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里往往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有时能从中猜出他的籍贯。比如见到一个姓林的中国人,很多人会猜测他是福建人;黄姓者很可能是广东/广西人。这样的猜测有着统计数据支撑——中国林姓人口中 57% 分布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这三省中又以福建的林姓占比最高。
福建有句俗话:“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都“排满街”了,可见这些姓有多么常见。福建省会福州,林姓为福州第一大姓,户籍人口中共有 970138 人姓林,占总人口的 16.08%,而陈姓也不甘落后,以 15.78% 排名第二。两姓相加即已占到福州近三分之一人口,如果加上黄郑以及第五大姓王,可占总人口的 46.06%。
中国的不同地区占优势的姓氏也不同,总体而言,以中原地区较为多样,相对统一,各边缘省区,则各有优势明显的特色大姓。回到福建的例子,“陈林黄郑”中,只有陈、黄属全国性的大姓。但陈姓全国排名也不过第 5 位,约占总人口 5% 不到,黄姓位列全国第 8 位,林姓则不过是第 16 大姓,郑姓更是排位在 20 名以后。
中国姓氏地图
和福建一样,不少地区的优势大姓,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占优,尤其是南方地区。而全国范围内最主要的姓氏,也存在地区分布的不平衡。
以王、黄为例,众所周知,王姓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姓,北方范围内,王姓毫无争议占优,它是华北和东北 16 个省区的第一大姓。在东北的吉林(11.0%)和辽宁(10.7%),王姓更是能占到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王姓在北方的巨大优势,保证了它在全国统计中的地位。到了南方,王姓的势力明显衰落。与之相比,在华北和东北明显落后的黄姓开始占优。
黄姓贵为广西第一大姓,占人口总数的 7.62%,在广东也有 6.94%,是广东第二大姓。在这些地方,黄姓的势力均远远超过王姓。广东人口基数庞大,广东黄姓人口占全国的 21.65%。粤桂闽湘川赣六省区的黄姓占全国的 60.75%,这些南方省份共同发力,将黄姓挤入全国十大姓。
为什么姓氏的分布有如此明显的区域差别?这些当地大姓是如何在各地崭露头角,攻城略地的?
这当然和姓氏的起源地区不同相关。每个姓氏都有祖先的传说,至今,姓氏总数尚无精确统计,其数量有说是 4000 多的,也有说是 5730 的,甚至有认为超过 10000 个的。一个个考证其起源发展的传说、历史难以操作,也并不能解释总体现象。
中国姓氏中的绝大多数为罕见姓氏,大姓数量非常有限且高度集中。它们能获得优势地位,其实和人口迁徙过程、社会地位等等因素的关联最为密切。
何为奠基者效应
除了入赘、改姓等特殊情况外,中国姓总体而言由父系传承,因此,姓氏的传递也遵循基因传递的一些规律。
由于概率关系,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一个地区的姓氏在代际传递时会逐渐减少——在妇女生育两个孩子的情况下,最终会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姓氏逃过绝嗣的命运而保留下来,因为其他姓氏的衰亡,剩下的姓氏就自然成为当地大姓。传统中国社会跨地区人员流动较小,不同地区最终发展壮大的姓氏略有不同,由此形成了初步的姓氏势力地图。
然而,现实毕竟不能简化为纯粹的概率事件,不少其他因素也左右了一个地区姓氏竞争的状况,如“奠基者效应”。这是基因传递的一条重要规律,即当一个种群中的部分个体由于种种原因和原来的种群隔离形成新种群时,其内部的基因多样性往往会降低。
举例来说,假如原始种群内有五个不相关个体甲乙丙丁戊的话,其中的两位丙和丁离开原有种群,到新的地方发展新种群,则这个新种群中就只有丙丁的基因,而缺乏另外三个个体的,其多样性自然会降低。反映到姓氏上,就往往会出现少数几种姓氏独大的现象。
最经典的奠基者效应莫过于法国殖民魁北克。在 1608—1760 年长达 150 多年的殖民史中,只有 8500 名左右法国殖民者迁居魁北克并结婚生育。1760 年,英国占领魁北克,法国移民几乎停止,但是由于魁北克居民的高生育率,魁北克的法裔人口迅速膨胀,现今魁北克 800 万居民有 600 万母语是法语,其中绝大多数是法裔。
所以魁北克的姓氏分布和法国大相径庭,且相当集中。其第一大姓 Tremblay 在法国本是排行 1000 名以后的小姓,在魁北克能占 1% 以上人口,第二大姓 Gagnon 和第三大姓 Roy 分别也占人口 0.79% 和 0.75%。相比而言,法国本土最大的姓 Martin 占总人口比例连 0.5% 都不到,第二大姓 Bernard 和第三大姓 Dubois 则连人口 0.2% 都没有。
中国没有像魁北克这样和本土隔离了数百年的殖民地,但福建林姓的发展壮大,一定程度上也是奠基者效应的体现。
福建的林氏自称源自中原,他们一般认为自己源出春秋时期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姬开。西晋末年,中原汉人大举南下,是为“衣冠南渡”。林姓跟随众多中原移民进入福建,当时入闽的主要姓氏有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史称“八姓入闽”。

八姓入闽的真实性尚存疑问,但无论如何,八姓在福建产生了明显的奠基者效应,八姓中前四姓林、陈、黄、郑,在福建这块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取得优势,导致福州地区的姓氏惊人地集中。
不过奠基者效应不能套用于中国其他地区。如黑龙江省十大姓,王、张、李、刘、赵、孙、杨、陈、于、徐与其主要移民山东省十大姓王、张、李、刘、孙、赵、杨、陈、徐、马相比,基本重合,排序也几乎一致。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相反的情况呢?
