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鲜有历史事件会像古巴导弹危机那样受到如此多的研究和分析。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发生的十三天,是人类历史上距离核战争毁灭最近的一次。无以计数的杂志、书本、纪录片、研究总统决策的论著、大学课程、冷战两大阵营的会议和好莱坞电影,都对这十三天进行了探究。尽管关于这一事件的文献卷帙浩繁,但类似电影《最长的一天》或《总统之死》那样分秒详尽的叙事却尚未出现。
大多数关于这场危机的作品不是回忆录,就是学术研究,关注的是这个宽泛而复杂的话题的某一方面。如此浩瀚的学术文献似乎淹没了关于人的故事:20世纪的一次史诗般的、调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规模人力和物力的事件,巨大压力下的生死抉择,从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到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巨大人物阵容,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故事。
在本书中,我想重点展开叙述小阿瑟·M.施莱辛格(Arthur M.Schlesinger,Jr.)所称的“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帮助新一代的读者再现冷战中这次极具代表性的危机。对肯尼迪政府来说,1962年10月27日是一个“黑色星期六”。这一天跌宕起伏,令人如坐针毡。这一天,地球离核毁灭如此之近。这一天,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和尼基塔·S.赫鲁晓夫(Nikita S. Khrushchev),两股对立意识形态的代表人物,将地球拖入核毁灭边缘。这一天,他们离坠入深渊仅有一步之遥。如果说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关键性时刻,那么“黑色星期六”就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决定性时刻。换言之,毁灭日之钟的时针离午夜只差一分钟。
这一天的开始,是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用电报请求赫鲁晓夫使用核武器打击他们的共同敌人。这一天的结束,是肯尼迪兄弟私下提出条件,撤走美国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以换取苏联导弹撤离古巴。同样是这一天,苏联核弹头被运到古巴导弹基地,U-2侦察机在古巴东边被击落,另一架U-2侦察机在苏联领空迷失方向,苏联核潜艇被美军的深水炸弹强行逼出水面,古巴对低空飞行的美军侦察机开火,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了全面入侵古巴的计划,苏联将战术核武器部署到距关塔那摩美国海军基地15英里的范围内。以上任一事件都可能触发两个超级大国动用核武器。
我试着结合历史学家的方法和新闻工作者的技巧来讲述事件。距导弹危机发生已久远,档案开放的程度足以再现当时的绝大部分机密。许多危机的亲历者仍旧在世,并且乐意回顾当时的情景。在两年的深入研究中,我深度挖掘了旧有记录,采访了亲历者,拜访了古巴的导弹部署遗址,研究了数千幅美国侦察机拍摄的照片。我感叹从中发现的新材料如此充裕。最具启发的往往是那些角度不同、内容各异的材料,比如对苏联老兵和美国情报拦截员的采访、美国U-2飞行员的回忆录等。此外,我还在国家档案馆发现该飞行员驾机误入苏联两小时的飞行路线图,这份地图先前从未公布。
尽管研究导弹危机的学术作品汗牛充栋,世人未知的故事仍然多不胜数。本书出现的许多苏联老兵,有的曾操控核弹头并且瞄准美国城市,这些人以前从未接受过西方学者的采访。据我所知,导弹危机的研究者们尚未开始研究档案馆中数百盒情报录像带原片,而这些材料却详细记录了关于古巴导弹基地的建造和投入使用的过程。本书首次通过利用这些档案资料而确定了10月24日那天早晨美苏两国军舰的位置。用迪安·腊斯克(Dean Rusk)的话来说,那天双方已经到了“眼球对眼球”的地步。
其他史料资源也是专门研究总统决策的学术圈子的参考重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肯尼迪和他最亲密的顾问长达43小时的磁带录音,苏方学者曾对这些录音进行详尽的研究。白宫的录音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记录,却也只是这个大事件的冰山一角。危机期间,流入白宫的部分信息是不真实的,仅仅依赖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和约翰·麦科恩(John McCone)作为总统助理的声明,而不用其他历史记录佐证,就很可能以讹传讹。在下面的叙述中,我将指出一些最明显的错误。
正如新千禧年的头几年,20世纪60年代初期也是经济、政治和科技经历剧变的年代。帝国一个个消亡,新的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世界的版图被重新划分。当时的美国享有绝对的战略领先地位,而这样的地位也招致了强烈的不满。纵使强者也有脆弱的一面:美国的中心地带前所未有地遭到了来自遥远的他国的巨大威胁。
当时的世界就像今天一样经历着科技革命的阵痛。飞机能够以音速飞行,电视能够瞬间跨洋传送大量图像,按几下按钮便可触发全球性的核战争,世界正成为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所称的“地球村”。然而,变革却还只是半成品:人类的能力足以让世界瞬间毁灭,却仍需要借助星星导航;美国人开始探索太空了,但苏联驻华盛顿大使却还需要召唤信使骑着自行车来大使馆取电报,以便将电报传至莫斯科;美国军舰能够迅速接收来自月球的信息,却需要数个小时才能解密一份最高机密情报。
