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 春秋战国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绚烂辉煌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 西夏 金 元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

推荐序
您大概已注意到,这套达十卷之多的中国通史丛书,开卷的作者——日本九州大学的宫本一夫教授是位考古学家。这是本卷与其他各卷一个显著的不同。另一个大不同是,其后九卷所叙述的历史跨度(从商代到中华民国),总计为三千多年,而本卷的内容远溯至一二百万年前,主体叙述则始于农业起源以来的距今约一万年前。
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只有考古学家用他们的手铲,才能解读文字诞生前那悠久时代留下的无字地书,担负起“拉长”中国历史的任务,进而给我们讲出一部完整的中国史的开端——中国远古时代的故事。同时,可以显见的是,与后面其他各卷相比,考古学家的这种叙述还是粗线条的。这又引出了考古学的长处和不足的话题,也即: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以长时段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进程的宏观考察见长,而拙于对精确年代和具体历史事件的把握[1]。
上述考古学科的特点,也大致决定了本卷的叙事风格。譬如尽管书名为“从神话到历史”,但相对晚出、后世加工痕迹明显、无从验证的神话传说在被做了深度“解剖”后以十余页的篇幅一笔带过,这显然是出于专业的严谨。作者很快就回到考古学的话语系统,从一二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东亚最早的人类、不同的石器工业传统谈起,娓娓道来。然后是一万年以来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多元农业以及陶器的发明,乃至定居社会的三种经济形态:旱作、稻作农业与狩猎采集。由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与谱系,再到大的时段划分,则颇有指点江山、纵横捭阖的大将风度。这些叙述对读者而言可能略显枯燥,似乎学术味儿重了些,但却是解读远古中国必不可少的轮廓性勾画。日后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喜剧,都是在这个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们奠定了后世中国发展的基础。
然后,作者从多个侧面对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几个大的农耕区域的社会复杂化问题进行剖析,涉及性别、血缘、家族单位、聚落防御和社会分层等多个角度,图文并茂地对古人食住行葬等日常生活进行复原,当然更是考古学家的拿手好戏。作者最后还比较了这些区域在社会进化上的相异与相似之处,一幅多元的史前中国的风俗画在考古学家的笔下栩栩如生。
如果这些可以看作考古学家写史的共同特点的话,那么作者的个性特征使这书的若干特色更令人感兴趣。
虽然本卷主要是要交代“达成了政治上的区域统一的一元中国的出现过程”,但作者以其外国学者的独特视角,着意要“在放眼整个东亚的情况下,把中国置于广大的多元性之中来进行考察”。在上引关于东亚大陆史前时代的叙述之后,作者进而指出,正是这些农业社会中急剧的社会进化,使得中国大陆与日本列岛同时期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本质的不同。类似的比较性阐述在本卷中比比皆是。只有兼通整个东亚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学者,才能有如此跨文化比较的宏阔视野,宫本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他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定位是东亚考古学,其田野考古的足迹从俄罗斯远东地区直至中国大西南,研究的时间跨度则由新石器时代前期下延至铁器时代前期。
在学术信息爆炸,学术研究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已很少有考古学者能兼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和不同的研究领域,娴熟地驾驭众多的学术课题。宫本先生自谦地说他自己在本卷中所进行的通史性质的、网罗全域的综合研究还只是一个尝试。平心而论,这个尝试是成功的。由于教育和研究体制的差异,日本学者在“通识”上要优于中国学者,后者偏于专精而有条块分割之嫌。作为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学者,我个人的学术视阈就偏窄,因而在与包括宫本先生在内的外国学者的交往中常有自惭之感。这也反衬出这本书对中国读者的可贵。
本卷中“非农业地带与农业的扩散”和“畜牧型农业社会的出现”两章最能显现作者学术视阈的宽阔和功力的深厚。在这里,中国学者笔下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中原中心观或东亚“大两河流域”(指黄河和长江流域)农耕区中心观不见了踪迹,作者给予“中国大陆文化谱系的两极相互接触地带”以同等的关注,指出在这里“农业以适应各自生态的形式诞生,农业地带顺应着环境变化与社会变化的阶段分别向北、向南扩散”。而在农业向北方扩散的区域之中又产生了依存于畜牧的农业社会也即“畜牧型农业社会”。“就这样,亚洲东部的水平方向的社会分支逐渐完成,即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分支出来的畜牧型农业社会及其发展型即游牧社会。并在其周边的西伯利亚至北极、热带地区形成了狩猎采集社会。”
作者进而指出,“上述格局直至今日,包括无文字社会民众在内的地理上的社会分化,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终末期就已开始了。了解到这一点之后,相信读者对史前时代研究的重要性一定也深有感触吧。”在这里,貌似跟诸位没有什么关系的远古与我们身处的现代接轨了。其实,作为一位具有人文关怀情结的学者,宫本先生在本卷的《前言》中即已开宗明义地指出,他是期望读者借此了解“以考古学为对象的区域考察如何关系着该区域近现代史的问题”。可以说,贯通古今,构成本卷的又一大特色。
全书的后半部分是整个王朝中国诞生故事的“戏眼”。关于东亚大陆从多元到一体的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作者从区域间的交流与社会的统合,牺牲与宗教祭祀两个大的方面展开论述。最后阐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早期国家的崛起。二里头文化(作者认为即夏王朝)已“形成多重性的礼制。这正可谓是商周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即‘礼乐’的开端”。而商王朝可以“定位为在东亚确立了早期国家阶段的王朝”。
关于中国早期王朝的研究,在中国和日本考古学界有一个有趣的动向。对上个世纪中国学者积极地将传世文献中的国族(王朝)、都邑等与具体的考古遗存做“对号入座”式的比附研究,日本及欧美的研究者一般抱持审慎的态度。但近年来,日本学界开始有认可夏王朝真实存在的倾向。继饭岛武次[2]、冈村秀典教授[3]之后,宫本一夫教授在本卷中也开始持“二里头文化即夏王朝,夏王朝确实曾经存在”的观点。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自新世纪前后,一些中国中青年学者开始反思,逐渐接受20世纪上半叶以《古史辨》为核心的反思传统,以及海外学界相对保守严谨的态度和观点,“超脱”出原有的话语系统,出现了质疑传统的“夏王朝可知论”的声音,提倡“有条件的不可知论”(即主张没有当时的有足够历史信息的文书类资料出土,不可能解决族属和王朝归属问题)[4],形成两大话语系统并存的局面。
可以预见,关于夏王朝是否实际存在、是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之类问题的讨论还将持续下去。但诚如宫本先生在本卷中所言,与其执著于这类问题,“不如对二里头文化是否达到了王朝所应有的社会进化水准的问题加以客观论证”。这一理念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是令人可喜的。
在展开本卷的叙述之前,宫本先生先给读者讲了中国发掘的故事。其中既有对中国考古学史的全景式的扫描,也有他个人在中国各地参加田野考古实践的见闻和体会,可以从中了解外国学者眼中考古人的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乃至当地风土民情等,读来饶有兴味。比如看到作者提及中国人的好面子,他作为“中国通”对各地美食的评价,你可能会会心地一笑。其对外国学者在中国考古学史上业绩的评价,持论允当;他善意地指出中国当代考古的问题所在,可以作为很好的镜鉴。
他的许多总括性认识如他山之石,发人深省:“我们不能用以中原为中心的单一的发展规律和战国时代以后正式成形的中华的概念或者说是中国的概念来看待其后的中国史”。“以中华文明为主干的中国史观不过是着眼于一方的区域历史”,“中国的历史并不只是农业社会的历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轴,北方青铜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轴”,(两条文化轴的)“接触地带才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种种表述,都颇富启发意义。
著名考古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伦福儒指出,“现在,(考古学)已成为世界各国许多人都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其部分原因是,它使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地了解本国的历史。但是,如果把注意力只集中于本国,那就是沙文主义。考古学还使我们有可能把每个国家的早期历史看作整个人类更大范围的历史的一部分”[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为中国人读读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考古和中国历史,倾听一下不同的声音,不亦乐乎,不亦清醒乎?
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11年11月
[1]许宏,《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2]飯島武次,《中国考古学概論》,同成社(東京),2003年。
[3]岡村秀典,《夏王朝—王権誕生の考古学》,講談社(東京),2003年。
[4]许宏,《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
[5]科林·伦福儒,《考古有何新成就》,《信使》总第63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5年。