一方面,山东向黑龙江的移民时间短,分化还不明显,另一方面,“闯关东”的人数非常多——仅在 1927—1929 年,官方统计山东流入东北的移民就分别有 716621、603870、567809——如此巨量的移民,奠基者效应比起福建自是弱得多了。只是山东的部分地方性罕见姓氏,如直、昃等可能在黑龙江比较少见,甚或消失。
江浙地区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和福建一样,江浙自古就是接收北方移民的重要地区。不同的是,江浙距离中原距离更近,交通更加便利,经济也更为发达,因此来自各地的移民持续不断进入,移民时间、地域跨度更大,这导致江浙——尤其是江浙北部——奠基者效应远远没有福建明显。
杭州排行前五的大姓分别是王、陈、张、徐、李,基本都是全国大姓。杭州的姓氏集中度也相当低,第一大姓王不过占人口的 4.8%,其他大姓如陈姓 4.5%、张姓 3.2%、徐姓 2.9%、李姓 2.6%,五大姓相加还不到五分之一,与福州五个大姓占去一半的情况截然不同。
攀附地方豪族自动改姓
姓氏依附于家族存在,占据巨大优势的姓,往往有极为有利的因素使得该姓家族人丁兴旺。曲阜的孔氏就是一例。
孔氏在全国乃至全山东,都不算大姓,但在曲阜,孔子直系后代衍圣公家族备受优待,有更多的财力精力投身于繁殖后代。天长日久,曲阜的孔氏对当地其他姓氏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导致孔姓成为曲阜的第一大姓。
更有趣的是“改姓”。中国的老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是在强大的现实利益下,改为当地豪族之姓的情况也不罕见。
仍以曲阜孔氏为例,进入曲阜孔府的仆役无论原本姓什么,一般都跟着改姓孔。现存曲阜孔氏的族谱中,最晚共祖是中古时代的,但根据《曲阜地区孔姓人群 17 个 Y-STR 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的研究,曲阜孔氏 Y 染单倍群 C3(46.06%)和 Q1a1(27.01%)均高频出现——这意味着曲阜现今的孔氏中,相当部分为攀附孔子从而获得朝廷优待的后裔。
外家改姓,是中国的常见现象。不少全国大姓都通过这种方式吸纳了新的成员,壮大势力,尤其是其他民族汉化起汉名时。最近的例子是满族、蒙古族民众转用汉姓张、郭等,壮大了这两姓在北方地区的势力。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大批来自康国(今撒马尔罕)的粟特人谎称自己是会稽康氏,导致了会稽康氏大部分出现在北方的滑稽局面;贵为李唐国姓的李姓,则吸纳了大量千奇百怪的成员,从安国(今布哈拉)的粟特人,于阗的塞种,漠北的突厥人、西夏党项人到西南诸多民族,都在唐朝及其后大量采用李姓,乃至冒称是李唐皇室的亲戚。
然而,影响最深远的恐怕还是北方穆斯林普遍使用马姓。伊斯兰文化本不用姓,迁居中国的回族人往往以名取音近的姓。穆斯林最常见的名字穆罕默德(Mohammad)中的 ma,最容易让人联想到汉族已有的马姓,因此特别受回族欢迎。在大批用了马姓的回族的“支撑”下,马姓在北方的势力不可小觑,其在青海、甘肃以及宁夏分别占人口 2.62%、2.57% 和 2.09%,在京津冀疆陕晋豫蒙鲁占全省人口的比例也都超过 1.5%。回族在马姓中占比之高以致北方姓马人士往往会被当成回民。
到了今天,人口流动的速度、规模都远远超过从前,地方家族的影响力逐步降低,这些造成姓氏地方割据的因素影响在减弱。在可预见的将来,地方著姓的优势会越来越低,而全国姓的大姓,如李、王、张、刘、陈则有望继续扩大优势,说不定这五个姓中有一个有朝一日会在中国取得一家独大的地位,正如越南占全国人口四成的阮姓那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