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大与万斯同兄弟世称“二万”,是清初浙东学派的双杰。《万斯同评传》以万斯同评传为主,附以万斯大评传。 万斯同是著名的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而以史学名世。但他的一生只有断断续续的记载,他的著作也未有完整的考定,他的经学瑕瑜并存,而其史学近年来众说纷纭,评价不一。《万斯同评传》对他的生平作了系统的介绍,对他的著作予以全面的考述,在评论他的经学、史学,特别是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和史考时,尽可能发掘出他的未被人知的一些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失误的教训。 《万斯同评传》对万斯大的生平,他在《礼》学和《春秋》学上的贡献,其经学的特点以及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也作了一定的评述。
方祖猷,男,1932年5月生。浙江宁波市人。l95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历史专业。长期在江苏泰州市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70年代开始研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思想。80年代调回故乡,先后在宁波效实中学、宁波师范学院、宁波大学任教,现为宁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浙东学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著作有《万斯同年谱》(与陈似慈合作),《清初浙东学派论丛》(已送出版社)。发表的论文有《我国封建社会人道主义的先驱——王艮》、《明中晚期人文主义思潮和文艺思潮》、《论全祖望的文学思想》、《万斯同史学浅论》、《黄宗羲与甬上弟子的学术分歧》,《论潘平格的求仁哲学》、《万斯大的春秋学》等近30篇。
本书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思想并非先验之物,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而且它的重点是放在思想和实践的联系和结合上。
万斯大与万斯同兄弟世称“二万”,是清初浙东学派的双杰。本书以万斯同评传为主,附以万斯大评传。
万斯同是著名的史学家和经学家,而以史学名世。但他的一生只有断断续续的记载,他的著作也未有完整的考定,他的经学瑕瑜并存,而其史学近年来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本书对他的生平作了系统的介绍,对他的著作予以全面的考述,在评论他的经学、史学,特别是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和史考时,尽可能发掘出他的未被人知的一些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失误的教训。
本书对万斯大的生平,他在《礼》学和《春秋》学上的贡献,其经学的特点以及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也作了一定的评述。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匡亚明
第一章 明清之际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思潮(1)
一、“天崩地陷”的时代特点(1)
二、经学思潮(4)
三、史学思潮(8)
第二章 万氏世传和家学(12)
一、三世四忠(13)
二、儒将万表(14)
三、复社名士和著名遗民——万泰(16)
四、万氏八龙(18)
第三章 万斯同传略(21)
一、童年、青少年和参加文会时期(1638一1666)(21)
(一)榆林三载(21)
(二)参加文会和化安山访师(23)
(三)策论之会——史学思想的萌芽(27)
二、参加甬上证人书院和授徒时期(1667—1678)(29)
(一)从证人之会到讲经之会(29)
(二)甬上证人书院的高弟(31)
(三)授经会稽——史学思想的形成(34)
(四)潘平格引起的风波(36)
(五)昆山之行(38)
三、京师修史时期(上)(1679—1689)(40)
(一)蓝溪辞行和西郊送别(40)
(二)“不居纂修之名,隐操总裁之柄” (43)
(三)私修明史的准备一(45)
四、京师修史时期(下)(1690一1702)(48)
(一)私修明史的失败(48)
(二)主讲经史之会(50)
(三)与刘坊、方苞的长谈——史学思想的成熟(52)
(四)晚年的知己李?(54)
(五)一代风流尽(57)
第四章 万斯同的哲学史著作——《儒林宗派》(60)
一、体例特点(60)
二、学术倾向(63)
三、在学术史上的贡献(67)
第五章 万斯同的经学(71)
一、《诗》学(71)
二、《礼》学(78)
(一)《礼》学的成就(79)
(二)《礼》学的实质——以史视《礼》 (83)
三、经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88)
第六章 万斯同的史学思想(92)
一、民族思想及其在史著中的反映(93)
(一)民族思想的演变及其特点(93)
(二)民族思想的分析(98)
(三)反映在史著中的民族思想(105)
二、经世思想和经世史学(116)
(一)《与从子贞一书》及其史学经世思想(116)
(二)经世史学的特点 (119)
(三)总结、探究、劝惩——史学经世的三大内容(122)
三、民本思想中的新因素(143)
(一)民本思想(143)
(二)对农民起义的同情(146)
(三)对妇女命运的同情(152)
(四)对海商和市民斗争的同情(155)
