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
果戈理文集.Ⅰ:狄康卡近乡夜话
果戈理文集.Ⅱ:密尔格拉得
果戈理文集.Ⅲ:彼得堡故事
果戈理文集.Ⅳ:死魂灵
果戈理文集.Ⅴ:戏剧
果戈理文集.Ⅵ:文论·书信
果戈理文集.Ⅶ:与友人书简
“含泪的笑”的抒情叙事文学大师
——《果戈理文集》序
彭克巽
果戈理继普希金之后拓展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辉煌的黄金时代。他那独特的小说、戏剧文学不仅在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逐渐介绍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在我国,鲁迅先生尤其喜爱果戈理作品,亲自翻译了他的名著《死魂灵》和《鼻子》,并称赞“他的文才可真不错”。[1]鲁迅先生在1907年的《摩罗诗小说》一文中说:果戈理“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2]可以说,这是对这位俄国作家“含泪的笑”的创作道路令人深思的概括。
1809年3月20日(俄历),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罗德县大索罗庆采村。他父亲瓦西里·阿法纳西耶奇·果戈理—扬诺夫斯基(复姓)(1777—1825)是中小地主,曾在邮政局任职,爱好喜剧,不仅写过几部喜剧,而且参加演出。未来作家果戈理的童年时期是在父亲的庄园华西里耶夫卡度过的。1818年,果戈理被送到省城波尔塔瓦的县立小学学习,1821年—1928年就读于涅仁高级科学中学。如此,果戈理是在第聂伯河流域生长和度过青少年时代的。他在小品文《一八三四年》中称呼“清纯、急速的第聂伯河”为自己的“保佑神”:“还在摇篮时代起,你就以你那和谐的歌曲响彻在我耳边,迄今仍在我身上引起如此神奇、不可思议的沉思,爱抚我那无边无际、令人陶醉的幻想!”[3]还在童年和学生时期,果戈理就热爱文学、艺术,尤其喜欢诗歌、绘画和喜剧,并表现出这些方面的才华。在诗歌方面,受到了茹科夫斯基(1783—1852)、普希金(1799—1837)作品的熏陶。同时,年轻的果戈理已抱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强调“人的崇高天职”。在1827年10月给他舅舅的一封信中说:“还在很久以前,几乎还不懂事的时候,我心中便燃烧着永不止息的热忱,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对国家有用,渴望做出哪怕微薄的贡献。”又说,他已选定到司法部门服务,因为“不公正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幸,最使我心碎肠断。”
1828年年底,湟仁高级科学中学毕业后,果戈理抱着满腔热情奔赴彼得堡。然而,他所看到的彼得堡生活使他失望。他在1829年4月给母亲的家书中这样写道:在一些衙门、机关里,“无所事事的、分文不值的劳作淹没了一切,人们的生命也就在这种劳作中白白地耗费了。”在彷徨中,年轻的果戈理于1829年春发表了长诗《甘茨·奎辛加丹》单行本。它是1827年作者在涅仁读书时的习作,抒发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朦胧的田园诗篇。长诗受到批评后,果戈理将未售完的作品全部买回,付之一炬。他于1829年11月到国民经济与公共建筑部供职,1830年春转到封地局当文书。这段小公务员的亲身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颇有影响。与此同时,果戈理到美术学院旁听他所喜爱的绘画课。
从1829年5月起,果戈理屡次写信给他母亲和妹妹,恳求帮他收集介绍乌克兰的民间故事、童话、传说、趣闻轶事、歌曲和舞蹈,描述古代和当今的服饰等等。果戈理自己对乌克兰生活习俗、文艺(特别是喜剧)也是相当熟悉的。还在1826年涅仁读书时,他就注意观察当地生活,包括物产、物价、衣物等“生活琐事”,自编一本取名为《包罗万象》的参考书,並不断加以丰富。
