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持续时间长达30年的越南战争可谓20世纪最重大的军事冲突之一。它甚至一度吸引了全世界各方的力量,其中两股力量——最初是法国,之后是美国——意欲压制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南革命势力,但都未取得成功。对于法国来说,铩羽而归标志着它的殖民帝国最终走向终结,而对美国来说,战争给它的身体带来了一道深深的伤口,时至今日仍未能愈合。
在本书中,我试图阐释这场令世人瞩目的战争何以开始,又缘何结束。为此,我参考了多国新近解封的外交文件,同时遍阅已出版的文献资料。全书的开场是1919年一战后的凡尔赛和会,年少气盛的胡志明向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递交要求越南独立的请愿信。而全书的结尾放在了40年后,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开始,美国做出了宿命般的决定,想要在法国人一败涂地的地方打个翻身仗,一举挫败越南革命。在这期间,是年复一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谋略与误算,各方领导人都使了一系列的昏着,最终导致一场显然可以避免的斗争演变成血腥而冗长的现实。
尽管表面上看,这貌似一场双边冲突——一方是决意夺回对印度支那殖民统治的法国官员,另一方是决心以全新的后帝国主义秩序重新定义这个国家的越南革命人士——但它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属于国际事务。美国和英国在早期支持法国的求战准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在1949年,随着中国内战结束,中国成为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重要盟友。在1950年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均给予胡志明政府外交承认;其后不久,中国进而向越盟提供了武器、顾问,并帮助其训练军队。越盟虽不再需要依赖在丛林敲敲打打生产或从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胡志明和他的同僚们也不再需要完全依靠他们自己有限的资源和设施用于训练军队,但与此同时,他们此时得接受中方在军事策略和计划方面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因为中方希望通过对越盟的扶持,用以提升本国在亚洲的国际形象,同时夯实其南部疆界的安全。
1949~1950年的这些事态发展,使得斗争逐步成为亚洲冷战政治的核爆点。这样一来,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既是殖民主义冲突,同时也是冷战角力。然而,尽管美国对法方的物资援助一直远高于中国和苏联对越盟的支持,运气仍旧慢慢从法国和它那由保大统治的越南代理政府一边溜走。1951年,在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将军领导下,法国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这些胜利还不足以重挫越盟的军力。到了1953年春天,随着战争进入第七年,而且看起来根本没有尽头,法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在显著抬头。而在主流政治谱系的另一端,也开始涌现出及早撤出印度支那的提案,但提案被驳回。于是,战争继续如火如荼,而美国也在不断提高其物资援助的级别,到了1954年年初,美国的纳税人已经要承担法国四分之三的军事支出。轰炸机、运输机、海军舰队、坦克、货车、自动化武器、小型武器和弹药、无线电台、医院及工程设备,以及经济援助源源不断地大量涌入印度支那。1950~1954年,美国在印度支那战争中的投入总计达30亿美元左右。
事实证明,这30亿打了水漂。1954年5月7日,借助中方的援助与智囊团,武元甲将军的军队重整旗鼓,在奠边府大举攻下法军要塞。已经在日内瓦展开的和谈把冷战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美国、苏联、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挝、柬埔寨,以及由保大和胡志明领导的这两个格格不入的越南政权——拉到了一起。法国和胡志明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共同签署的1954年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为界,暂时将越南分割成两部分;胡志明政府占据北部,保大政权退守南部。起初谈判并不顺利,但中国和苏联担心美国会在未能缔结协议的情况下干预越南事务,故受到中苏施压的胡志明政府这才同意让步。北纬17度线充当的是军事停火线的作用,而非国家疆界,此外,和谈还定下时间表,定于1956年举行统一大选。
美国深信日内瓦协议最终意味着共产主义的胜利,因此从早期就做好了颠覆和破坏的准备。在越南南部,美国帮助吴庭艳架空保大,建立越南共和国。吴庭艳身在一个佛教国家,却笃信基督教,他是一个坚定的国家主义者和反共人士,但缺少民意支持。当胡志明和国际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一些人力促遵循日内瓦协议精神、举行全国大选时,吴庭艳和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却无意于此,他们担心越盟领导人会在选举中获胜。就这样,一场新的越战已经搭好了舞台,一伺时机合适就将开场。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南越开始爆发暴乱,行动得到了河内政府的支持与指引,到了60年代初,美国着手直接加入军事斗争。
美国人当时并未明明白白地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法国人曾经在他们之前遭遇到的很多问题,他们也终将遭遇。当然不会是所有问题都碰上,但问题之多,已经足以令著名作家伯纳德·B.福尔在后来说,在60年代晚些时候,美国人“做着跟法国人完全不同的梦,走的却是同样的路”。
本书旨在做一次尝试,描述和阐释这一切何以发生,以及它对我们理解越南长期且血腥的冲突而言意味着什么… …
目录
前言
序幕 一个在巴黎的越南人
第一部分 解放 1940~1945年
第一章 “帝国与我们同在!”
