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古代的游子,走到一个山青水绿的地方,往往疑是看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因为那明月、小桥人家、岭上葱郁一片,总让人泛起乡愁,而乡愁似乎这是相似的。游子走天涯,水墨色的小路,枯瘦的风,细细的舟子,构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世界里为人所熟知的画面。
这样的游子是多愁善感的,欧阳修在这篇词上片写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游子,而在下片写思妇,则是寸心柔肠的女子。不同人物的思虑,期盼构成全篇的中心意旨。
佩带青玉的寒门游子,身着朴素的衣装,不带书童,不带金缕细软,他们的行吟和思乡,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乡愁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独立高楼的女子,明镜梳妆,坐看花落,亦是古典相思韵意辽远的一个场景。欧阳修的词提倡韵意于平实之中,语言精炼流畅,引人入胜,这首词里的游子,思妇也因此给人留下了更深远的印象。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梅残”,“柳细”,这是初春十分。终于度过了一个冬天。草熏风暖,这漫长的旅途,游子是心如止水。这个时节梅花已经凋残,柳枝细嫩,风儿暖暖的吹着,马车缓缓的走着,走的越远就越使人想念。游子,在古代的旅途上,总是会经历风寒与落魄,翻过了那么多的山岭,穿过了那么多的河流,还记得冬天的雪中梅花,苦涩的清香,宛在行囊之中。
游子的身份似乎总是与漫长的苦途联系在一起。青草的气息随着暖风吹来,思恋都是新鲜的味道。策马走过春日的田野,亮丽的景色映入眼帘,留下的是逐渐模糊的身影,消失在山下。
这样的一个游子,他走了太多的路。上路的时候是冬天,雪梅洁雅的色彩填满天地间的一切。到了这个草熏风暖的日子,身上和心灵里面已经有了疲倦和沧桑,寒暑的变化在他的心里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欧阳修笔下朴实淡然的色彩,都是中国古代游子形象的经典。春草绿,微风暖,这样的艺术形象是生动而清晰的,让人有着遐想和期待。“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旅人之愁,一路的风尘,慢悠悠的隐去,一直到视线之外,情景相生,意味隽永。的确,古代的某条曲折山路上,总会有这样离家的游子。
游子远去,词的下阕写的是一个女子的思恋之情。翻开一卷宋词,你就有可能在路上与这个游子相遇,路过高楼,望见梳妆的女子。
山头青云遮不住春色,天涯过客走不完世间山头。从词篇上下阕的关系来理解,这里看似转换了场景,实际上是作者思境的进一步内转,游子的身影逐渐淡出,思妇的身影出现在高楼栏杆之旁。


古人说,“高楼危栏,心系天涯”。谈论青山之外的孤身游子,只道断水消愁,不谈论人生的豪情壮志,只在春日风和日暖的时候慢慢行吟。而思妇则是独上高楼,遥望着更远处的风景,心下有万千滋味。
这样的女子,是不是让我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是千里送客,总是一样的悲愁,一样的不舍。
翻开书卷,来到这个女子视线中的那座山头,你会看到一重重的山,一道道的河。这就是古人写词,对韵外之意的追求。在这个古代游子,思妇的心中,这无可倾诉的相思,其实是通往大千世界的途径。那山色是他的灵魂,人间的千秋万事让他能够有写尽天下寂寞的心怀。
一个游子的心事,你是无法彻底知晓的。你只知道,在古代的长路上,四季风雨,都有这古朴灰色的身影在幢幢的走着;一个女子的心事,你也是无法猜测的。你只知道,在春山之外更远的远方,有她内心朝思暮想的人儿。是的。这便是古人心怀了。漫漫长路,每一次相逢,你都与这浪迹天涯的游子擦肩而过;高高的栏杆,每一次守望,你都与这春山之外的行人泪洒衣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