展现在费尔南·纳瓦拉眼前:这些残骸莫不正是诺亚方舟的残骸?这不正是他几周以来辛勤寻找的方舟吗?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他的希望慢慢变成了坚定的概念:“仅仅从这些残骸不像任何东西这一点来判断,就可肯定这是方舟的残骸。它们确确实实是《圣经》中的船的平底遗留部分,而船的上半部分则已散失他方了……”

从这一刻起,纳瓦拉的疑问一扫而光:方舟就在眼前,虽然无法接近,但确实存在。

从此,波尔多人的生活只追求一个目标:接近那无法接近的东西,说明那无法说明的东西;证明他目睹的冰下黑物正是上帝为了使人类的优秀部分从洪水中得救而命令诺亚建造的船只。

《圣经》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肯定是有关洪水的那一节,它比其他任何章节都更能激起人们的想象力,因此它成为各个时代艺术家们吸取灵感的永恒主题。最令人惊叹的是,关于洪水的传说,是我们星球上大部分民族都曾有过的。一些博物学家曾发现,在澳大利亚,东、西印度群岛,哥伦比亚前期的美国,在西藏甚至在立陶宛,都有类似的传说。在上述记叙后面,有一个共同的“剧情”:在一次浩劫中,大地被洪水淹没。一位名叫安德烈的人种学家自1891年起,先后搜集到80种此类传说。今天还至少可以搜集到100种以上,而其中68种传说与《圣经》毫不相干。

在亚洲,我们搜集到13种不同的传说,在欧洲有4种、非洲有5种、澳大利亚和大洋洲有9种,在新大陆则有37种;其中北美16种、中美7种、南美14种。德国历史学家里夏德·亨尼希指出,“洪水持续的时间从5天到52年”。在17种传说里,是大雨造成洪水;在其他传说里,则是雪崩、冰川融化、龙卷风、暴风雨、地震、海潮等造成了洪水。中国人传说,恶神共工一气之下用头触不周山,天倾于地,降水成灾。

在这里,必须首先说明一个明确的道理:虽然关于洪水的传说几乎是普遍一致的,但这绝不意味洪水是普遍发生的。

一些头脑灵活的理论家企图证明,洪水普遍发生是可能的。其中的一位曾设想,过去中亚细亚曾有一个蒙古海。一次地震后,海水四溢,在东方和西方造成“洪水”。另外一位则推想,地球可能从轴心上倾斜了,将覆盖北半球的汪洋海水倾流到南半球去了。第三位则断言,在几百万年期间,地球就像火星那样被一条潮湿的雾带所环绕。在某一时刻,这条云雾带凝结成水,于是大雨永无休止地降落在地球上。

说句实话,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实上述假说,有可能地球在过去曾覆盖着一层浓云。但是,很难想象,这一层云雾在较近的时期,也就是说当人类已经达到某种文明时,突然撕裂。例如,人们可以相信,埃及曾幸免于任何“洪水”。不过,没有任何资料暗示这一点。怎样将这一点同天下普降大雨的说法一致起来呢?

至于地倾之说与所谓的蒙古海倾覆之说,也是同样道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如果说地球曾完全被洪水淹没,人们自然会在各地找到相同的侵蚀的遗迹,就像冰川时期留下遗迹那样。然而情况并不是这样。

关于洪水的普遍传说证明,在不同的时期,每个大陆曾遭受多次严重的局部水灾,而不是只有一次水灾。

《圣经》浸透了我们西方人的思想,但是,它的记叙只适用于上述多次水灾中的一次,即在中东发生的那一次水灾。《圣经》说的洪水毫无疑问是局部性的。恕我直言,正是这次水灾使我们最感兴趣,我们正想知道,这一次水灾是传说还是真有其事。

关于那些著名的经文,即旧约中诺亚为主人公的那一章节,人们对其精神比对文字本身更有体会。事实上,关于宇宙起源的传说是来自于两个不同的说法,但这两个说法逐渐混淆起来了。《圣经》注释者的考证已经不可更改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一篇文字是公元前8世纪的,第二篇文字则是公元前6世纪的。第一个论点被专家们称为“耶和华论点”。其文字如下:

“耶和华看到地上的人如此卑鄙,他们心中随时都在产生恶念。于是耶和华后悔在地上造人,心情十分悲伤。耶和华说:‘我要将地上的人一并灭除……因为我后悔造了他们’。而诺亚却得到了耶和华的宽容。”

img3

图三 诺亚方舟(往方舟上运牲口)

