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文前插图
序
前言
第一章 1789:世界被颠覆
一个麻烦重重的帝国
颠覆性观念的全球流通
压力之下的传统社会结构
1789年宪制危机
三级会议选举
三级会议召开
代表、人民和社会革命
第二章 人民的力量,1789—1792年
跨大西洋和跨欧洲的激进主义
从零开始
国王逃跑
新一届代表
战争与激进化
二次革命:1792年8月10日
第三章 处于持续危机中的共和国,1792—1794年
国民公会
审判国王
越来越多的敌人
吉伦特派的垮台
争端之夏
恐怖
文化革命
革命的反噬
第四章 军人的力量,1794—1799年
罗伯斯庇尔倒台
热月反革命
政治僵局:督政府
法军的胜果
为什么法国会胜利?
波拿巴通过埃及掌权
第五章 从波拿巴共和国到拿破仑帝国,1800—1807年
开创威权主义
推行和平
在国内树立支持
终身第一执政
重建奴隶制
转向专制主义
皇帝拿破仑一世
战争再次爆发
击败普鲁士和俄国,但未击败英国
成功的原因
第六章 拿破仑之鹰翱翔并最终坠落,1808—1815年
警察国家
折戟伊比利亚
奥地利,从敌人到伙伴?
附属国的合作与抵抗
战时法国经济
灾难性的莫斯科远征
雄鹰坠地
百日帝国和滑铁卢
结语 现代世界的锻炉
注释
参考文献
版权页
序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争议的重大事件。不同的人,处在不同时代,出于不同的立场而对它有不同乃至对立的评价。早在法国大革命尚未完全成为历史的时候,就有人在思考它的意义。尝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法国大革命的人不胜枚举。从大革命时代起,反对它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巴吕埃尔、伯克、德迈斯特、斯塔尔夫人——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这些作者的写作大多带有自身情感和经历的色彩,所以还不完全算历史书写。不过,从复辟王朝开始,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可谓正式诞生,大致形成了一个立场的光谱:一边是继承德迈斯特传统的反革命派,一边是激进的共和派,而在中间的是“自由派历史学家”[1]。就这样,人们就法国大革命的价值和意义议论纷纷。到了上世纪后半叶,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菲雷和索布尔等人之间的争论。就在大革命的经典叙事受到挑战的同时,史学研究范式也出现了诸多革新。而本书作者之一的林恩·亨特就是其中的关键学者。
说到林恩·亨特,熟悉新文化史的读者一定不会陌生。1989年,她主编了论文集《新文化史》,1999年又出了《超越文化转向》,两部著作可以看作是新文化史运动的宣言,也是其理论总结和反思。新文化史与年鉴学派还有“心态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史、社会经济史以及文化史,而是与人类学和文学理论结盟。新文化史的关键词是“话语”和“表征”,这反映了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林恩·亨特的专著,如《人权的发明》《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均已有了中译本。该书的另一位作者杰克·理查德·森瑟(Jack Richard Censer),可能国内读者没有那么熟悉,但他也是世界知名学者、法国大革命史的研究专家。他曾任乔治·梅森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的院长,写过《权力的前奏:巴黎激进报刊,1789—1791》(Prelude to Power: The Parisian Radical Press, 1789—1791, 1976)和《启蒙时代的法国报刊》(The French Press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1994),关注的是报刊在大革命中扮演的角色。他的研究涉及的文本接受史和传播史毫无疑问是新文化史中的又一个重要领域。在2001年,两位作者合作编写了《自由、平等、博爱:探索法国大革命》(Liberty,Equality, Fraternity: Explo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可以说是初步探索了“文化转向”之后,应该如何教授法国大革命史的问题。而在这部用新视角、新方法撰写的史书里,新文化史带来的广度与革命史既有的深度发生了巧妙的化学反应。
本书的文字颇为浅显,没有抽象的理论分析。因此从写作目的上看,这部书可以说是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时代的入门读物。但入门并不代表肤浅。在对种种复杂的事件和人物娓娓道来的同时,两位作者也为这部著作赋予了若干特色。贯穿始终,两位作者都在认真地回答前言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大革命是好是坏?如何评价运动的政治领袖和政治派别?大革命发生和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
那么,这本书是否较好地实现了作者的初衷呢?采取的又是怎样的思路?笔者以为,这部书的两个特色值得读者去体会和把握。这部书的特点之一是把对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放在对历史进程的客观叙事中,对大革命给予总体肯定,也指出缺陷;对历史人物都有褒有贬,将人的本性放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考察,把行为与动机相结合。作者这样做,反映了其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客观性追求,也让读者容易进入历史现场和语境,对历史中的人物产生同感。读者因此会读到一部立体的、鲜活的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历史。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种种问题,“我们不想直截了当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希望提供全面的叙述,激发读者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答案”。
这部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用新文化史和全球史的视野,反映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结构性的分析中,两位作者加强了对文化方面因素的论述,比如启蒙时期,各种思想的碰撞激发了对新社会的想象,再比如共济会在大革命汇聚人才推动革命方面的作用等,同时强调了大革命的全球联系,大革命与殖民地命运的联系。传统的国家或者民族中心的历史叙事不再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印度、东印度群岛、加勒比地区还有拉丁美洲都在叙事中有了一席之地。第一章的“颠覆性观念的全球流通”和第二章的“跨大西洋和跨欧洲的激进主义”都是全球史观的直接体现,而在结语部分,两位作者主要讨论的也是法国大革命在整个现代世界留下的回响。还有比较显著的一点是把殖民地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支线。在书的开头,两位作者就把圣多明戈(现在的海地)放到帝国主义的国际竞争视野下,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的全球性因素。而在拿破仑时代终结了大革命后,作者也不忘看看这对于殖民地又有怎样的影响。拿破仑尝试在海地恢复殖民统治和奴隶制,但以失败告终;而因果关系的链条还能进一步延长,“圣多明戈的奴隶叛乱成功为美国的西进铺平了道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带有美国历史学特征的研究思路也贯穿在这部导论性质的著作当中,比如女性史。巴黎妇女向凡尔赛进发当然是传统的大革命史都会讲到的事件。但在第二章,作者给奥兰普·德古热的《女权宣言》留了很大的篇幅,并附上相关的阅读材料。后续的每一章也基本都会涉及女性的境遇起伏与历史角色。
全方位的问题导向——这可以说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它不同于严肃烦冗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部面向本科生的读物。两位作者的文笔清晰凝练,将抽象的问题意识和庞杂的历史线索毫无突兀地融合进历史叙事中。将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放在一部300多页的书里,而且还能面面俱到,需要很深厚的功底。如何将这本书的内容和定位原汁原味地带给中国读者?笔者通读了译稿,欣喜地发现该书的译者董子云博士出色地完成了这个挑战。董子云博士是我的学生,在浙江大学历史系接受了法国史学科的系统训练,且是位经验丰富的译者。笔者对译稿的整体印象是,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的同时,专业性也有保障。所以在本书行将出版之际,收到为之撰序的邀请,笔者欣然接受,十分乐于对本书的特色和价值做个介绍。本书的出版定能为国内读者(尤其是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带去又一道历史学的美餐。
沈坚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
[1]Claude Mazauric,Rétour sur 200 ans d’histoire et de Révolution , dans Micel Biard(dir.),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Une histoire toujours vivante, Paris,Talladier , 2010, pp. 424-425.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