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科普一下。你们整天说王阳明王阳明,却不知道王阳明不叫王阳明。都看好了: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所以,王阳明的真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他的一生都是传奇,年少叛逆却成大器,一介书生却能用兵,更能创立心学,影响直至五百年后。王阳明不仅在哲学上颇有建树,在事功方面更是堪称后人典范。他不仅不畏奸臣迫害,还用很短的时间平定了明朝的宁王叛乱,功绩昭著后世。今天儒风小编为大家讲述王阳明的五件事,希望大家从学习心学大师的学问和功夫,感悟心学。
少年立志
生于书香世家,不等于能成为文化人,人的过什么样生活,一切取决于他的选择。一个晃头晃脑不知所以背诵的孩童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见问了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悟性,笑答:“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只见这四尺孩童反驳:“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这一句话,就是他以后要走的路。
这位不可得多得的人才,就是明朝圣贤——王阳明。在中华千百年历史长河,被称于圣贤又没于尘埃中的人不在少数。有人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之一相,张居正是也;那明若一贤,王阳明是也。
感悟:《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一定要高远,如果一个人把终生的目标定在荣华富贵上,那么他成功的时候就是他失败的时候。王阳明早在孩童的时候就立志做圣贤,的确有圣人的气概。
面对死亡,机智脱身
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正德皇帝是明代最风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无道,整天与一帮太监混在一起,游山玩水,酗酒逞强,把朝政当儿戏,只听任刘瑾等宦官胡来。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正德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死囚。
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和其它人一起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他们。正德皇帝看了奏疏,极不耐烦地对刘谨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刘瑾此时正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将他在途中害死。
王阳明行至钱塘江,遇到了刘瑾派出的杀手。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并把自己的衣物留在岸边,制造了投水自杀的假象。浙江官府和他的家人都信以为真,在钱塘江中四处寻找尸体,还在江边哭吊了一场。王阳明潜逃到福建,想隐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担心影响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设法避过追杀,到贵州赴任。后来刘瑾倒台,王阳明被重新起用。
感悟: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纯粹的理论,他也不是一个理论家。“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事情的一体两面。如果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会自然而然付诸行动;如果没有付诸行动,那就是我们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道理,没有真正“知”。所以心学点破了知和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面向实践的。
龙场悟道
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
话说王阳明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配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王阳明惨遭此祸,心境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他由繁华、恬静、文雅、舒适的万户京城,陡然漂落到偏僻、荒凉、寂廖、冷漠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跌入万丈深渊。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忽忽,悲愤忧思无法排解,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一线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发挥了独立思考,探索到人生解脱之路。
他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把)玩(周)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在龙冈,他写成了《五经臆说》,以其极富反叛精神的“异端曲说”向程朱理学发起猛烈轰击。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质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无亲无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度过了难关。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一个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
感悟:在王阳明的一生中,龙场的确时间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在这里,王阳明大彻大悟。他悟道了什么?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脱衣审案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被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府修文县治)。
在此任上,他捕获了当地的一个强盗头目。强盗头目在受审时跟王阳明说:我死罪难逃,之乎者也、道德廉耻我不想听了,要杀要剐你就痛快些!
王阳明说:我不跟你谈道德廉耻。今天真热啊!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的难受呢!当然喜欢这个建议。两人把外衣脱了,王阳明又说:怎么还这么热呀!咱俩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又依了他。于是,大学问家与强盗头目在公堂里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肌肉大PK。
王阳明又发话了:还是热的不行!我俩把裤子也脱了吧!强盗头目愣了半天,又依了他。到此,两个人只剩下了一条内裤。不想王阳明又来了个提议:罢了!罢了!咱俩还是把裤头也脱了吧,图他个轻松自在!