中文版自序
对于不断涌现新发现的中国考古学界而言,自出版已经过五年的本书当然会有补充新事实的必要。就这一点来看,本书也存在着并非最新考古学成果的内容。在另一方面,我认为虽有新事实存在,但是以往对考古学事实的见解以及由这些见解产生的历史知识却几乎没有变更之处。对这些由考古学上的事实构成的中国史前社会的见解,我希望中国读者会抱有兴趣。这些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与中国的考古学者通常所持有见解相比,有时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点正是我期望读者给予关注的部分。这些见解不见得就是日本式的或是日本人固有的观点,而应当说是作者立足于现今的国际基准,或是欧美考古学的方法论的基础,站在展望人类史的角度,对中国史前社会得出的见解。
中国史前社会的历史作为到达文明的人类史,是东亚的代表,更是人类史上迈出的多种步伐之中的一个典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史前社会在国际上越加受到关注,正是因为中国史前社会作为一个区域社会,与欧美的人类史进展方向相比,显示出不一样的发展过程。当然在体现人类史的多样性的同时,其表现出一致性的方面也同样受到关注。作者在立足于上述观点的同时也认为,中国大陆的社会和历史是在农业社会与畜牧型农业社会这两股潮流的融合与相克中展开的。本书就上述两大势力的诞生过程进行了说明。与此同时,以前者从农耕社会成立至发展以及向文明社会的发展为中心,依据考古学上的事实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重新构筑。并且依据日本考古学者对中国大陆的历史正在如何研究以及一直以来如何研究的问题,尝试了对上述历史的重新构筑。如果中国读者能对以上观点给予关注,我作为作者将感到十分庆幸。且必须说,如果读者还能以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为对象,体会到其作为具有相互关系的同一历史的一体感的话,这将更令我喜出望外。
宫本一夫
九州大学教授
2010年元旦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前言
中国大陆率先诞生古代国家的原因
反映现代中国面貌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历程
从东亚全局的角度考证中国大陆史前社会
第一章 神话与考古学
五帝神话与区域性
传说中,五帝活跃于黄河中游地区至渭河流域一带
“三苗”与“蚩尤”是与五帝系统相异的区域群体
洪水传说与强有力王权支持下的治水事业的关系
三皇神话与盘古传说
《三皇本纪》为唐代司马贞补撰
开天辟地的盘古是汉族的祖先
《山海经》与区域的众神
史前时代的众神
神话与考古学
在史前世界,各区域各自存在着诸神
第二章 中国发掘物语
中国考古学的历史
现代历史学的黎明
被誉为现代考古学开拓者的滨田耕作的业绩
殷墟发掘资料的受难史
1920年代至1930年代重要遗址的不断发现
现代中国与发掘
各地相继诞生的文物考古研究所
被认为是周王陵而轰动一时的周原的发掘考察
战后日本与中国考古学界
自七十年代末起年轻学者到中国留学得以实现
国际联合考察与共同发掘
日本与美国的共同发掘的不同点