“耶和华对诺亚说:‘快上方舟吧,你本人和你的全家都上去,因为在你们这一代人中,我觉得只有你是正直的。凡洁净的畜类,你带七公七母,那些不洁净的畜类,你只带一公一母,以让它们留种活在地上。因为再过七天,我要在地上降雨四十昼夜,把我所造的各种活物从地上除灭。’诺亚完全按照耶和华的吩咐行事……”

“诺亚上了方舟……以躲避洪水……七天后,洪水到达地上……地上降雨四十昼夜……诺亚将身后的(方舟)门关闭好……洪水泛滥,将方舟托起来。方舟从地上漂起……地上一切有鼻孔出气的生物全部死去。(耶和华)就这样把地上的所有生灵除灭了……死里逃生的只有诺亚和他同舟的动物……”

“天上的雨被止住了,水渐渐从地上落下去……四十天之后,诺亚打开他事先在方舟上装修的窗户。他放出一只乌鸦,乌鸦从方舟上飞走,并不断飞回,待地面上的水完全退了方停止。同时,他又放出一只鸽子,想看看水是否从地面退了。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地,又回到诺亚身边。诺亚伸手把鸽子接进方舟里。他又等了七天,再次把鸽子从方舟放出去。到了晚上,鸽子回到他那里,嘴上叼着一枝新鲜的橄榄叶子。诺亚方才明白,地上的水已退。他又等了七天,再次放出鸽子,这一次,鸽子没有再飞回来。”

“……诺亚揭开了方舟的舱顶朝外看,发现地面的水已干。”

“……诺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祭坛。他拿各种洁净的四蹄牲畜和各种洁净的鸟类献在祭坛上作为燔祭。耶和华嗅到了那沁人心脾的香味,就在心里说:‘我再不因人类而诅咒大地了,因为从青年时代起,人的心中就产生恶念,我不再像过去那样,涂炭生灵了。只要大地存在,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

第二个论点被称为祭司论点。与耶和华的论点相比,它提供了某些细节,但也引起了某些争议。我们现在知道诺亚有三个儿子:闪、含和雅弗。不过这一次我们对有关方舟的一切已了如指掌。我们还得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上帝将计划口授给诺亚的:“为我用歌斐木造一艘方舟,将方舟分成小房间,里外均涂上沥青。你按下列尺寸建造方舟:长150米,宽75米,高15米。在方舟顶上开一洞口……门侧开在旁边,在方舟上还要建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

我们得知,诺亚只挑选了每种动物的一雄一雌。我们还知道,当地上发生洪水时,诺亚已有六百岁:“在诺亚六百岁生日二月十七日时,大渊谷的所有泉眼将喷水,所有天窗将打开……同一天,诺亚和他的妻子、他们的三个儿子闪、含和雅弗以及三个儿媳妇一起上了方舟,同时带上各种野兽、各种家畜、各种爬行动物、各种鸟类以及所有长翅膀的动物。”

此时洪水降临。方舟从水中漂起。“地上的水越涨越高,天下最高的山峰也被淹没了。水势比山高出7米,山岭都被淹没了。”

这里有一重大分歧之处:“地面的水上涨150天……也是在150天以后,水位开始下降。在第七个月的第十七天,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上。水位一直下降到第十个月。在第十个月的第一天,山顶开始露出水面……在诺亚601岁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地面的水完全退去……第二个月第二十七天时,地面干燥了。于是上帝对诺亚说:‘同你妻子、儿子们和儿媳妇们一起走出方舟吧……’”

这样一来,在耶和华论点的资料里,洪水持续了40天,在祭司论点的资料里,洪水持续了150天。在第二份资料里,没有放鸟——先放乌鸦后放鸽子——的记载,也没有宰牲燔祭之说。

《圣经》的记载就是如此。毋庸置疑,这一记载的地点为中东。当然,一旦人们合上圣书,脑子里马上会出现一个问题:除了《旧约全书》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资料能证明洪水的存在?

