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他写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 最早的哲学著作。老子哲学思想在历代哲人的诠释、演绎中,形成了一 个巨大的流派,乃至宗教。一提起老子,许多人以为他是一个半人半仙 的教主,生来就是开导别人的圣人。也有的人给他戴上光环,贴上标 签,让他与民众隔绝,去耐受那永恒的寂寞。
其实,老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道德经》是东周时代一幅 历史画卷,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经验的哲学概括。老子思想是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_个重要部分。
老子,是人名,也是书名。作为人名,一般认为姓李名耳,字聃;有 的认为姓老,也有的认为姓李姓老是一回事,读音相近,写法不同而已。 河上公说老子字伯阳,后世传开了。其实这是误会,大约是把老子跟西 周末论地震的那位伯阳父弄混了。
老子生活在东周时代,生卒年不详。从许多文献记载考察,他与孔 子同时而略早。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那么说老 子生活在公元前580年到500年之间,距今2500年左右,大致是靠得住 的。
老子是楚国苦县人。这个地方今天属于河南省鹿邑县,靠近安徽 省的亳州市。他做过东周的守藏室之史,也称作柱下史。这个官大约 是掌管东周的典籍文献的。
当时的东周,虽号为天子,却关去了统治诸侯的权力,只能控制洛 阳周围很小一块地盘;虽发星过郑庄公抢收禾麦(前720年)和楚庄王 问鼎轻重(前606年)之类的事件,却不必像其他小国那样听霸主的号 令。在这样一个“安全岛”里当柱下史,除了夜观天象,博览群书之外, 大概对贵族集团之间的盟会与战争,对贵族集团内部的废立篡弑,只能 扮演一个冷眼旁观的角色。
I 老 I I Ct I I 檎 I I 径 I 屛]I 潅 I
老子是一个极为冷静的观察者。老子眼里的东周列国,是一部浓 缩了的《春秋左传》。他在二十九章中谈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 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话与王孙满 对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所作的回答“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是多么相 似!
但老子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思想者。他凭借渊博的历史知识,睿 智的哲学头脑,善于对客观规律作出哲学概括。刘向《说苑•敬慎篇》记 载,老子的老师常机(又作商容)快要死的时候,曾经“张其口而示老子 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矣。’常机曰: ‘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 其刚耶?”‘柔弱胜刚强,几乎成了老子哲学中的一以贯之的主题。
老子思想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苦心孤诣,而是一种文化思潮。在老 子以前已经有许多哲人发表了一些充满辩证精神的见解。例如二十二 章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四十一章引证“故《建言》有之,明 道若昧,进道若退”;五十七章引证“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七十八 章引证“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六十九章引证“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等等。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在后稷庙的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 而铭其背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 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江海 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显然,老子反复强调 的许多观点,在周初已经铭刻在金人的背上。老子继承了辩证法的精 神和某些语句,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作为书名,《老子》又称《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它 并不是一本讲品德修养的书,而是一部美*的哲学诗篇。道,是讲宇宙 观的;德,是讲万物和人的本性的O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 的帛书有《老子》甲本和乙本。在帛书《老子》乙本的“和大怨”一章后有 一“德”字,在全文之后有一“道”字,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可以 证明《道德经》之称,早在西汉初年,甚至战国末期就已流行。
・2.
