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它指的是儒、释、道三种教派。
本来,以孔子为创始人,后来又经孟子加以发扬的儒家学说,只是一种学术流派,并不是一种宗教。不过,从汉朝时候起,崇尚儒家的人,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得像宗教一样,并且在祭孔的大典中,大量地加入了宗教的仪式,因此,到了三国时代,就有人把儒家学派当作一种宗教来看待了。
释教是指释迦牟尼创设的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大约在汉朝时候传入中国。到三国时,信仰的人已经相当多,人们便把它和产生在中国的儒教、道教相提并论,成为儒、释、道三教。
道教是东汉时候创立的一种宗教,最初称“太平青领道”。其中有一派叫作五斗米教(天师道),创始人是张道陵(道教中所称的张天师);另一派叫作太平道,可能也是太平青领道的一派,创始人就是领导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张角。信道教的人讲究炼丹修道,寻找长生不死之法,这是和佛教的出世思想最大的不同点。道教的教义原来并不含有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意图,但是道教的组织却常被农民阶级利用来作为联络群众发动起义的工具。在唐朝,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道教曾盛极一时。
“九流”的名称要比“三教”的名称出现得早些,在《汉书·艺文志》里,就已经有了这个名词。它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互相争鸣的儒、墨、道、名、法、杂、农、阴阳、纵横九种学术流派。
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家,《诸子百家》一题中已经介绍过,不再重复。这里我们只简略谈谈杂、农、纵横三家。
杂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年的秦相吕不韦。吕不韦门下有宾客三千,他集中众宾客的智慧,在秦王嬴政(就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即位八年后编出了一部有名的大书——《吕氏春秋》,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合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这部书兼收并蓄了流行的各派学说,加以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大体上讲,对于儒家和道家主要是采取尽量摄取的态度,对于墨家和法家则主要是采取批判的态度。它主张遵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重视道家的养身之道,反对墨家的“非乐”“非攻”和法家的严刑峻罚。它宣传统一的思想,鼓吹儒家的“禅让”之说。
农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许行。《吕氏春秋》卷第二十六中有《上农》《任地》《辩土》诸篇,也可看作是农家学说的一部分。农家学派讲究农业生产技术,对于总结我国古代的农业经验,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苏秦和张仪。他们讲究纵横捭阖(bǎi hé,分化或拉拢)的手段,或者辅助各国君主联强攻弱,或者辅助各国君主抑强扶弱。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策略可以随时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随时改变。他们都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外交活动家。在《战国策》一书里,收录了不少纵横家游说各国的说词;这些说词,反映了这一学派在当时的活跃情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