古巴导弹危机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充满难以预知的曲折变化。历史学家们喜欢从一些难解的事件中找出逻辑、先后顺序以及必然性。正如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所说的,历史是“向前进行”但“向后理解”的。我试着呈现一种故事正在进行的状态,情节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倒退的,以为读者保留故事的悬念和不可预知的情节。
为让读者了解“黑色星期六”的背景,本书以“十三天”开头。“十三天”因为博比·肯尼迪(Bobby Kennedy,罗伯特·肯尼迪的昵称)的1968年回忆录而名声大噪。我把危机第一周(也就是在约翰·肯尼迪向赫鲁晓夫发出最后通牒前、华盛顿进行艰难抉择的那一周)的故事压缩成一章。随着事件发展步伐加快,叙述也会越来越详细。我用了六个章节讲述从10月22日星期一到10月26日星期五发生的事情;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我详尽描述了危机高峰的“黑色星期六”以及危机解除的10月28日早晨。
古巴导弹危机是全球性事件,波及全球二十四个时区同一时段所发生的事件。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地点,从华盛顿、莫斯科和古巴,到伦敦、柏林、阿拉斯加和南太平洋,甚至还包括北极。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本书涉及的所有时区的时间均换算成了华盛顿时间(并在括号内注明当地时间),每页的页眉则注明当前时间。
本书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分别来自华盛顿和莫斯科的两个人竭力摆脱他们所释放的核危机恐惧。然而,正是危机过程中那些次要的情节让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如果说那些看似次要的角色会随时上升为故事的主角,那么也不难理解,书中看似次要的情节也能随时喧宾夺主。真正的问题不是肯尼迪或赫鲁晓夫是否愿意遏制危机,而是他们能否遏制。

第一章美国人1962年10月16日,星期二,中午11∶50
中央情报局的首席图像分析师此刻正站在总统面前。阿瑟·伦达尔(Arthur Lundahl)手中握着指示棒,他将马上向总统揭示一个几乎会让世界陷入核战争的机密。
这秘密正藏在三张黑白照片里。照片贴在黑色公文包里面的一个消息板上,显然是用强大的变焦镜头从高处往下拍摄的。乍一看,颗粒感十足的图像显示的是田野、森林、曲折的乡间小道,一派平和的田园风光。在其中一片空地上,可看到管状物体。其他地面上则是排列整齐的椭圆形白点。约翰·F.肯尼迪后来回忆说,自己将这里误认为是“足球场”。那天早上看过这些照片后,他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还以为这只是“腾出土地做农场或者盖房打地基”而已。[1]
为帮助肯尼迪总统了解这些图的重大意义,伦达尔用箭头标出了这些点和小块,用大写字母标明“竖直发射设备”“导弹拖车”以及“帐篷区”。他正要展示消息板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一阵吵闹。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冲进了白宫守卫最为森严的房间。
房间里14位美国权力顶层的人都看向了门口,只见卡罗琳·肯尼迪(Caroline Kennedy)跑向父亲,激动地说着:“爸爸,爸爸,他们不放我朋友进来。”[2]
这些面色阴沉的黑衣人早已习惯这样的场面。看到总统从皮垫椅子上起身并把孩子领到了内阁会议室的门口,他们都放松了紧皱的眉头,露出了笑容。
“卡罗琳,你吃糖了吗?”[3]
没有回答。总统露出微笑。
“告诉我,是吃了,还是没吃?”
总统将手搭在女儿肩膀上,父女俩走出去了几秒钟。当肯尼迪再回到办公室,又是一脸的严肃。他坐在放着总统徽章的长桌正中间,背对着玫瑰花园。他身旁分别是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对面是他弟弟、副总统以及国家安全顾问,他们身后放着林肯的半身铜像,铜像周围则是几尊帆船模型。壁炉上方右侧是经过美化、头戴假发的乔治·华盛顿的肖像,它是由大名鼎鼎的吉伯特·斯图尔特创作的。
肯尼迪总统宣布会议开始。
肯尼迪听着关于克里姆林宫“表里不一”的证据。在旁人眼里,他显得异常平静。苏联人表面声称无能力、无意图,实际上却早已私下在离美国海岸不到100英里的古巴部署了地对地核导弹。在中央情报局看来,导弹的射程达1174英里,能够打击美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如果装上核弹头发射的话,13分钟内就可在华盛顿上空爆炸,将这个美国首都变成一片焦土。[4]
伦达尔从他的包里取出消息板,放到桌上,他用指示棒让总统注意到发射起竖器附近的导弹拖车,拖车上盖有帆布,而附近的地面上还停有7辆这样的导弹拖车。
“你怎么知道这是中程弹道导弹?”总统问道。他的声音短促而紧张,表面的平静却掩饰不了随即喷发的怒火。
“是从长度来判断的,总统先生。”[5]
“什么?从长度?”
“是的,物体的长度。”
在过去36个小时里,中情局专家们仔细研究了关于古巴西部山丘溪谷的数千张侦察照片。他们发现了照片中有连接椭圆圆点和管状物体的信号电缆。他们用一台半间房大的新型曼恩模型621号(Mann Model 621)比测仪测量了管状物体的长度,长达67英尺。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仪式上,他们曾拍到同样长度的导弹。
总统问了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导弹是否准备好可以发射?
专家们并不确定,因为这得看导弹和核弹头的装接速度。一旦装接好,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发射。目前尚无证据显示苏联已把核弹头运到导弹基地。如果弹头已经送达的话,在附近应该看得到安全储存设施,但是目前显然没有… …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隐藏内容
本内容需权限查看
  • 普通: 20金币
  • 会员: 免费
  • 永久会员: 免费
已有1人解锁查看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