(五)对君主专制的批判(159)
四、论西学东渐和对科学进步的重视(173)
(一)会通中西而折其衷(173)
(二)重视自然科学的进步(177)
五、其他(186)
第七章 万斯同的历史编纂学(201)
一、编纂史著的原则——“事信而言文”(203)
二、编纂人物传记的客观标准——“论世知人”(209)
三、编纂人物传记的主观要求——“平心”(212)
四、编纂史著的主要方法一以《实录》为指归,参伍以野史(215)
五、编纂明史的特殊方法 宁繁勿简(221)
六、反对官局修史(229)
七、关于史表(235)
八、提倡会通(244)
九、方志编纂法(250)
第八章 万斯同的考证学(255)
一、经学的考证——《古文尚书》考(255)
二、历史文献的考证(261)
(一)对宋史的考证(261)
(二)对南宋六陵遗事的考证(265)
(三)对庚申君遗事的考证(269)
(四)关于建文自焚说(274)
(五)昆仑河源考(280)
(六)“石鼓文”考(288)
(七)汉魂石经考(292)
三、万斯同的考证法及其得失(297)
(一)经学考证法(297)
(二)史学考证法(299)
(二)考证失误的原因(303)
结束语(311)
附:万斯大评传
万斯大的经学其及历史地位(323)
一、万斯大传略(323)
二、万斯大的经学(331)
(一)《礼》学(331)
(二)辨《周礼》非周公作(342)
(三)《春秋》学(354)
(四)经学考证法(366)
(五)经学的特点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374)
附录(383)
一、万斯同年表(383)
二、万斯同著作考述(388)
三、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考述(398)
索引(411)
人名索引(411)
文献索引(420)
词语索引(426)
后记(430)
万斯同是著名的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而以史学名世。万斯大与万斯同兄弟世称“二万”,是清初浙东学派的双杰。《万斯同评传》以万斯同评传为主,附以万斯大评传。《万斯同评传》对万斯同的生平作了系统的介绍,对他的著作予以全面的考述,在评论他的经学、史学,特别是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和史考时,尽可能发掘出他的未被人知的一些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失误的教训。
宁波万氏的祖籍原在安徽濠州定远县(今风阳东)东城乡十五都三城村义门堡。元末大乱,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郭子兴在濠州起义,三月,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部。次年,万氏祖上万国珍(字文质)率部归附朱元璋,朱元璋改其名为“斌”。这一年七月,他从费聚攻克滁州(今安徽滁县、来安、全椒三县地)。此后他累立战功,授显武将军。洪武元年,从费聚北伐,攻克中原,有功,调永平卫副千户。三年,赐诰世袭。五年,在征沙漠中,与蒙古兵大战于阿鲁浑河,力战阵亡,追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万斌是万氏迁居宁波的始祖。
万斌子万钟,字荣禄,洪武九年(1376)袭父爵。十年,赐诰授武毅将军,龙骧卫副千户。战功卓著。十七年(1384),奉命将兵宁波御倭。未几,调定海(今宁波镇海),再调昌国卫(今舟山)。二十八年(1395),超授宁波卫指挥佥事。建文元年(1399),在靖难之役中与燕兵战于顺天府大兴县,战殁。
自万钟开始,万氏即定居宁波。万钟有二子,长子万武(字世忠),建文二年袭父职。永乐五年(1407)以事谪戍广西,从沐英征交趾。六年,殉职于交趾檀舍江,死时年仅二十三,无后。弟万文(字世学)袭兄爵,驻军宁波防倭,曾败倭寇于浙江沿海的莲花洋(今普陀附近)。永乐十六年(1418)六月,在巡海中突遇飓风,舟覆溺死,传说为射龙而死,人称“射龙将军”。
1981年,我从江苏泰州调回故乡浙江宁波。少小离家老大回,欣喜之余,发现桑梓先贤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等古代著名学者,其著作之繁富、学术之广博、思想之敏锐,实站在同时代学者的前列。无可否认,清初浙东学派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串宝贵的珍珠,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幸运的是,我在同年得以获见当代硕果仅存的清初浙东学派早期研究者、原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训慈先生。他鼓励和指导我研究浙东学派的学术思想。我们都觉得所有这几位浙东学派的先哲们,只有万斯同的著作和思想,仍如一片初垦的土地,尚待进一步发掘和考证。于是训慈先生和我商定合作编著《万斯同年谱》。这一艰巨的工作,经八年之久,三易其稿,终于在1991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不幸的是,训慈先生于同年五月在杭州溘然长逝,致使他未能目睹其晚年的最后一部著作,对此,我是极其内疚于心的。
就在《万斯同年谱》第三稿行将完成时,我突然接到我的同学、杭州大学沈善洪兄来信,他介绍我参加由匡亚明教授担任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学术事业,撰著《万斯同评传》(《附万斯大评传》),我自然欣然接受了。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
-
下载参考地址:
-
150 万斯同评传 方祖猷著.pdf
-
-
-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
评论(0)