初次参加的共同发掘阴湘城遗址的考察
经济大发展与发掘考察的扩大
第三章 农业的出现
人类的诞生与中国的旧石器时代
人类的非洲起源说与多元说
与非洲早期的石器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八千米高峰诞生而安定孤立的中国南部
猛犸的祖先与非洲象是近缘
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
定居确立之后产生了农业
作为烹煮用具的陶器出现
粟、黍农业的开始
粟、黍的栽培化过程至今不明
发现可贮藏粟谷五万吨以上的灰坑群
稻作农业的起源
被否定的瓦维洛夫学说与小麦的新起源地
运用植硅体分析解明稻作的起源
一时的气候恶化期促使栽培稻的诞生
东亚定居社会的三种形态
东北的粟、黍,华中的稻,远东及华南的采集和狩猎
第四章 区域文化的发展
从地方志看地域
中国风土气候的八个自然区划
从陶器文化看区域
中国南部的圜底深钵形陶器和北部的平底深钵形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时期划分
新石器时代前期形成的三种陶器
古环境的变动
海平面达到最高水平的全新世高温期

区域的文化系统
以公元前3000年为界区域文化发生巨变
第五章 社会的组织化与阶层化
仰韶、龙山文化
社会构造发达程度可通过聚落与墓葬进行比较探讨
性别劳动分工
从姜寨遗址发现的环壕聚落可看出两个群体的存在
姜寨遗址后期群体扩大并开始分村
有城垣环绕聚落的城址遗址
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
后李文化与北辛文化以杂谷农耕为基础
大汶口文化形成了墓制的身份标志和墓葬的基本构造
在大汶口文化后期,聚落规模出现三个等级的阶层
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
出土了栽培稻的河姆渡遗址和发现水田的草鞋山
集结女性劳动和男性劳动的集约型农业出现
阶层上位者墓葬中多有大量随葬玉器
王权社会尚未成形,尚处于首领制社会的良渚文化
彭头山、大溪、屈家岭、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以特殊的人物像和动物像为特征
长江中游的遗址群可见兼具防洪功能的巨大城垣
社会进化的相异与相似
男女分工体制在农业中走向专业化的过程
首领阶层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最显著的特征
第六章 非农业地带与农业的扩散
北方的非农业地带
与非农业地带相邻的粟、黍农业社会的特质
辽西地区
祖先墓葬设于住居内的兴隆洼文化
“女神庙”的存在决定了牛河梁遗址的特征
辽东地区
气候温暖化促进了农业的向北扩散

