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看戏的由来·研究国剧·名角谈话·著述
第二章 编戏
第三章 国剧发扬到国外
第四章 创立国剧学会
第五章 从事著作
第六章 征购·整理
通识课堂
第一章
看戏的由来·研究国剧·名角谈话·著述看戏的由来
谈起我所以爱好戏剧来,话太长了,大致说有六种原因。
一是吾乡在明朝昆弋腔就很发达。父老相传,从前大的书房(学生做文章的,为大书房)大多数的先生学生都能唱昆弋腔,许多书房到保定府去考的时候,都在车上带着锣鼓琴笛等乐器,住在店里,无事时就唱起来。能唱昆弋者,不只吾高阳,左近多有之,如安新县也很多。后来渐渐衰落,据老辈说,是因为南方反乱,大家心神不安的关系。后慈安太后及同治两次大丧,遏密八音,北京不能唱戏,有两个昆弋班,因为与吾乡昆弋班向有来往,于是便投奔吾乡去演,借谋生活。盖北京禁止虽严,而乡间则较松,故能随便演唱,县官假装看不见,再暗给差役几个钱,也就没人干涉了。由此一来,吾乡的戏,又发达了百十来年。不但昆弋,因为同时有北京的梆子班也到吾乡去演,所以梆子腔也很发达。吾乡有两句话说,有几个村子,狗叫唤都有高腔味儿。此虽为笑谈,然足见能唱的人多了。因自幼有听戏的习惯,我虽不会唱,但狗叫都有高腔味儿,我或者可以比狗好一点吧。
二因舍下几世都能唱昆弋腔,先曾祖竹溪公(名正训)本就能唱,后中嘉庆年进士,为阮芸台先生(元)之门生,因此多与江浙人往返,故颇知其中之意味。先祖叔才公(钟庆)能唱百余出。先君禊亭公(令辰)乃光绪甲午进士,为翁同、潘祖荫诸公之门生,亦常与江浙人谈到昆曲,亦能歌数十曲,与吾乡之昆弋班诸老角无不相熟,且能背诵昆曲很多,如《北西厢》《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差不多都能整部背诵。然而只偶尔唱唱,不但未登过台,且未上过笛子,且未正式研究,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虽不禁止观剧,然亦不提倡,所以我们这一辈就不会了。但因家藏南北曲很多,也不断看看,也能知一二,所以看剧的瘾,永远是很大的。
三因吾村有武术会,会打拳的人极多,且都是花拳门。花拳极花哨,除几十套拳术外,用枪刀等器的套子也不少,可以说哪一种兵器都用,不像太极行役等门专靠拳术。比方行役门之用兵器者,只有齐眉棍,按高尚说,自以上两门为高,但它不够花哨,所以国剧中只吸收了花拳的武术,如各戏中之打把子,在明朝不是这样子,后来才吸收的。我们小孩,因平日看惯了打拳及各种兵器,所以看着戏中的武戏,也特别感兴趣,由此就更爱看戏。
四是入了同文馆以后,自己以为便不能常听戏了,一则功课一定忙,没工夫听戏,二则乡间看戏,永远白看,绝对没有花钱的,到北京必须花钱才能听戏,我一个学生,哪有许多闲钱看戏呢?所以就不能常看戏了。事有凑巧,我们同学中,有一位文质川先生,他比我入同文馆早三年,他虽是学生,可是在都察院有个都事的差使。御史等听戏,当然可以要包厢,都事阶级低,只可以要一张桌,然而不用花钱,所以他请我们去听戏。八个人坐一张桌,若买票则须九吊多钱(一吊合大洋一角),他不用花钱,只给赏钱便足,赏钱不过一吊,合一角。最初是他自花钱,后来我们大家凑,每人一百,约合大洋一分,下短若干归他出,最后我们七个人共凑一吊,他白听,可是外面仍归他赏。按这种观客,戏园自然不敢不敷衍,但他不欢迎,可是看座的茶房(上海所谓案目)却极欢迎,因为倘买票,则约合九吊五六百钱,给他十吊票,其余四五百便算是赏他的钱,他也不敢再争,倘不买票则至少要赏他一吊,所以他特别欢迎,因此每逢星期日,也常常去听戏… …
(如何免费下载:请关注本站微信公众号“361图书馆”,在对话框内发送“验证码”三个字,系统自动回复数字验证码,将验证码输入网站中,即可免费下载所需内容。)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