眼看这场脱衣表演快要进入到高潮了,谁知那强盗头目却在这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于是,王阳明开始了这番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说明你内心还有一些羞耻感。这羞耻感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一些表现呢?看来我还是可以跟你讲道德廉耻的!至此,强盗头目被彻底折服,乖乖地认罪伏法。
这是发生在500年前的故事。正德年间,天下并非一片光明,那个年代据说是怪诞的、荒淫的、无耻的和腐败的。可是,武宗皇帝毕竟还拥有王阳明这样的大贤,甚至连江洋大盗都还在乎其裆内的那半斤道德。
感悟:王阳明从《孟子》里受到启发,提出了“致良知”。致良知是中阳明心学的主旨。《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在这个故事里,王阳明巧妙地运用“脱衣”法,让冥顽不灵的强盗头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羞耻感,进而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良知良能,可以说王阳明运用脱衣法帮助强盗头目“致良知”。
迅速平定宁王谋反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期间,王阳明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到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哗变。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就这样,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他迅速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不但没有受到嘉奖反而招至飞来横祸。原来,正德皇帝感觉在宫里呆着没什么意思,正想借宁王叛乱之际“御驾亲征”,过一把打仗的瘾。没想到王阳明这么快就平定了叛乱,正德皇帝龙颜大怒,认为王阳明轻而易举地平定叛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有官员乘机上奏,说王阳明与宁王串通一气,所以才会轻易将宁王俘获。
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假装把宁王放掉,让自称为“威武大将军”的正德皇帝率领大军“亲自”把宁王捉住。皇上和太监们总算过了一把瘾,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闹剧。他们“亲征”后装模作样地宣布: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平叛以胜利结束等。平叛宁王的功劳记在了正德皇帝和宦官身上。王阳明保全性命已属万幸,自然不敢再奢望什么功劳,他的仕途再一次陷于低谷。
感悟:王阳明评定宁王叛乱后,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例说,自己喝和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附王阳明年谱
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县龙泉山瑞云楼。
1482年,十一岁,随父亲王华(新状元)居住在京师。
1488年,十七岁,回余姚与诸氏完婚于江西南昌。诸氏,余姚人。
1489年,十八岁,偕夫人回余姚,识娄一谅、信圣人必可学而致之。一改活泼性格,严肃求成圣人,格竹失败。
1492年,二十一岁,举浙江乡试。明年会试下第,归余姚,结龙泉诗社,对弈联诗。
1497年,二十六岁,寓京师,苦学诸家兵法。想借雄成圣。
1499年,二十八岁,举进士出身,二甲第七,观政工部。 与七子倡和,是所谓泛滥词章时期。
1500年,二十九岁,在京师,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到直隶、淮安审决积案重囚。游九华山,出入佛寺道观。
1502年,三十一岁,告病归余姚,筑室阳明洞天,静坐行导引术,能先知,后因其簸弄精神,不能成圣,摒去。
1504年,三十三岁,在京师,秋季主考山东乡式。九月改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1505年,三十四岁,开门授徒,与湛若水定交。
1506年,三十五岁,上封事,下诏狱,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1507年,三十六岁,赴谪至钱塘,过五夷山,回越城。
1508年,三十七岁,至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1509年,三十八岁,在贵阳,受聘请主讲文明书院,始揭知行合一之旨。
1509年,三十九岁,三月任庐陵知县,十二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路过辰州、常州时教人静坐补小学工夫。
1511年,四十岁,在京师,正月调吏部验封司清司主事。二月为会试同考官。十月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
1512年,四十一岁,在京师,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黄绾、徐爱等几十人同受业。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据>古本立诚意格物之教。
1513年,四十二岁,赴任便道归省。十月至滁州,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游琅铘、襄泉间。新旧学生大集滁州。教人静坐入道。
1514年,四十三岁。在南京教人存天理去人欲。
1514年,四十四岁,在京师,拟>未上。上疏请归,不允。
1516年,四十五岁,在南京,九月,经兵部尚书王琼特荐, 升都察院佥都御使;平定征南王谢志山、金龙霸王池仲容等江西、福建、广东、湖广等地的暴动。
1517年,四十六岁,正月至赣,二月平漳,十月平横水、桶岗等地,行十家牌法。
1518年,四十七岁,正月征三溧。六月升都察院右都御使,荫子锦衣卫,世袭百户 。 七月刻古本>。刻>。 八月门人薛侃刻>。九月修濂溪书院,四方学者云集于此。
1519年,四十八岁,六月,奉命勘处福建叛军,至丰城,闻宸濠反,遂返吉安,起义兵。旬日平宸濠。与前来平叛的宦官周旋。
1520年,四十八岁,在江西。王艮投门下,艮后创泰州学派 。阳明自言在应付宦官刁难时全靠良知指引。
1521年,五十岁,在江西。始揭致良知之教。五月,集门人于白鹿洞。六月升南京兵部尚书。九月归余姚,封新建伯。
1522年,五十一岁,在绍兴[山阴]。正月疏辞爵, 二月父王华死。丁忧。有御使承首辅杨廷和旨意倡议禁遏王学。
1523年,五十二岁,在绍兴。来从游者日众。 南京刑部主事桂萼议大礼得宠。
1524年,五十三岁。在绍兴。四月,服阕,朝中屡有荐者。 有人以大礼见问者,不答。十月,门人南大吉绪刻>。
1525年,五十四岁,在绍兴。夫人诸氏卒。 礼部尚书席书力荐,不果。决定每月朔望在余姚龙泉寺之中天阁聚会生徒。十月,立阳明书院。
1526年,五十五岁,在绍兴。十一月庚申,子正聪生,七年后黄绾为保护孤幼收为婿,改名正亿。
1527年,五十六岁,在绍兴。四月邹守益刻>于广德州。九月出征思田。天泉证道,确定四句教法。
1528年,五十七岁。二月平思田之乱。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公历1529年1月9日8时许, 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
来源:儒风大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