1831年9月、1832年3月,果戈理的成名作《狄康卡近乡夜话》一、二部相继出版。这是独创性的乌克兰故事集,共八篇作品。在乌克兰民间生活的描写中交融着传说、童话和喜剧性情节,在诗情画意的自然风景描绘中,衬托出乌克兰人民的英勇机智。例如,在《索罗奇集市》中描绘了五彩缤纷的草原和河流,熙熙攘攘的农村集市和青年男女的爱情,而滑稽可笑的闹鬼故事交叉其中。在名篇《五月之夜—又名投水女》中,往昔的传说、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童话般的奇迹交融在一起。在充满诗意的五月之夜,村长的儿子——年轻的哥萨克琴手在池塘边为他的女友讲述往昔一位美丽的姑娘遭妖精一后妈迫害而投河自尽的故事。随后,他同一群青年男女一起载歌载舞地在村里游荡,并嘲讽为人霸道的村长,闹出许多滑稽剧。琴手又回到池塘边,在梦境中认出那妖精一后妈,为被迫害的姑娘报了仇。一觉醒来,他手中却奇迹般的握有警官的字条,命令村长允许他同心爱的女友完婚。在这篇故事中,有一段著名的抒情插叙,有如散文诗那样优美:“你可知道乌克兰的夜色吗?啊,你没见过乌克兰的夜色!那么,仔细瞧瞧吧!弦月当空,无际的苍穹膨胀起来,更加广阔无垠。天幕闪闪发光,匀匀地呼吸着。大地整个地沐浴在一片银光里,奇妙的空气里有几丝凉意,又充满安适的乐趣,阵阵幽香如海波浮动。多么美妙的夜啊!多么令人陶醉的夜啊!”它烘托着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善良和富于同情心。《圣诞节前夜》的中心情节是青年铁匠瓦库拉和魔鬼的争斗。瓦库拉因在教堂前画了末日审判的画,惹恼了魔鬼。后者在圣诞节前夜偷走了月亮,使得村里一片黑暗,还刮起暴风雪。魔鬼溜进瓦库拉家,企图胡闹。但月亮乘机溜走,顿时一片光明。街巷上一群群青年男女唱着圣诞歌,挨家挨户接受礼物。美女奥克桑娜宣称:要是瓦库拉送给她女皇的皮鞋,就嫁给他。刚好,瓦库拉逮住了魔鬼,便骑在他身上飞往彼得堡。女皇看到他一表人才,便送给他皮鞋,圆了他的美梦。这童话般的情节故事,既歌颂青春的美好,又描写民间习俗,嘲笑魔鬼的卑劣。作品具有狂欢节笑文学的一些特色。《伊凡·费多罗维奇·什蓬卡和他的姨妈》以恢谐的笔调描绘乌克兰小地主的生活。年近四十的什蓬卡在军队服役多年后,以中尉军衔退役,返回故乡的小庄园。管理庄园的姨妈为了追回属于他家的一块田产,要什蓬卡娶邻村地主家的小姐,相亲后什蓬卡惊恐得做了一个晚上的恶梦……本篇是果戈理以写实手法描绘地主生活的第一篇作品。
1831年,普希金在致《俄罗斯残疾人文学增刊》出版者的信中说:“刚刚读完《狄康卡近乡夜话》。它们使我惊叹。这正是真正的欢乐,真诚的、毫不拘束的,没有矫揉造作的、不拘泥的。而有些地方是多么富于诗意!多么富于情感!所有这一切在我们现今文学中是那么不平凡,以致我到现在都还没有清醒过来。”[4]
果戈理于1831年5月结识普希金。这年夏天,普希金和茹科夫斯基都住在彼得堡近郊的皇村,都在从事童话故事的写作。茹科夫斯基正在写《睡梦中的皇后》,普希金完成了《沙皇萨尔丹的故事》。果戈理经常拜访他们,并在写给茹科夫斯基的信中称赞他们的写作是在建造“纯粹俄罗斯诗歌的宏伟大厦”。自1831年3月起,果戈理在彼得堡爱国女子学院担任历史课教师;1834年7月,经茹科夫斯基和普希金的推荐,任彼得堡大学历史学副教授,直至1835年底。果戈理很喜欢历史和歌曲,并把两者联系起来。1833年11月,在给同乡好友马克西莫维奇的书信中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像历史那样使人平静。我的思绪开始能够更加平静而有条不紊地流泻出来了。”又说:“我的欢乐,我的生命!歌曲啊!我多么爱你们!”,“您无法想象,歌曲对我研究历史有多大帮助!”我们可以看到诗歌、歌曲的激情和旋律不仅融入果戈理的历史著作之中,而且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起着引导作用。