人们应作出肯定的回答。一个在查尔德(3)名叫贝罗索斯的牧师曾生活于公元前三世纪,他曾写下了关于查尔德和亚述的长篇历史著作,可惜后来散失了。但是,伏西比乌斯(4)在公元三世纪曾经引用过该书的某些章节。好几种资料向我们说明,这一著作确实存在过。当然,贝罗索斯的记叙同创世纪的学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贝罗索斯告诉我们,希苏思罗斯国王在管辖臣民时天下太平,可是半路杀出了个克洛诺斯神(5)他告知国王一个可怕的消息:所有的人将在一场洪水中丧生。上帝命令希苏思罗斯国王将前人所记叙的故事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都记下来,然后将记录埋在西帕拉的太阳城。这之后,他还要修建一艘船,他将同全家以及最亲密的朋友一起上船逃难。希苏思罗斯国王照办了。他的船建成了,长5斯塔德,宽2斯塔德。他在船上存放了食品,同亲人一起上了船。克洛诺斯神命令他扬起船帆“驶向天神”。洪水来到了。全部人类被淹没。之后,水才退了下去……

希苏思罗斯放出一些鸟,鸟又飞回来,因为无落脚之处。几天后,他又把鸟放出,鸟又飞了回来,但是,爪子上沾满了泥水。直到第三次,鸟才再没有飞回来。希苏思罗斯才发现他的船搁在亚美尼亚的一座山峰上。

毋庸置疑,在《圣经》的记载与贝罗索斯的记载里,人们可以发现有许多非常具体的相似之处,因此使人迷惑不解。在上世纪的后半叶,一个普通的钞票刻印技师却对洪水的历史提供了使人最感意外的证据。

乔治·史密斯先生家居伦敦。他的雕刻技术十分熟练。要刻制钞票,就得有耐心和好视力:乔治·史密斯先生二者兼备。他年方21岁,对东方研究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兴趣。

他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大英博物馆里,并只对东方古董感兴趣。他回到家以后,还要拼命阅读资料以补充他对艺术现实的接触。他对亚述和查尔德地区的古代文明已经无所不知了。说句实话,在18世纪60年代,东方学的科学研究还未广泛开展,只是到了1857年,人们才发现亚述—巴比伦的谜底。再说,基本资料也十分匮乏。

从1849年到1854年,英国人却在尼尼维遗址进行了发掘,挖出了大量的陶片,上面写满了无法辨认的文字。后来,带回大英博物馆的陶片达25000块之多!应该说明,发掘者看不懂陶片上的文字,把它们仅仅看成是一种“彩陶”。人们把它们堆在筐子里,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就运回英国。其后果不难设想,这些无价之宝到达时,已摔成碎片!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面对这堆废砖乱瓦,只有无可奈何。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碎瓦片放进壁橱,不让人乱动。乔治·史密斯就是在壁橱里发现它们的。

他立即强烈地感到,应对这些陶片进行整理,将它们重新拼成原样,再进行阅读,以窥视这一灿烂文明的秘密。

博物馆收藏处处长比尔奇终于发现了这个非同一般的业余爱好者,因为史密斯只对整理亚述—巴比伦的瓦片抱有兴趣。比尔奇对史密斯的显著研究成果表示关心。1863年,比尔奇雇佣了这位年轻人作为“修补员”。史密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他的那些印钞票的铜版……人们很快就发现,他具有“惊人的天赋”……在他的手下,一堆几乎无法整理的拼木,不久就被理顺拼好。他还像尚波利翁(6)一样,以已经认识的符号为基础,学会认识这些新的象形文字。

9年之后,即1872年,研究工作已取得巨大进展,乔治·史密斯在“圣经考古协会”宣布一篇论文,其标题是:《查尔德的洪水记载》。他的破译工作使他能向公众宣布这样一条引起轰动的消息,尼尼韦的一块陶片上刻有楔形文字对洪水的记载!《圣经》居然从与它风马牛不相及的一篇记载里得到了证实!

这不但在科学界,在广大公众之中也同样引起了轰动。可惜的是,刻有这一记载的陶片残缺不全。乔治·史密斯认为,陶片的缺损部分仍然在尼尼韦地下。他刚刚公布这一想法,马上就收到《每日电讯报》的建议:只要他同意去中东寻找缺损的陶片,就可以为他提供一千金币;作为对等条件,远征的结果的报导专利权属于《每日电讯报》。乔治·史密斯征得大英博物馆管事们的同意之后,乘船奔赴东方。

史密斯的确运星高照。不到8天。他就找到了他要寻找的记载!准确地说,那不是陶片的缺损部分,而是另一块陶片,上面正好记载了伦敦那块陶片所缺少的部分!对此问题作过宝贵研究的安德烈·帕罗先生发表了这篇文字并作了评论。这篇文字属于吉尔伽美什史诗(7),当然只是其中一个片断。对这一史料可以概括如下:奥鲁克城的国王吉尔伽美什想到了死。他呼唤先人乌塔—纳皮什蒂姆,因为万人之中,只有这位先人能长生不老。于是,吉尔伽美什决定出发去寻找这位长生不老者。他找到了乌塔—纳皮什蒂姆,向他提出一连串问题。在犹豫了很久之后,乌塔—纳皮什蒂姆说出了秘密。他说他经历了洪水而幸存下来。他对洪水的经过是这样描述的:

“乌塔—纳皮什蒂姆对吉尔伽美什说:‘吉尔伽美什,我要把一个秘诀和天神的秘密告诉给你。我对你说的是:你去过苏鲁帕城,它坐落在幼发拉底河畔。当天神决定向这座城市降下洪水时,它已经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了。尼尼吉库——埃亚曾同巨神安努,安努之父,勇敢的恩利尔,他们的军师,努努尔塔,他们的王室代表,恩吉,运河检查官愿意同生共死。他向一个芦苇棚子反复地这样说:棚子,棚子!墙啊墙!棚子,你听我说,苏鲁帕克城的居民、乌巴尔—图图的儿子,你赶快拆掉房子,建造船只,丢下财产,赶快逃命吧!丢掉金银财宝,逃命要紧!把一切生命的种子均带到船上。你将按照固定的尺寸造船!船的长和宽一样!把船放到阿普苏河里。’”

乌塔—纳皮什蒂姆心领神会,坚决照办。他开始造船。“第五天,我开始装船的龙骨。船的面积是一个伊库(约3500平方米),船壁高达60米。我将船的侧体的形状设计好,然后装上。我在船上安装了六层甲板,将船分成7部分。我将船体内部分成9部分。我在船体中部钉上防水销钉。我挑选了一根篙杆,将一切必需品归放好。我在炉子里倒了6个萨尔的沥青,3个萨尔倒在……船体内。”

到了第7天,船建造完毕:“我所有的银器都装上船,我所有的金器也装上船。我所有的一切,均装上船。所有生命的种子,都放进船里:我的全家和全部亲戚都登上船,我也让牲畜、野兽,工匠登上船。萨马什神给我规定了时间:早晨,将从天上降下糠皮,晚上将降下小麦。之后,进船,关上门。这一时刻来到了,早晨降下糠皮,晚上降下小麦。白天,我观察星像。但是,我看太阳看得害怕起来。我上了船,关好舱门。我把船和船上的货物交给了船的驾驶员普祖尔和船夫阿穆里。”

“天刚蒙蒙亮,从天空深处涌现了一团黑云,阿达德神(8)在云中吼叫。舒拉特神(9)与哈尼什神(10)走在前面。御座轿夫走过山岭,走过乡间。耐尔加尔神(11)将木桩拔起来。尼努尔塔神(12)向前冲,他指挥进攻。阿努亚吉(13)诸神带来了火炬,他们用火炬之火将乡间烧毁。爆裂声从阿达德神那里一直传入九霄。一切过去发光的东西均化为乌有。”

“……九霄之上,诸神也害怕起洪水来,纷纷逃窜,他们登上阿努神主管的那一重天。诸神像丧家犬一样,蹲下身子,睡在露天外……6天6夜之后,起风了,洪水和风暴席卷整个地区。”

到了第7天,暴风雨停下来,像千军万马凶猛而来的洪水也停了下来。大海宁静了,风暴停息了,洪水也退了。当我朝海眺望时,万籁俱寂。但是,整个人类全变成了泥浆。平原变成了硬壳。我打开窗户,阳光照在我脸上,我倒下,坐起来,我哭了,泪水从我的面颊涔涔而下。我朝海平线观看周围地面。在12法里外,有一岛子露出来。船停在尼希尔山。尼希尔山把船搁住了,使船无法再漂动了。”

“……第七天到达时,我拿出一只鸽子放走。鸽子飞去又飞回来,因为它没有落脚之地,只好又飞回来了。我拿出一只燕子放走,燕子飞走又飞回,因为它也没有落脚之地,也只好回来了。我拿出一只乌鸦放走。乌鸦飞走,看见水退了。它啄食,淌泥水,呱呱乱叫,但没有飞回来。我让鸟类朝四面八方飞走。”

“我进献燔祭。我将祭品放在山塔上:我放上二七一十四个香炉。在香炉的下面,我铺上芦苇、雪松枝、香桃木叶子。诸神嗅到了味道,嗅到了香味,他们像苍蝇一样,麇集在祭台上面。”

img4

图四 诺亚方舟(方舟制造工地)

在这里,我们已经到了最后片断:“于是,恩利尔神上了船,他拉住我的手走,让我妻子跪在我身边,他触摸我们的面部,站在我们两人之间,为我们祝福:‘往昔,乌塔—纳皮什蒂姆也是凡人,现在,乌塔—纳皮什蒂姆和他的妻子同我们一样,均被封为神!还是让乌塔—纳皮什蒂姆住得远一点,住在各条大河的河口吧!’他们把我抓住,弄到远方,弄到各条大河的河口,让我就住在那里!”

