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
翻译似临画
翻译乃大道
翻译的甘苦
西风落叶
译海一粟:汉英翻译九百例
译境
译诗漫笔
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
翻译之艺术
目 录
代序 读傅雷译品随感 罗新璋
译话点滴
《高老头》重译本序
《贝姨》译者弁言
关于《老实人》一书的译名
翻译经验点滴
对于译名统一问题的意见
答陈冰夷查询
翻译书札
致宋奇
拆句之难——普通话是人工的,缺少方言的生命与灵魂——翻译时总是胆子太小——真正爱好,定能译好——旧译《高老头》改得体无完肤——极尽方法传达原作意义,而不在字面或句子结构上——数一数二之书,落入不三不四之手——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翻译不易有成绩——风格最难讨好——翻译仍需熟读旧小说——中国人的审美观与西洋人出入很大——译者的个性、风格,作用太大了——服尔德文笔简洁古朴——译者的文字天赋——翻译工作万言书
致宋希
翻译应不废进修
致黄宾虹
旧译嫌文字生硬
致傅聪
空谈理论没用,主要是自己动手——没吃足苦头,决不能有好成绩——艺术最难的是“完整”——译的东西过了几个月看就不满意——非细细研究不能动笔——天资不足,只能用苦功弥补——一词二译——“感慨”英译——巴尔扎克不愧大师——日译千字——翻译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受个人文笔限制——法国巴学研究着实有成就——巴尔扎克的哲学小说
致王任叔
封面题签的繁简体
致人民出版社编务室
谈译《不平等起源》
致楼适夷
脱销与重版——《克利斯朵夫》重印时不宜删去“重译本”字样
致人民文学出版社欧美组
《艺术哲学》宜加插图——寄《幻灭》并译序
致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关于译名统一——编辑部改动之若干处,似欠斟酌
致梅纽因
译《幻灭》与书中人物朝夕与共——翻译之难,比演奏家不遑多让
致罗新璋
领悟与表达——译事主张——译事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致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
恐谬误百出,贻误读者
致郑效洵
拟译《巴尔扎克传》——介绍巴尔扎克作品
致石西民
拟暂停译巴尔扎克小说
附录
傅雷研究资料目录汇编(一九七〇年——二〇一三年)
编后记 傅敏
代序
读傅雷译品随感/罗新璋
解放后,法国文学在我国得到较多的介绍,无疑应归功于广大西方文学工作者的努力,其中自然也包括傅雷先生的一份劳绩。傅雷不仅译作宏富,尤以译文传神取胜。拿傅雷译文与法文原文对照,读到精彩处,原著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在译者笔下颇能曲尽其妙,令人击节赞赏!
平明出版社一九五一年版的《高老头》正文前面,冠有一篇《重译本序》,傅雷先生开宗明义,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神似神韵之说,在二三十年代翻译论战时,不是没有人提过,但是这样宣言式的以传神相标榜,在我国翻译界似乎还是第一次。更重要的,是傅雷以其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翻译观点,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在读者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傅雷早在一九二九年出国留学时期,就开始作翻译试笔,至一九六六年去世,统共译出三十三部外国文艺著作。从译笔来看,似可分为解放前后两个时期。解放前的译作,用他自谦的话来说,是“还没有脱离学徒阶段”,也从不讳言旧译中的毛病。《欧也妮·葛朗台》初版于上海解放后的一九四九年六月。——以这一译作为标志,傅雷的翻译进入成熟时期,达到新的水平,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并根据自己长期的译事经验,提出译文“要求传神达意”的论旨,在文学翻译界,独树一帜,卓然成家
傅雷翻译的成功,傅雷的成功,在于悟得传神之法。
傅雷认为,传神,首先在于体会原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译”。傅雷在翻译一部作品之前,必先做好充分的准备。道理很简单,作家在秉笔之初,作品经过酝酿,人物、性格、情节、主题,多半已有成竹在胸;作为译者,想译好一部作品,就需穷本溯源,熟读原作,把故事情节记住,人物历历如在目前——只有经过这番心领神会、化为我有的功夫,翻译时才能高屋建瓴,下笔有“神”。对原作要能透彻理解,深切领悟——翻译就是要把译者自己理解和领悟了的,用相应的文笔和风格表达出来。理解致力于达意,领悟作用于传神;传神是更高范畴上的达意。对原文切忌望文生义,穿凿附会。试想,译者自己都不能深刻体会和感受原作,怎么能叫读者通过他的译文去体会和感受原作呢?字字对译,看来似乎忠于原作,但往往字到意不到,死的字面顾到了,活的神采反遗落了;重在神似,则要透过字面,“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顾其义而传其神,这样译文才能生动逼真,赏心悦目。
如果说,理解原文的要求,在于心领神会,那么,表达的功夫,则在于对中法两国文字能融会贯通。化为我有,是为了形诸笔墨。所以傅雷这样提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译者实际上是作者的代言人。译者不是作者的功臣,便是作者的罪人。不懂原文的读者,只能通过译文来了解原作。同一部巴尔扎克作品,中国读者从译作得到的感受,与法国读者看原作的印象,应该是相同的——相同也者,相仿佛也,大致不错。事实上,因为国情不同,习俗不同,读者的社会体验不同,感受是不会完全等同的。但概而言之,原作与译作,在阅读效果上,应该是异曲而同工。
对译事心胸手眼不同,译品自当另有一番境界。翻译基本上是一种语言艺术。傅雷在文字上,要求“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原作的语言读起来决不会像经过翻译似的,译者在翻译时,则应力求使用纯粹的祖国语言,而不应带上原作所没有的翻译腔。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固然给现代汉语带来许多新的词汇和新的表达方式,但未经译者很好消化原文而形成的翻译腔,也给祖国语言掺进不少杂质。“假如破坏本国文字的结构与特性,就能传达异国文字的特性而获致原作的精神,那么翻译真是太容易了。不幸那种理论非但是刻舟求剑,而且结果是削足适履,两败俱伤。”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当然要吸收,但不应硬搬和滥用。外语中哪些于我们适用,哪些不适用,取舍的幅度,跟译者的语言修养直接有关。翻译时,对原文的字句,只有默会其意,迁想妙得,才能找到最恰当的译法。而傅雷的高明之处,是往往能用上惟一适切的字眼,有时甚至颇为奇巧,可称神来之笔。〔1〕
傅雷认为:文字问题,基本上是个艺术眼光问题;至于形成风格,更有赖于长期的艺术熏陶。他对自己的译笔,曾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相要求。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他用力的方向,也是他译文的特色。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翻译得跟原文亦步亦趋,难道也可以定出自己的文章风范么?须知傅雷曾说过:“译书的标准应当是这样:假使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译者既以原作者自任,遣词造句,总会有自己的眼光。而为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也必能求得相应的翻译技巧和修辞手段。附带说一下,翻译技巧,虽为小道,但往往涉及翻译观。照字直译,也可以视为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窍门;但是妙悟原文,离形得似,技巧上的要求就更高。翻译技巧,很有讲究,也大有探讨的馀地,因涉及具体句例,枝枝节节,本文恕不论列。但译者运用翻译技巧和修辞手段,必须着眼于作品艺术性这个大前提。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