1835年初,果戈理相继推出两部文集:《小品文集》和《密尔格罗德》。《小品文集》收入十三篇文论和三篇取材于彼得堡生活的中篇小说。开篇的文论《雕塑、绘画和音乐》是独具一格的美学论文。在该文中,果戈理称雕塑、绘画和音乐是“神奇的三姐妹”,被万物的创始者“派遣来装饰和愉悦世界”,“没有她们,世界简直是一片荒漠,没有歌声地沿着自己的道路滚下去。”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加深了读者对这些艺术的亲近感。接着,果戈理对这三门艺术进行了独特的比较。雕塑是“感性的,美妙的,她首先来到人间”,她所把握的是“瞬间的现象”,“她保存了一个思想、一种想法:美,人的高傲的美。”联系果戈理的小说创作来看,他是对时间的转移给人生的影响很敏感的作家。从时间的不断推移来看,雕塑把握的确是“瞬间的现象”,同时雕塑所体现的“美,人的高傲的美”的思想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却是不该被遗忘的。在果戈理的创作中常常为了这个命题而感叹!果戈理认为第二个姐妹——绘画的特点是“将感性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她选取的已经不仅是人,她选择的范围更广阔:她把整个世界都囊括于自身;人周围的一切美好现象都在她的支配下;人与大自然的一切隐蔽的和谐的联系——都在她一人身上。”他还把绘画比作“明亮的眼睛的音乐”,强调了画家对于描写对象的音乐性的、抒情的把握。果戈理认为第三个姐妹——音乐比她的两个姐姐都“更热情洋溢,更急切。她整个儿就是激情的迸发”,“她属于新世界”,因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像现在这样渴望能陶冶精神的激情迸发”,音乐的声音可以“唤醒我们唯利是图的灵魂”。果戈理还独特地指出:在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中都存在着自己的音乐,“无形的、悦耳的音乐渗透整个世界,注入并呈现在千姿百态的形象中。”关于这三姐妹,果戈理这样比较道:“感性的、迷人的雕塑给人以享受,绘画是宁静的喜悦和幻想,音乐是激情和心灵的骚动。”
在《论小俄罗斯歌曲》(首次发表于1834年)中,果戈理将这些歌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哥萨克歌曲,“处处渗透于这些歌曲,处处活跃其中的是哥萨克生活这种奔放的自由意志。处处可见那种力量、欢乐和雄伟,哥萨克以此抛弃寂静和无忧无虑的家务生活,为的是沉醉于战斗、冒险和豪放不羁的伙伴饮宴的多彩诗意之中。”另一类是家庭日常生活的歌曲,那里表现了“女人的世界,温柔的、忧愁的、充满爱情的世界”,男女“互相见面的时间十分短暂,而然后是长年累月的离别。”果戈理所概括的歌曲中的这些生活特征和氛围显然都被表现在他所创作的小说中,例如中篇小说《塔拉斯·布利巴》。果戈理将歌曲和文学作品融合为一体。
《小品文集》中还收有《论中世纪史》、《略论小俄罗斯的形成》等史学论文,文笔生动,富于文学色彩。在《施勒策尔、米勒和赫尔德》中对这几位历史学者的研究风格做了精彩的概括。果戈理推崇德国史学家施勒策尔(1735—1809)的叙述是焦点高度集中,以两、三个鲜明特征便能概括出事物的本质;欣赏瑞士学者米勒(1752—1809)宁静、深思和怀有真挚感情的文体风格;赞扬德国历史哲学家赫尔德(1744—1803)是以精神眼光观察人物的诗人。如果,在这些基础上,再把英国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叙说故事的趣味性和对于最微妙色彩的把握以及莎士比亚“在紧凑的范围内展开诸性格的巨大特征的艺术加进来”,那么就集成了“世界通史所要求的那种历史学家”。果戈理强调史学论著和文学叙述的交融,其中也反映着果戈理本人的文学创作美学的观点和追求。