《每日电讯报》的读者所能读到的有关记述,大体上就是如此。

显而易见,人们在洪水“传说”的研究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是,是否可以说,史密斯先生所破译的楔形文字给洪水的真实性带来了最终的证明?后来,人们还发现了其他文字资料,它们的来源各不相同,特别是洪水时期,巴比伦国王的名册。这证明,各种说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源关系。就如同巴勒斯坦的居民一样,美索不达米亚居民也依稀记得那次可怕的水灾……毫无疑问,上述种种传说,无论是亚述的、巴比伦的、苏梅尔的,还是巴勒斯坦的,均来自同一记忆,基于一个共同背景。

在上述一切的后面,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呢还是真实的历史?这只有在半个世纪以后,才有所知。

最古老的传说,即苏梅尔传说,可大约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显然应发生在比这更早的时期。

像《圣经》和吉尔伽美什史诗所记载的那样的灾祸,在地面上一定会留下痕迹的,否则将令人吃惊。

在1928年到1929年期间,法国考古学家伍莱博士主持了在查尔德地区的乌尔遗址的重大发掘工作。他逐渐向地下挖掘时,有了惊人的发现。他刚刚挖到一层黏土时(其厚度在2.7米到3.7米之间)。“继续进行探测,突然,土层的性质改变了。土层不再由陶器碎片和瓦砾组成,我们挖到了一层边缘清晰的黏土,而且整个一层土质完全一样。土层的组成说明,黏土是由水冲积而成的。工人们说,我们挖到了一层河泥……我命令他们继续向下挖。在1.5米多的深度内,完全是一色的黏土,就像黏土突然出现时那样,又出现了新的陶片和瓦砾层……黏土的大量沉积说明,历史的进程曾暂时中断。最上面,是纯粹的苏梅尔文化,它按照自身的方式缓慢地发展;下面则代表一种混合文化……任何河流的一般泛滥绝不可能冲来如此大量的黏土。沉积土达1.5米厚,这说明要有巨量的水,而将沉积土冲来的洪水在当地的历史上应是空前的。这样一层黏土层的存在说明,在当地文化的发展中,出现过突然的中断。以前存在过的文明无踪无影,似乎是被洪水淹没了……对此不应有任何怀疑:这次水灾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水和苏梅尔传说中的洪水,就是诺亚的冒险行为引以为据的洪水……”

上述结论是斩钉截铁的,因此也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然而,大约在同一时期,史蒂芬·兰顿在巴比伦地区的基什也发现了同样的冲积土层,也就是“洪水的物证”。这样的沉积土层,后来在乌鲁克(14)在法拉(15)在泰罗(16)和尼尼韦(17)均发现过。”

毫无疑问,应该承认在美索不达米亚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水灾。东方学家德霍尔木这样写道:“现在可以有把握地说,兰顿提出的水灾发生于公元前3300年的说法同乌尔和基什的发现,是相吻合的。”

这也许是走得远了一点。不过,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好几个考古遗迹均发现了相同的沉积土层,这一点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这些土层证明,过去的确发生过大水灾,即美索不达米亚的一条河或两支河泛滥的洪水。但是,不只是发生过一次大水。专家们最近的研究结果证明,不可能将乌尔的洪积层与基什·乌鲁克或苏鲁帕克的洪积层划定在同一时期。

也就是说,在美索不达米亚,不只是发生了一次洪水,而是发生了几次洪水。安德烈·帕罗先生(我们以后将不断提到他)认为,在这些水灾中,有一次洪水“造成的灾害太大了,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于是成了楔形文字文学的主题之一。这就是在传说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夸大其猛烈程度和严重损失的洪水。实际上,考古学家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统统被洪水吞噬。”

根据上述推论,有一点可以确信无疑:考古学也好,文学与碑铭学的记载也好,一切均说明,古代文字所记述的洪水是确有其事。

所有的说法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方舟存在;所有的说法都一致地告诉我们,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后,方舟搁在地面上了。