《老子》的文句被人引用,始于战国。《韩非子•解老》和《喻老》可以 认为是最早阐释老子的专著。到了西汉,黄老思想大行其道,《淮南子• 道应训》对《老子》又作了相当广泛的解释。但最早的《老子》注还要算 西汉时河上公的章句。河上公的事迹,只见于《史记•乐毅传》的零星记 载,后来被神化为仙人,进了《神仙传》。河上公的注解浅显易懂,是民 间注《老子》的代表作,强调治身养生,所以受到养生家、气功家的推崇, 被尊为气功四大经典之首。尽管河上公本人是否懂得炼丹,还是一个 尚待考证的问题,但他提出来葯许多有益于健康长寿的观点,无疑是值 得深入研究的。
三国时代魏晋文人崇尚玄学,王弼的《老子》注被认为是文人注《老 子》的代表作,对魏晋谈玄的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后唐代注释 《老子》蔚成风气。唐明皇搞了个御注,宋徽宗、明太祖都注过《老子道 德经》,他们把《老子》看作帝王的御用品。历代注家有的从道教的角度 诠释《老子》,有的用佛教的观点阐述《老子》,有的以儒家思想解释《老 子》。老子也没有逃脱古往今来一切哲人的命运,被不同思想流派、不 同利益集团恣意地用作实现各自目的的工具。在众多的注解中,“上士 闻道,勤而行之”的人,寥若晨星;“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的人,俯拾即 是;“下士闻道,大笑之”,恐怕所闻的道早已非老子之道了 b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不幸而言中了。
老子生前曾向许多人兜售他的哲学思想与治国方略,但销路不畅。 七十章老子自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 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的物质生活大约是清贫 的,写了《道德经》也没能改善他的经济状况。被褐怀玉实质上是老子 的自画像。
十五章里老子描述了一位“善为士者”的特征:“与兮若冬涉川,犹 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 谷,浑兮其若浊。”这简直就是老子在放自己摄制的录像带,一个活得很 累的可怜的小老头。
老子的悲哀不在于清贫,不在于无权势,而在于他总想向那些拥有
-3・
i~^-| i^n [5j [^](#] —
财富握有权力的侯王们献上他怀里的“玉”,而没人喝采,这与卞和三次 向楚王献璞玉的故事多么相似,只差没被砍去两只脚,还可以出函谷 关,为关令尹喜“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不知老子在函谷关住了几天,五千余言可是音韵铿锵的精品,短时 间内从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恐怕不大可能完成。押韵的文字便于记 诵。周朝的许多铭文是押韵的,《诗经》是押韵的。韵文基本上都可以 演唱,在贵族盟会时赋上一首是颇为风光的。直到今天,人们看完电视 小品,记得住的往往是赵本山们编的那匯顺口溜。细读老子,就会发现 这个小老头还挺会编顺口溜呢! 一个皇家图书馆的馆长,编顺口溜好 像也有点不务正业。所以,别太相信老子自己说的“不敢为天下先”, “美言不信”之类的话,实际上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发表哲学 政治观点并著书立说的人,而且是利用业余时间。
老子以历史的眼光总结了贵族政治兴衰的规律,用哲学诗的方式 概括了保持政治权力,维护自身安泰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他那闪 烁着辩证法光辉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令人惊愕和叹服。
老子的许多观点,例如关于有无、美丑、善恶、长短、高下相对而存 在的观点,关于高贵以卑贱为本的观点,关于淡泊宁静的观点,关于去 甚去奢去泰反对走极端的观点,关于图难于易的观点,关于返朴归真的 观点等,并未随着产生这些观点的时代消逝而消逝,相反,在竞争激烈 的现代社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共鸣。懂得一点老子清静无为的 哲学,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些。
老子的另一些观点,例如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和光同尘,不 言之教等,看似荒谬迂腐,实则饱含真理的成分。如果善于创造性地运 用,对于那些长期习惯于用与此相反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的人,无异于 一服清醒剂。
老子的某些观点,例如小国寡民,塞兑闭门,绝学弃智,反对开发民 智,反对技术进步,反对人民交往等观点,显然是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 的。但如果我们不简单地给他贴上一个反动的标签,而是认真研究产 生这些激愤之辞的历史背景,了解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付出代 价,不仅要付出伦理道德为代价,而且要付出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对 于防止某些灾难的发生,不也能起到“图难于易”的作用吗?片面强调 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开发智力,在今日世界造成的恶果难道还小吗?!
老子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两千多年了,但他那双深邃的哲人目光依 然审视着这个世界林林总总的人物和事件。他那质朴无华的格言还在 告诫那些迷途而不知返的人们。老子应当在21世纪的世界占有一席 理应属于他的学术地位,应当让老子走进平民百姓的书橱,走进每一个 受过教育的中国人的心里。让那些挥霍民脂民膏在豪华餐厅里一掷千 金的人,让那些穷奢极欲贪赃枉法而毫无自责之心的人,听一听老子的 教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五色令人目 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 行妨”,因而避免堕入深渊,也算老子对精神文明作的一份贡献吧?
给《老子》作注释,最容易陷入历代注家,不同版本设置的迷宫。本 书为面向具有中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避开烦琐考证,不打笔墨官 司,只作浅显易懂的解释。给《老子》作今译,很不容易兼顾准确、明白、 优美。本书译文在信、达、雅三者之间力求平衡,难免出现一些尴尬狼 狈之状。本想译成韵文,后来发现难度太大,有以辞害意之嫌,只好放 弃了。不知老子泉下有知,会斥责我“美言不信”,还是“信言不美”。
一定会有些人想更多地了解老子,研究老子。为了给这参老子的 知音(老子生前就很少)提供便利,本书摘录了《庄子》、《韩非子》、《淮南 子》中有关老子的段落,并作了简要注释,希望能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崔仲平.
-
-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