《小品文集》中包括著名的文学短评《关于普希金的几句话》。果戈理深刻地指出:“普希金是俄罗斯精神的非凡现象,或许是唯一现象:这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俄罗斯人,在这过程中他或许再过二百年才能出现。在他身上,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灵魂、俄罗斯语言、俄罗斯性格反映得那么纯正,那样洁净美好,有如一幅风景画反映在光学镜片的凸面上那样。”果戈理接着论述文学的民族性:“〔……〕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萨拉凡〔注:俄罗斯一种民间服装〕,而在于民族精神本身。”又说:“〔……〕对象越是平凡,诗人越需要成为崇高,以便从中提取不平凡,以便使这个不平凡也成为完全的真理。”这篇短评鲜明地反映了果戈理追随着普希金的艺术取向。
中篇小说《涅瓦大街》描述充满幻想而又腼腆的年轻画家皮斯卡廖夫在街灯闪烁的涅瓦大街上为一个陌生女郎的背影所吸引,当她偶然回头时,画家看到了她那仙女般的花容玉貌。年轻画家一直跟随在她后边,结果来到“令人憎恶的魔窟”。画家试图挽救他心目中的美的化身,却遭到拒绝,终于割喉自尽。单就这故事来说,似乎有两种解读。一是美在涅瓦大街上无可挽回的被摧残、毁灭;二是画家应当不被表面的光辉所迷惑,而要把握真实的美。作品结尾的抒情插叙所强调的似乎是第二点:“噢,千万不要相信这条涅瓦大街哟!我走在这街上时,总是用斗篷把自己裹得紧紧的,竭力不看迎面遇到的东西。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幻影,一切都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这条涅瓦大街,它任何时候都在撒谎,特别是在浓浓的夜色降临到街上,〔……〕而魔鬼亲自点燃路灯、只为了给一切制造假象的时候。”
中篇小说《肖像》(1842修订)是一篇探讨绘画艺术并含有深刻哲理的作品,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小说艺术观。富有才华、年轻、贫穷的画家恰尔特科夫购得一幅高利贷老人肖像画,尽管画中老人可怕的、紧盯人的眼睛,使年轻画家毛骨悚然,但他因偶然从画框内捡到一千枚金币而心安理得。他搬到涅瓦大街上,摆设一间豪华画室,成为给绅士、淑女美化其相貌的、时髦的肖像画家。他在艺术上的堕落始于第一个顾客,一个贵妇人带她那面色苍白的女儿来,要求给女儿画肖像。画家兴奋地投入工作,“他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浓淡色度,淡黄色、眼睛下面勉强看得出的浅蓝色”,然而当他要画额头上一个小粉刺时,被那贵妇人制止了,她一再干预画家的画笔,终于富于特征的肖像从画面上消失,代替它的是千篇一律的美人肖像。 这幅肖像却受到了吹捧,这个画家的名声鹊起,顾客来往不绝。这一段故事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描写现实时,要精确到“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浓淡色度”的地步:二是粉饰现实的习惯会毁掉画家、作家的才华。
这篇中篇小说接着说,一次在画展上看到刚从意大利回来的一位画家,他以前同学的作品。那炉火纯青的绘画技巧、凝集在画家灵魂中的创造力使恰尔特科夫震惊。关于这幅画,果戈理这样写道:“显然,画家是把所有取自外部世界的东西首先融入自己的灵魂中,然后再从那里,从灵魂深处把它们谱成一支和谐的、激昂的歌而倾注出去。甚至于连外行人都看清了,在创作与普通的模仿自然之间存在着怎样不可估量的深渊。”在这里,果戈理把绘画的宁静的美和音乐的激情统一起来了,或者说是音乐率领绘画了。这表达了果戈理小说艺术画面描绘的一个特征。
笔记体的中篇小说《狂人日记》叙述的是小公务员的精神分裂、发狂的过程,现实生活和怪诞、梦幻的情节相交融。四十来岁的小公务员波普里辛在官厅的无聊生活中仅仅喜欢为司长修鹅毛笔,还暗恋了司长的小姐。不料,他从小姐养的狗的通信中了解到她将嫁给宫廷侍从官。他感叹道:“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不是被宫廷侍从官们就是被将军们捞去了。”又说:“为什么我是个九等文官?为什么仅仅是九等文官?”后来,他竟宣称自己正是目前空缺的西班牙国王。在被关进监狱,遭受迫害时诉求于母亲的保护:“妈妈,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泪水滴落到他患病的脑袋上!……这世界没有他的栖身之地!人们在迫害他!……”整篇小说描绘出小公务员灵魂的挣扎和骚动,发出了人人平等的呼声。