停在何处?还是让我们去询问文字资料吧。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不容置辩的:“在尼希尔山,船停了下来。”尼希尔山处于提格雷河和小扎布河之间。

那么《创世纪》怎么说的呢?耶和华论点并未提起在何处。但是,祭司论点则肯定说:“在7月17日,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

一般人认为,在《圣经》里,亚拉腊是指一个国家,即现今的亚美尼亚,而不是指一座山。《圣经》里有两处谈到“亚拉腊国”与“亚拉腊诸王国”。

但是,关于洪水的记载清楚地描绘了“亚拉腊山脉”,因此,毫无胡乱解释的余地。

可是,贝罗索斯却认为,希苏思罗斯的船搁浅在“亚美尼亚的戈尔迪埃纳山上”。我们已经指出过,那是库尔德斯坦和凡湖之间地带的古称,即亚拉腊。

穆斯林的一则传说提到了朱迪山……但传说的时代太近,不足为凭。

总而言之,或尼希尔山,或亚拉腊山,二者必居其一。因为人们从未弄清尼希尔山的地理位置,因此,在人们的想象中,亚拉腊被采用,也是毫不令人奇怪的……

多少世纪以来,正是亚拉腊山孕育了那个奇异的冒险传说……

两千年以来,亚拉腊山似乎成了人们梦想之地。在通往最神奇的山峰的陌生道路上,不时出现里程碑。前边已经提到,贝罗索斯认为,在公元前475年,方舟还保存得相当完好,甚至当地的居民还去船上刮沥青。

在耶稣时代,大马士革的尼古拉也认为,“方舟的残骸在很长的时间里完好地保存在山上”。在公元330年,尼斯米斯的长老雅各试图登山未果。但传说讲,他从一位天使那里得到了方舟的一块残片。

公元1254年,佛来米旅行家纪尧姆·德鲁伊斯鲁克到达亚拉腊山脚下。马可·波罗也对亚拉腊山作过描绘,说它不可攀越并提到了方舟的存在。

到了18世纪,法国植物学家约瑟夫·皮东·德图尔纳福尔登上亚拉腊山采集植物标本,但也未能越过山峰三段中的第二段。旅行家莫里耶和一位土耳其帕夏也登山失败。

但是,到了1800年,美国人克洛迪乌斯·詹姆斯·里奇大力吹捧一个名叫阿加·侯赛因的人的功绩。此人发誓说,他登上过亚拉腊山峰顶,而且看见了方舟的残骸……

只是到了1829年9月,亚拉腊山才彻底被旅行家G·F·帖罗征服。

公元1840年7月,一队土耳其工人发现了一件怪事。当时发生了强烈地震,引起了雪崩。土耳其当局派工人进山,修筑拦雪坝。其中一队工人发现,“一个古代船只的船头部分从冰川里露出来”。记载这么说,当然那是为了说明,这一发现的真实性是无可非议的。人们甚至具体地说明,“船体可以接触到的那部分成三个房间”。

公元1845年,德国地质学家赫尔曼·阿比希也试图登山,似乎还取得了成功。1850年,俄国上校赫尔兹科率领的测量大队再次征服此山。

公元1876年,英国众议院议员,英国人詹姆斯·布赖顿也登上了山顶。在海拔4500米之处,他在熔岩当中发现了“一块木头,长4尺,厚5寸,看上去是用工具削成形的……”

远征队一个接一个,而且情况又完全雷同:1888年是俄国人马尔科夫和科瓦莱夫斯基,1890年是比利时人勒克莱尔。

公元1893年,报界大肆颂扬景教主教代理努里的“丰功伟绩”。他庄严声称,他在亚拉腊山上发现了方舟。他还提供了细节:“只有船的前部和后部可以登人,船体的中部陷在冰块里。方舟是由深红色的厚梁建成。”船体的大小竟与《圣经》的说明分毫不差!于是努里马上创立了一个社团,旨在攀登亚拉腊山寻找方舟,将它拆开运回美国,送到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可惜的是,这一宏伟的计划并未付诸任何行动。

img5

图五 亚拉腊山(土耳其)传说方舟搁浅的地方

我们别再去想入非非了。1916年,俄国飞行员符拉基米尔·罗斯柯维斯基在土耳其边界上空执行侦察任务。他飞越亚拉腊山时发现“雪峰东部有一蓝点”。飞行员觉得蹊跷,飞近了蓝点。他觉得蓝点像是一个结冰的湖泊。湖的尽头,露出“一艘巨型船的骨架,整个船的体积有一排房子那么大。残骸的四分之一冻在冰里。在它露出来的那一部分的一侧,有一开口;另一侧有一个很大的门,看上去像是两个门扇,但有一扇门没有了”。