第二章 反帝国主义
第三章 交叉路口
第四章 “人生而平等”
第二部分 殖民战争 1946~1949年
第五章 修士勇者
第六章 火花
第七章 没有前线的战争
第八章 “如果我接受了这些条款,那么我就是个懦夫”
第三部分 当东方遇到西方 1949~1953年
第九章 “冷战中心”
第十章 4号公路的枪炮声
第十一章 让·德·拉特尔陛下
第十二章 文静的英国人
第十三章 转折点未现转机
第十四章 艾森豪威尔主政
第十五章 纳瓦尔的美国方案
第四部分 坩埚 1953~1954年
第十六章 众神竞技场
第十七章 “我们有种感觉,他们将在今晚发动总攻”
第十八章 “越南是世界的一部分”
第十九章 美国人涉足
第二十章 杜勒斯VS艾登
第二十一章 眼泪谷
第五部分 某种形式的和平 1954年
第二十二章 拥有像这样的朋友
第二十三章 “我们必须尽快行动”
第二十四章 “我亲眼见证宿命被意志折服”
第六部分 紧握火炬 1954~1959年
第二十五章 除了在这里取胜,我们别无他选
第二十六章 带来奇迹的男人
第二十七章 分崩离析
尾声 不同的梦想,同样的脚步
鸣谢
参考文献
索引
这里是西贡,位于越南南部,地处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中心。1951年10月,一个天气晴好的秋日,年轻的马萨诸塞州众议员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以下简称JFK)乘机抵达该市的新山一机场(Tan Son Nhut airport),同行的还有他弟弟罗伯特和妹妹帕特丽夏。34岁的肯尼迪苍白、消瘦,正遭受着暗疾折磨。他本意是通过这次为期7周、距离长达4万公里的亚洲和中东之旅给自己的外交履历镀上一层金,好为来年的参议员竞选做准备,没料想一种叫爱迪生氏症(Addison’s disease)的病在行程尾声差点要了他的命。[1]除了印度支那,他到访的地方还包括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泰国、马来亚、韩国和日本。
肯尼迪格外期待行程中的这一站。他知道,印度支那正处在一场激烈的斗争之中:得到美国支持的殖民国家法国和其印度支那的盟友,对抗得到中国和苏联支持、由胡志明(Ho Chi Minh)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Viet Minh,以下简称“越盟”)。在过去近五年间,斗争越演越烈,结束遥遥无期。一开始时,它主要是法国人和越南人之间的问题,其起源是法国领导人意欲重建二战前就已存在的殖民地国家和国际秩序,而越南民族主义者决意要用后殖民秩序重新定义这个国家。而今,这场危机正逐步发展为亚洲冷战政治的焦点,且这位众议员深知,它将会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地位日显,也会相应地影响到他本人的政治生涯。
在飞机刚刚落地,肯尼迪兄妹三人走下舷梯时,附近突然传来一阵枪声。肯尼迪问道:“这是怎么了?”“小规模交火,”有人回答说,“又被越盟袭击了。”三人很快发觉,西贡(旅游作家们喜欢老生常谈地称它为“东方巴黎”)呈现给游客的繁华外表无非一层薄薄的伪装,掩饰着紧张与不安定。咖啡馆里确实挤满了人,面包房里堆着法棍面包,时髦的卡蒂纳街(rue Catinat,旧日法文街名)一派生意兴隆的景象。但餐馆的露台上罩着防御手榴弹的护网,空气中弥漫着可以感知的焦躁气氛。这里正在打仗,尽管主战场是在北方的北圻地区[2],但西贡同样地处战火纷飞的乡间。越盟的根据地距离这里不到40公里,而且他们频繁对西贡附近的农村实施进攻——这类行动往往可以用肆无忌惮来形容… …
(如何免费下载: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361图书馆”,在对话框内发送“验证码”三个字,系统自动回复数字验证码,将验证码输入网站中,即可免费下载所需内容。)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