《密尔格罗德》是继《狄康卡近乡夜话》之后取材于乌克兰生活的中篇小说集。
首篇《旧式地主》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作者笔记体。作者以幽默、抒情的笔调描绘他两次访问乌克兰偏远、孤寂的地主庄园的感慨(这些地主被称为旧式地主)。主人公阿法纳西的庄园不过是低矮的小房子,周围是“倾圮的农舍、荒芜的池塘和杂草丛生的水沟”。他六十岁,与人交谈时总是带着友善的笑容。房内墙上挂着许多窄框子的、古色古香的画,即使有人拿走其中几幅,主人们肯定不会知道。房内引人注意的还有会唱各式各样歌的房门。女主人,五十五岁的普利赫里娅掌管储藏室,里面储存有很多水果蔬菜……他们俩每天生活的课题就是吃、喝;不仅自己饱食终日,而且让访客也吃得昏天黑地。一天普利赫里娅相处惯了的一只灰色小猫失踪,竟使她感到这是死神在向她招手,几天后便死去。五年后,作者再访这庄园。阿法纳西已经老得不像样,而且没有从失去老伴的悲痛中清醒过来。作者感叹道:“他的整个一生似乎只是由坐高大的椅子,嚼干鱼和梨,听人讲述有趣的故事构成的,可是他竟然有如此持久,如此撕心裂肺的悲伤!究竟是什么更强烈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是激情还是习惯的力量?”一篇田园诗式的故事成了对人性的探索。
第二篇作品《塔拉斯·布利巴》(1842修订)既有历史小说引人入胜的趣味,又具有壮士歌、英雄史诗的鲜明风格。同时,主人公的英勇性格、哥萨克充满悲欢离合的家庭生活等等,显然是依据乌克兰民歌的情趣塑造和描绘的。这点只要将小说和作者的小品文《论小俄罗斯歌曲》加以比较,便能感受得到。这篇小说描绘了17世纪初第聂泊河流域哥萨克同统治那里的波兰军队的殊死战斗,焦点集中地刻画了哥萨克老队长塔拉斯·布利巴英勇豪迈的性格,热爱集体、大义灭亲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在“那半野蛮的时代”,由于民族和宗教的纠纷而引发的可怕景象,有如梦魇般的、充斥着饥饿和死亡的城市以及哥萨克妇女落寞寡欢的悲苦人生,这些场面的艺术描写具有令现代读者震惊的力度。
在第三篇小说《维》中,神学校学生及城镇居民生活的描写和魔幻故事相交融。基辅神学校高年级的哲学生霍马放暑假回家的路途上,在偏僻的村落遭遇化成老太婆的女妖。霍马被女妖骑在背上,在森林、牧场中奔跑;当他发现她是女妖时,念着咒语,反骑在女妖背上,让她奔跑。不久,女妖精疲力尽地倒在地上,霍马却看到那是一个年轻的美女。当他返回神学校时,接到通知说,离基辅五十俄里开外的、富甲一方的百人长要求他为即将死去的女儿做三天安魂祷告和祈祷。霍马不得已而前往,头两个晚上靠念咒语和祈祷抵挡住了从棺材中爬出的女妖的袭击,但弄得既疲惫又恐惧。在第三个夜晚,女妖呼唤一群魔鬼领来长眼皮、铁脸的魔鬼维。霍马忍不住看了维一眼,立即一命乌呼!维是东斯拉夫民间传说中的魔鬼。这部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霍马孤军奋战,被群鬼和维打败的悲剧。同时,小说中霍马的一个同学认为霍马的失败是因为他的畏惧。这部作品也表现了自写作《狄康卡近乡夜话》以来,果戈理对魔幻故事和怪诞艺术的关注。
小说集收尾的《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与首篇《旧式地主》相呼应,探讨人生的意义。这篇吵架的故事描绘密尔格罗德县城这两位乡绅好友因一次口角而结下深仇,长年累月地诉讼下去,直到精疲力尽,双双死亡。作者用美丽的词藻描绘他们漂亮的皮袄、住宅以及深厚的友谊,反衬出他们行为的荒唐、无聊!在故事的结尾处感叹道:“这世上可真是沉闷啊,诸位!”