人们说,尼古拉二世曾下令派人对亚拉腊山进行空中侦察和地面远征。据说,两方的结果均证实山上确实存在方舟,可惜的是,上述无价资料,在俄国革命时期全部散失了。

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才重提亚拉腊山和方舟。一个苏联飞行员在飞越亚拉腊山时,也发现一件残骸,它的“一部分陷在冰冻的湖里”。至少某些爱制造耸人听闻消息的报纸是这么说的……

1949年,美国报界宣布,由南加罗林岛的牧师史密斯博士率领的一支探险队,出发去亚拉腊山。虽然“有些热情的商人毫不犹豫地变卖财产以资助探险家们……”,但是,探险完全失败了。

终于到了1952年8月的一天……

《世界报》于1952年9月10日刊登了一条消息,其标题是“在亚拉腊山上没有找到诺亚方舟”。看起来,这就是费尔南·纳瓦拉和让·德里凯尔探险的结果了。

然而……纳瓦拉却带回来了铭刻在他的记忆深处的冰下埋藏物的景象……但是,他还能做什么?还能说什么?后来他这样说:

“从体育运动的角度讲,我们的探险是成功的,至于发现方舟,看起来是失败了,因为我们既未带回实物,又未拍下任何照片。在我向报界发表讲话时,我无法讲述我8月17日的发现。如果有人问:‘你看见方舟了吗?’我一定会回答:‘没有看见,但我知道方舟在何处。’那么,别人一定会认为,我在胡说八道了。我只能保持缄默,同时待机重返亚拉腊山。”

但是,当时的景象却一直萦绕在费尔南·纳瓦拉的脑海里。他再也忍不住了。1953年7月,他再次出发,再次尝试。这一次,他成功地进行了拍照,将那个叫人猜不透的物体拍成了电影。但是,由于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他只好含恨下山。

1954年9月,人们听说,美国人约翰·利伊比自称曾到达离方舟的30米处,而且他正准备于1955年再次登山,费尔南·纳瓦拉说:“这促使我一下子拿定主意:第三次登山。”

一个男人和一个青年小伙子在亚拉腊山的西侧前行,一直朝东方走去,向山巅走去。他们是费尔南·纳瓦拉和他的儿子,11岁的拉斐尔。他们是头一天出发的,在海拔3500米处露营过夜。这一天的15时,他们达到了冰雪终年不化地区,即海拔4200米地带。

前面是一条冰川,他们迎了上去。半个小时才能前进50米。天空飘下了小雪花。突然,费尔南·纳瓦拉停了下来,全神贯注地盯住前方。

“爸爸,你找到了?”

“我想是找到了。”

“我们躺下睡一会吧,我累了。”

于是,他们搭起了帐篷。年幼的拉斐尔马上睡着了,而费尔南·纳瓦拉则出去侦察:“我爬上一座冰碛,这座冰碛从我们的帐篷顶上向前伸出100米,我发现我的左面是一片云海。不久,云就散了,露出一座冰山,那就是我在1952年发现的那座冰山。”

只好等第二天再说。他们度过了一个暴风雨的夜晚……

第二天,即7月5日,天气晴朗,父子二人来到了费尔南·纳瓦拉在三年前看到一团黑色物体的地方。此时他相信,而且十分相信,那就是方舟。

前面是漏斗形山谷。怎么下去呢?拉斐尔想了一个办法。

“用绳子拴住我,我尽可能地接近,想法看清下面的物体。”

父亲有点迟疑不决,但终于同意了。纳瓦拉用身子拉住绳子,让孩子往下滑去。

“再放一点”,拉斐尔说,“再放一点……一点……”父亲又放了一点绳子。

“就在那里,我现在看见了……对了,船就在那儿,爸爸,我看得很清楚……”

纳瓦拉再也呆不住了。当他的儿子告诉他“下面有条裂缝,透过裂缝,往下看就像大白天一样清楚”时,他决定自己也滑下去。他真的滑了下去,走进了通道。

他后来这样叙述:“通道通向一个类似缓坡的平台。我前行约30米,看清在缓坡下面有些黑色物体缠绕在一起。那也许就是方舟的残骸,因为它们同两年前我从冰碛顶上往下看见的物体一样,同我脑海里想象无数次的物体一样,同我发誓要找到的物体一样!”