华北型农业的扩散
华北型农业的扩散也朝向东方
稻作农业文化的扩散
稻作农业传播的据点是山东半岛
弥生社会与朝鲜半岛农业化第三阶段的内容
南方的非农业地带
四川盆地的宝墩文化与稻作农业
华南的大转换,石峡文化与稻作的出现
农业地带与非农业地带
自新石器时代就有各不相同的农耕民与狩猎采集民
第七章 畜牧型农业社会的出现
农业社会与畜牧型农业社会
动物考古学解明的气候变化与家畜化动物的种类
寒冷干燥化促进了畜牧动物的家畜化
因交流与融合发生巨大变化的陶器样式
长城地区文化带的形成与青铜器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始于何时
鬲社会与非鬲社会
从鬲的传播可知其来历及融合改良的秘密
小麦在中国究竟从何时开始栽培
第八章 区域间交流与社会的统合
社会威信与交流
从彩陶的交流看彩陶作为威信物的作用
与外来群体的交涉权才是真正的权威
多用于随葬品的货贝的作用
玉器的交流
玉器的普及体现着交流的频繁程度
房屋构造的变迁
房屋显示的阶层差距与建筑物的功能

城址的出现与战争
城垣的更大功用在于防洪
陶寺遗址的城址内已有具有初期国家的机能划分
认为陶寺遗址是“尧”的所在地的观点的根据及其妥当性
第九章 牺牲与宗教祭祀
人物像与动物像
女性全身像是远东至辽西及渭河流域的特色
阶层化与仪礼的出现
从墓地变迁可看出阶层社会的出现
从随葬品种类的不同看仪礼的实态
刻在大口尊上的早于甲骨文的古记号之谜
玉器与祭祀
玉琮的中空部分是神进入的“凭依”
牺牲与乐器
动物牺牲用于农业祭祀,人牲用于社会祭礼
卜骨与祭祀
卜骨以羊骨、牛骨制成
从祭祀、仪礼到夏、商文化
政治群体的统合不可缺少同一信仰
饕餮纹的源流
第十章 走向初期国家的曙光
二里头时代的开始
二里岗遗址与夏王朝商王朝的关系
探寻二里头文化的渊源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
二里头文化以鼎为主体,二里岗文化以鬲为主体
夏王朝、商王朝的纪年
二里头文化是否达到王朝的阶段?
夏王朝的发展

二里头文化已开始有宫廷仪礼
铜、盐的宝库中条山脉是关键
青铜器的出现
二里头文化尤其注重酒器
从随葬品可以看出身份秩序的阶层划分
商王朝的出现
最新发现的大型都城遗址
商王朝特有的墓制所采用的棺椁构造
支撑王权的种种牺牲祭祀
夏王朝、商王朝的扩大
设想夏王朝的文化领域与统治范围
商王朝前期与后期的统治范围
发展了独特青铜器文化的三星堆遗址之谜
结语
初期国家的形成
正式的初期国家阶段始于商王朝的统治
名为中华的思想方式
从中国通史的角度看两条文化轴
附录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前言中国大陆率先诞生古代国家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明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世界四大文明都诞生发展于各大河流域。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文明在恒河流域分别诞生,中国古代文明则发源于黄河流域。这些文明发祥地的相似之处在于,河流以及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并且这些平原上都曾存在过发达的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的形成及其内容因区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其发展阶段以及历史进程也各有差异。反之,从中也可找出一些共通之处,以王权为中心的古代国家的出现即可说是其共通点之一。
然而在中国大陆,率先诞生古代国家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位于古代国家诞生前期阶段的农业社会开始,就其诞生、发展以至变迁进行探讨。针对由农业社会发展形成的古代国家的结构,也有必要加以进一步考察。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并非只限于黄河流域一种类型。针对长久以来,注重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一元文化文明发展的观点,近二十年来,还出现了立足于中国的多种区域文化观,重视多元区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诠释的转换。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20金币
  • 会员免费
  • 永久会员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

如果您已经成功付款但是网站没有弹出成功提示,请联系站长提供付款信息为您处理,联系方式QQ:2879219949 邮箱2879219949@qq.com 提供如如下信息 1、支付凭证截图 2、下载页面的网址或者截图 3、在本网站上注册的账号(如果没有账号,建议使用QQ邮箱注册一个账号,以便我们将相应的积分充值到您的账户上)

最常见的情况是下载不完整: 可对比下载完压缩包的与网盘上的容量,若小于网盘提示的容量则是这个原因。这是浏览器下载的bug,建议用百度网盘软件APP或城通网盘软件APP下载。 若排除这种情况,可在对应资源底部留言,或联络我们,联系方式QQ:2879219949 邮箱2879219949@qq.com。 密码见括号内,不包括括号(http://361tsg.com)或(361tsg)或资源说明。 如果发生错误,一般是两种可能: 第一、密码的前后是不是输入了空格,解决方案检查密码重新解压。 第二、下载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解决方案重新下载 第三、如仍有问题请参考如下教程 https://361tsg.top/jieyawenti

网络资源属于虚拟商品,具有可复制性,可传播性,一旦授予,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款、换货要求。请您在购买获取之前确认好 是您所需要的资源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