《小品文集》和《密尔格罗德》出版后,批评家别林斯基(1811—1848)发表了《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1835)论述了果戈理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文中指出:“果戈理君小说的显著特点在于:构思的朴素、民族性、十足的生活真实、独创性和那总是被深刻的悲哀和忧郁之感所压倒的喜剧性的兴奋。”“他对生活既不阿谀,也不诽谤;他愿意把里面所包含的一切美的、人性的东西展露出来,但同时也不隐蔽它的丑恶。在前后两种情况下,他都极度忠实于生活。”别林斯基还指出:《旧式地主》是“一部名符其实的含泪的喜剧”。[5]
普希金一直关心着果戈理创作的发展。1836年4月,普希金在自己创办的杂志《现代人》第一期发表短评《狄康卡近乡夜话》,对果戈理作品做了精辟论述。普希金说:《夜话》的出现使读者欢乐,“迫使自从冯维辛时代以来没有欢笑过的我们欢笑!”“他自从那时候起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完善。他出版了《小品文集》,其中收有《涅瓦大街》,这是他最完美的一篇作品。随后又出现了《密尔格罗德》,大家如饥似渴地读完其中的《旧式地主》,这是戏谑的、令人感动的田园诗,它迫使您透过忧愁和怜悯的眼泪欢笑,而《塔拉斯·布利巴》,它的开端是与沃尔特·司各特相匹敌的。果戈理先生还在往前进。我们渴望和期待在我们的杂志中经常有机会谈到他。”[6]别林斯基和普希金先后指出了果戈理作品“含泪的笑”的诗学特征。
紧接《密尔格罗德》之后,果戈理在普希金的杂志《现代人》上发表了两篇中篇小说。《马车》发表于1836年4月该杂志第一期,《鼻子》随后刊登于1836年9月该刊第三期,1842年又加以修订。
《马车》以幽默的笔调描绘某骑兵团的进驻使一座沉闷、无聊的小县城一下子活泼起来。团长是一位陆军准将,他举办的午餐会盛大非凡。与会的一个显要贵族地主切尔托库茨基在军官们谈起马和马车时夸耀自己家里的、花四千卢布买的真正维也纳货的四轮马车,并邀请团长和军官们第二天到他家午餐、欣赏马车。他觉得应当早点回家做明天午餐的准备,但不知怎么地坐在牌桌上一面玩牌一面喝酒,直到夜里三点多钟才回到家,立刻蒙头大睡。将近中午,他的夫人远远地看到一群骑兵军官的马车向她们的庄园奔驰过来,赶紧叫醒丈夫。清醒过来的切尔托库茨基“只穿一件衬衣从床上跳下来”,赶紧躲藏到四轮马车里面。前来的骑兵军官们吃了闭门羹,不过还是参观了那名牌马车,虽然发现了躲在里面的主人公,却也无奈地离去。《马车》是一篇令人深思的作品,读者不禁会问有这样的人物吗?而深思熟虑后会回答说,是的,会有的。后来,1889年5月,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60—1904)在一封书信中盛赞说:“然而,果戈理是多么直爽,多么强有力,而且他是怎样的艺术家啊!仅仅他的一篇《马车》就值二十万卢布。纯粹的激动,而再没有别的。这是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7]这段话是与作品中说主人公马车值四千卢布相呼应的。
《鼻子》是怪诞与现实生活相交融的名篇。三月下旬的一个早上,理发匠伊凡在吃早餐时从面包片上发现一个鼻子,认出是他的顾客,八等文官科瓦廖夫的。他赶紧把它包起来,扔进河水里。另一方面,科瓦廖夫早晨醒来也发现自己的鼻子没有了,在讲究体面外表的彼得堡官僚社会,那可是一件大事。他慌忙地四处寻找,看到穿着五等文官制服的鼻子坐着马车进入喀山大教堂,追赶过去交涉,且没有结果。他赶到警察局报案。后来,巡长找到鼻子给他送到家来。科瓦廖夫请医生来给他接鼻子,却接不上。其间,关于这鼻子种种谣言传遍整个京城。然而,到4月7日,科瓦廖夫一觉醒来,却发现鼻子好好地在自己脸上。普希金在发表这篇作品的《现代人》编者按中说:“尼·瓦·果戈理许久不同意刊登这篇戏谑小品;然而我们在其中看到那么多意料不到的、幻想的、欢乐的、独创性的东西,于是就说服他允许我们与公众分享他的手稿带给我们的愉悦。”[8]鲁迅先生在1834年译了《鼻子》,并在《译者附记》中说:果戈理“几乎可以说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他开手是描写乌克兰的怪谈的,但逐渐移到人事,并且加进讽刺去。奇特的是虽是讲着怪事情,用的却还是写实… …
[下载参考地址] :双盘下载(百度网盘+诚通网盘)
>>>下载前特别提醒<<<<
1、手机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UC浏览器,360浏览器,夸克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2、电脑端支付下载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360浏览器,搜狗浏览器,opera浏览器
3、支付后不跳转或者支付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4、不能正常解压或解压失败怎么办?[解决方案]
5、城通网盘下载教程?[解决方案]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