雪又下了起来。纳瓦拉父子只好躲在类似雪屋的地方,在那里过夜。

早晨5时,拉斐尔走出雪屋,喊他的父亲:

“快出来,天气挺暖和……”

关键性的一天开始了……

费尔南·纳瓦拉又走到颜色发暗的地方。他把雪搬开,只发现了冻硬了的冰碛灰土。他大失所望。

“爸爸,怎么样?你切下一块木头?”拉斐尔高喊。

“不对,不是木头,只是冰碛灰土……”

“你往下挖了吗?”

于是,纳瓦拉用冰镐猛挖冰面。经过半小时的努力,在冰壳下面,出现了水。在水里浸着一根黑梁的尖端。

后来费尔南·纳瓦拉叙述说:“我根本不相信我的眼睛。我用手拍拍木头,我用手指甲挖进木头里。如果我的嘴能够得着,我一定会用嘴去咬的,我太害怕自己产生了幻觉!但我不是在做梦。我的冻僵的手指在冰冷的水中所触摸到的,确确实实是一块木头,而不是树干,是一块削成正方形的木头……

纳瓦拉使劲想把整个梁给拔出来,但不行,只好割下1.5米长的一段。过了一会儿,纳瓦拉父子把“人间最古老的沉船残骸”拖下山去。

事情发生在1955年7月6日早晨7时。

木块运回法国后,由专家们进行了鉴定。专家们的鉴定结果如下:

1.那是一块橡木;

2.木头经过了加工,它不是一个树干化石,而是一块削成方形的木头;

3.木头的年龄在5000年左右。

对于费尔南·纳瓦拉来说,已经不再有任何怀疑了。无论根据文字资料还是根据考古发现,5000年前与洪水时代相吻合。传说也一直认为亚拉腊山是方舟的靠岸处。而波尔多人又恰恰是在亚拉腊山上找到了那块建筑木材的。

现在的问题:在5000年前,在海拔5000米的高处,能存在何种建筑?如果我回答说,存在的只能是诺亚方舟,那绝不是我把愿望当现实,而是因为回答只能如此,费尔南·纳瓦拉的信念多么令人起敬!人们是多么愿意完全赞同这一信念!

可惜!

所有那些在亚拉腊山上寻找方舟的人,似乎忘记了一个普通事实:即使在某一个具体地区下了40昼夜的雨,但是,地球的大气层绝没有那样多的水,能够把这个地方最高的山峰全部淹没。英国地质学家莱尔通过并不复杂的计算说明了这一道理,而地质学家休斯也在1883年证明,《圣经》所涉及的水灾“只发生在局部地区,而且发生在一个平原地带”。

人们可以设想一下,要想使方舟一直漂到亚拉腊山的山顶,需要多大的水量?

方舟停靠在那样的地方似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纳瓦拉先生仍然作了某种发现。如果能在他的主持下,在他的那个“发明”产生的地点,继续进行更大规模的发掘,那是最好不过了。

那样一来,马西农教授1951年的预言也许会得到证实。

当然,如果方舟从未存在过,那就没有任何可能找到它。但是,不应该让任何具有良好愿望的人泄气。根据某一虚假的情报,人们竟发现了意外的东西,那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注释】

(1)亚拉腊山,土耳其火山,海拔5165米,根据《圣经》,是诺亚方舟到达之处。

(2)诺亚方舟,根据《圣经》,上帝命令诺亚建造方舟,诺亚全家与各种牲畜乘方舟渡过洪水,到达亚拉腊山,后来在那里繁殖出新的人类。

(3)查尔德,地名,在伊拉克下美索不达米亚,古代称为巴比伦。

(4)伏西比乌斯(265—340),该撒利亚城大主教,宗教历史学家。

(5)克洛诺斯神为希腊宗教中的男神。在文艺作品中,他被说成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地神该亚的儿子。

(6)尚波利翁(1790—1832),法国东方学家,他于1822年首先学会认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7)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阿卡德语文学作品,以英雄吉尔伽美什的事迹为主题。

(8)巴比伦和亚述掌管天气的神。

(9)美索不达米亚宗教所信奉的神。

(10)美索不达米亚宗教所信奉的神。

(11)美索不达米亚宗教所信奉的神。

(12)美索不达米亚宗教所信奉的神。

(13)美索不达米亚宗教所信奉的神。

(14)中东的考古遗址。

(15)中东的考古遗址。

(16)中东的考古遗址。

(17)中东的考古遗址。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